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報網訊:本規劃依據《江西省創新驅動發展綱要》《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對“十四五”期間全省科技創新作出總體部署,是全省重點專項規劃。
第一章 邁向創新型省份行列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承前啟后的歷史交匯期,是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開局起步期,也是我省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的關鍵跨越期。要持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升級,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加快邁入創新型省份行列并向更高水平邁進。
第一節 “十三五”科技發展成效
“十三五”時期是我省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組織實施創新驅動“5511”工程,開展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攻堅行動,全省科技創新綜合實力大幅提升,諸多重點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和跨越,創新創業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科技創新支撐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勢頭強勁,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如期實現了“十三五”發展規劃目標。
——創新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十三五”期間,全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在全國位次前移6位,至16位;地方財政科技支出累計達727.12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3.2倍;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累計達到1607.71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2.4倍;202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為1.68%,比2015年提高0.64個百分點;專利授權總量達8萬件,是2015年的3.3倍;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68件,超額完成2件的目標任務;技術合同成交額233.4億元,是2015年的4.6倍。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的落戶,填補了全省無中科院直屬研究機構的歷史空白,啟動建設中藥國家大科學裝置前期工作。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5年的26%上升至2020年的38.2%。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大幅增長,達到5595家,是2015年的5.1倍;入國家庫科技型中小企業6416家,是2017年啟動期的13.8倍。在大飛機制造、烯烴高效高選擇性轉化、視頻圖像特征表達與智能分析、中藥制造現代化、生豬遺傳改良等方面,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創新人才隊伍穩步壯大。啟動實施省高端領軍人才培育項目,優化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計劃、省高層次和急需緊缺海外人才引進計劃,初步構建了引進與培養并重、梯次合理、符合人才成長規律的科技人才計劃體系。全省現有本土院士4人,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計劃領軍人才398人。2019年,全省研發人員達16萬人,是2015年的1.03倍。
——創新區域體系基本形成。贛江兩岸科創大走廊打造全國重要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布局初步形成。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七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獲批建設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搶占經濟與生態聯動發展先機。井岡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加快升建國家農高區。南昌航空、贛州稀金、中國(南昌)中醫藥、上饒大數據、鷹潭智慧、南昌VR(虛擬現實)六大科創城,已成為全省重點產業與科技創新高度融合的“主戰場”。井岡山市入選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試點,南昌市青山湖區、撫州市臨川區等19個縣區成為省級創新型縣(市、區),“一廊兩區六城多點”的創新區域體系日趨完善。
——創新創業生態不斷優化。完善科技法規,系統化調整優化科技領域地方性法規、規章,規范權力運行,發布全省科技系統統一權力清單;在科技獎勵制度、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科研誠信、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加強作風學風建設等方面出臺了系列政策措施,進一步突破制度障礙。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進一步落實減負放權措施,為科研人員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國際國內科技合作持續深化,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余家省外大學和院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科技特派員制度已深入全省92個涉農縣(市、區),實現省級貧困村全覆蓋。
第二節 “十四五”科技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科技創新的內外部環境更加復雜,總體上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都發生新的變化。智能化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為塑造發展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機會窗口。新一輪科技革命呈現智能主導、深度融合、多點突破的態勢。量子信息、腦科學等前沿領域加快突破,5G(第五代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滲透。健康科技快速發展,疫苗研發、疾病防控迫切需要生物醫學領域的重大突破。數據驅動和場景驅動成為新趨勢,新技術、新產品、新賽道、新業態不斷涌現。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響廣泛深遠,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沖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迫切需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提升科技創新體系化能力和治理效能。國家從戰略層面上布局國家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通過科技創新塑造更多發展優勢、更好保障國家安全。全國各地也紛紛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搶占科技發展制高點,創新發展呈加速態勢。
當前,我省正處在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加快打造。我省在航空、VR、移動物聯網、硅襯底半導體照明、生豬高效全基因組選擇與基因編輯等創新領域已取得的先發優勢更加凸顯,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等國字號重大創新平臺發展壯大進一步夯實了科技創新基礎,為創新型省份建設增添了新動能。但是,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我省科技工作還存在科技創新基礎薄弱,研發經費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較弱,創新體制機制不活等短板。未來五年,全省上下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努力在變局中開新局,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取得新進展,在科技體制機制上實現深層次改革,在科技合作上實現有效突破,推動科技發展邁上新臺階,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
