二、疫情后如何重建消費?
復工遭遇需求約束,重建消費驅動內需。在疫情沖擊之下,消費活動受創較為嚴重,前兩月縮水約為兩成。隨著國內本土疫情逐漸得到控制,3月以來工業生產持續改善,但由于需求仍處低位,企業缺乏生產意愿,因此需要擴大需求擺脫困境。當前海外疫情擴散形勢嚴峻,外需陷入低迷,托底經濟需要依賴內需,而消費已成為內需的首要驅動力。
疫情沖擊后消費回補的主要可行措施
資料來源:海通證券、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促消費有哪些實招?促進居民消費的路徑無非兩條:一是提高居民收入;二是提升居民的消費意愿。而居民收入本身又和經濟增長強相關,因此,需要通過補貼或者減稅的方式來帶動收入修復和消費回升。定向補貼居民收入,消費券重出江湖。首先,提升居民收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給居民派發現金,包括調減個稅,但我國個人賬戶未完善,且個稅覆蓋人群有限,減征對消費意義不大,可以考慮定向補貼。
對消費端我國最常用的補貼方式有二:一是針對居民購買特定消費產品的補貼,這在過去促消費政策中使用頻繁,如家電、汽車下鄉等;二是通過發放消費券來補貼居民消費,目前已在多地市落實,覆蓋群體范圍較廣但抵扣額度有限。從歷史上看,兩者多在消費失速下滑時期出臺,短期政策效果顯著,但長期容易透支需求。減稅優惠可以重啟,拉動消費效果顯著。其次,還可以通過減稅的方式來降低居民消費負擔。過去為了促進汽車消費,曾經實施過的小排量車購置稅率優惠政策效果顯著。而車輛購置稅并不是我國的主要稅種,考慮到汽車消費較強的帶動作用,可以考慮重啟稅率優惠政策,帶動汽車銷售回暖。減稅和補貼政策財政效果不同,前者會帶來財政收入增速走低,而后者需要財政收入提升作為支撐,并且減稅政策調整門檻高于補貼。提升消費意愿,效果事半功倍。再者,注重居民消費意愿的提升可以放大促消費政策效果。過去在部分消費領域存在管制措施,比如汽車限購壓抑需求釋放,而政策層面近來鼓勵放松限制,可以考慮適度增加配額,而且這并不會對地方財政產生額外壓力。但是,限購措施的放松需要相應配套如充電樁、車庫等設施的完善,這也將帶動相關投資需求。此外,部分消費不僅同收入水平有關,還需要時間投入,因而節假日期間消費活動通常較旺盛,可以通過適當增加或延長假期來釋放消費需求,比如落實彈性休假制度。合理增加公共消費,補足政府投入短板。最后,近期高層首次提到“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投入公共領域的政府消費能夠減少居民相應開支,促進居民消費擴大,作為印證,政府消費的比重和居民儲蓄率呈現明顯的反向關系。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政府支出存在差距,而通過政府消費補短板,不僅能促進消費回補,還能創造社會效益。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疫情背景下消費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策劃、產業園策劃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