第三節 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及省委十四屆十二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省委“創新引領、改革攻堅、開放提升、綠色崛起、擔當實干、興贛富民”工作思路,聚焦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首要戰略,堅持“四個面向”戰略導向,全面實施科技強省戰略、人才強省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提升科技創新戰略支撐作用為目標,加快科技創新“1345”戰略布局,著力構建“一核十城多鏈”一核:強化南昌創新“頭雁”地位,把大南昌都市圈建成中部地區創新發展重要一極;十城:建設南昌航空、中國(南昌)中醫藥、南昌VR、贛州稀金、鷹潭智慧、上饒大數據等十大科創城;多鏈:部署航空、先進制造與裝備、新材料、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現代服務業、中藥、生物醫藥和綠色食品等多條產業創新鏈。的創新區域體系,著力提升戰略科技力量和企業創新能力,著力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著力完善科技體制機制,走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鏈深度融合之路,加快邁入創新型省份行列并向更高水平邁進,為建設富裕美麗幸福現代化江西、描繪好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
按照上述要求,一是堅持人才優先發展,健全人才引進培育體系,完善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政策,努力培養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二是全面提升創新能力,持續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加快構建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強化優勢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提升重點領域基礎研究能力,推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貫通發展。三是構建創新支撐體系,堅持整體統籌、集聚帶動、協同聯動,優化協同創新布局,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壯大高新技術企業梯隊,加快構建以平臺為載體、以區域為支撐的全域創新體系。四是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科技管理體系、科技決策機制再造,優化創新制度供給,完善科技創新治理,營造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創新價值充分體現的創新環境。
第四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科技創新引領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綜合科技創新水平達到全國中上游水平,優勢特色產業創新能力和國內影響力顯著提升,區域創新格局趨于完善,創新創業生態更加優化,加快邁入創新型省份行列并向更高水平邁進。
1.科技創新區域體系不斷優化。構建“一核十城多鏈”的協同創新區域布局;推進已建六大科創城發展,擴大范圍建設十大科創新城;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形成多條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鏈。
2.自主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全社會研發投入實現大幅提升,基礎研究取得重要性進展,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進一步提升,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
3.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持續壯大。研發人員規模進一步提升,壯大高層次人才隊伍規模,在本土院士培養、外省院士引進,以及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團隊引進與培育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
4.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能升級。爭取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啟動建設省實驗室,重點建設省重大產業創新平臺,加快省級科技創新平臺整合建設。
5.引領產業發展能力明顯提升。重點優勢產業及新興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力爭在獨角獸(潛在、種子)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上取得新成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進一步提升。
6.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質增效。建成集科技成果展示、對接、交易、服務、咨詢“五位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技術市場平臺。產學研用加速融合,技術合同成交額快速增長。知識產權成果的創造運用保護持續強化,發明專利量質齊升。
第五節 總體部署
加快科技創新“1345”戰略布局,即構建一個“一核十城多鏈”的創新區域體系,實施創新能力建設三大工程、科技賦能四大計劃、創新保障水平提升五大行動。
一是構建一個創新區域體系。按照整體統籌、集聚帶動、協同聯動的原則,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和空間布局,構建“一核十城多鏈”創新區域體系。
二是實施創新能力建設三大工程。重點圍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科技創新主體能力提升、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實施創新能力建設三大工程,為創新提供內生動力。
三是實施科技賦能四大計劃。圍繞基礎研究創新升級、現代產業創新升級、農業農村創新升級、社會發展創新升級,實施科技賦能四大計劃,為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四是實施創新保障水平提升五大行動。圍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開放合作、科技園區發展、科技研發投入、創新創業生態,實施創新保障水平提升五大行動,為各類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章 優化協同創新區域布局
“十四五”期間,著力構建“一核十城多鏈”的空間布局,部署有機協調的功能片區,打造創新載體互聯互動、功能定位合理清晰、組織建設高效持續的全省協同創新區域布局。
第一節 打造區域性創新高地
強化南昌創新“頭雁”地位,充分發揮贛江新區示范引領作用,加快贛江兩岸科創大走廊北拓南延,打通G60科創走廊與廣深港澳科創走廊鏈接通道,吸引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資源向大南昌都市圈集聚。高標準打造中國(南昌)科學島,持續推進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搭建以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為引領的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國際一流科技人才隊伍,把大南昌都市圈建成全省創新驅動發展核心引擎、中部地區創新發展重要一極。
第二節 推進科創城建設
堅持“一市一城、因城施策”,統籌南昌航空、中國(南昌)中醫藥、南昌VR、贛州稀金、鷹潭智慧、上饒大數據六大科創城建設,積極引導地方發揮主體作用,優化科創城空間和產業布局。進一步完善科創城管理運行機制和發展政策措施,積極推動重大科技項目、創新平臺載體、科技型企業等向科創城聚集。
在統籌推進六大科創城建設的基礎上,總結經驗,輻射帶動周邊市縣,加快創新步伐,重點建設吉安光電、九江—撫州數字經濟、景德鎮—萍鄉陶瓷新材料、新余—宜春鋰電新能源四大科創城。結合區域資源稟賦優勢和創新型產業集群基礎條件,支持各地立足本地優勢創建若干科創城,進一步拓展和完善區域創新布局。
第三節 部署產業創新鏈
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工程,圍繞提升重點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形成多條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鏈。
第三章 持續強化創新平臺建設
聚焦科學發展前沿以及產業創新需求,整合全省科技創新平臺基地,明確功能定位,著力構建以實驗室、產業(技術)創新平臺、科研基礎條件平臺為框架的省科技創新平臺基地體系。
第一節 加強實驗室體系建設
按照“戰略急需、支撐產業”的原則,著力構建以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為核心的實驗室體系,集中資源建設突破型、引領型的綜合性全鏈條平臺,力爭在產業或學科細分領域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取得突破,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第二節 加快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
圍繞重點產業部署創新平臺,加快推進技術創新中心等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建設,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支撐產業發展升級。
第三節 強化科研基礎條件平臺建設
1.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在生命、材料、天文、工程技術等重點學科領域,實施一批發展前景較好的預研項目。重點推進本草物質科學研究設施、軸承全生命周期研究評價設施、發酵工程基礎設施、超高溫材料基礎設施、射電望遠鏡、超級計算、磁約束聚變與材料改性平臺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2.完善科研基礎條件平臺體系。圍繞前沿科學、基礎科學和工程科學,構建科研基礎條件平臺體系。推進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工作,強化科學數據的匯集、更新和深度挖掘。完善實驗動物質量檢測服務平臺,加強省實驗動物生產基地及使用平臺建設。加強江西特色生物種質(樣本)資源收集、整理、保藏和利用,推進動植物種質資源庫、基因庫、重大疾病樣本資源庫等一批資源庫建設。推進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加強對特色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和資源利用,開展長期、交叉、協同科學研究,在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基礎上,實現觀測數據等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第四章 持續提升科技創新主體能力
發揮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新型研發機構等各類創新主體作用,集聚創新要素,全面開展協同創新,培育科技創新戰略力量,激發創新活力、創造動力。
第一節 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1.著力培育高成長性企業。聚焦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四新”領域,強化資本市場對接,將成長速度快、創新能力強、專業領域新、發展潛力大的科技型企業發展成以獨角獸(潛在、種子)、瞪羚(潛在)企業為代表的高成長性企業。到2025年,力爭培育獨角獸(潛在、種子)企業20家以上。
2.加快發展高新技術企業。鼓勵高新技術企業設立研發準備金,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與內生動力。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隊伍,到2025年,力爭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10000家。落實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優惠政策,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業總數達到12000家。
3.提升國有企業創新水平。推進企業強強聯合,打造一批大型龍頭企業集團,充分發揮集團的產業引領帶動作用。鼓勵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打造一批集成化研發服務集團。建立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壯大機制,強化服務保障機制,提升先進制造水平,提升綠色智慧生產能力,做優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發揮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骨干作用,支持企業牽頭或參與重大科技任務。
第二節 突出高校院所主力軍作用
1.提升高校創新整體效能。持續推進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舉全省之力辦好南昌大學,爭取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引導高校優化學科結構,創新學科和科研組織模式,打造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高地。完善高校人才團隊、科研項目、基地平臺等一體化協同創新機制。鼓勵支持跨校、跨界聯合申報國家級科研平臺和特色研發機構,組團攻克科技前沿難題,聯合爭取國家級重大攻關項目,積極參加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組織。
2.提升科研院所創新能力。推動省屬科研院所資源整合,強化優勢和特色科研領域,做大龍頭科研院所規模體量,提升省屬科研院所的綜合創新能力。支持省屬科研院所柔性吸收市屬、縣屬科研院所,設立地區分院或分支機構。推動全省科研院所整合創新資源,健全應用技術研究、先進技術引進、科技成果轉化及企業孵化等功能。支持科研院所根據創新發展重大需求,調整優化學科布局,建設一批一流學科集群,引進培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研究團隊,打造若干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一流科研機構。
第三節 強化新型研發機構生力軍作用
1.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健康發展。加強省、市、縣多級聯動,統籌省、市、縣相關資金擇優扶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和發展。完善相關支持政策,讓新型研發機構在承擔政府項目、平臺建設、職稱評審、人才引進等方面享受科研事業單位同等待遇。完善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培育工作體系,做好新型研發機構統計、監測和評估,加強績效考核,實行動態調整,不斷提高新型研發機構的認定、管理和服務工作水平,引導新型研發機構加快發展。
2.組建技術協同創新研究院。聚焦新興產業和跨界融合發展產業領域,開展科技協同創新體頂層設計,整合創新資源,組建一批“創新目標明確、創新機制靈活、創新平臺高端、要素高效集聚、創新成果豐碩、產業支撐有力”的技術協同創新研究院,依托南昌、贛江新區、贛州、上饒、吉安等地的技術創新優勢,打造若干區域技術協同創新集聚區,引導省內外高水平研發機構落戶。
第五章 培育壯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
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強科技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政策體系,充分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
第一節 強化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培育
圍繞創新鏈布局人才鏈,推動人才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做到靶向引才、精準育才。強化效益意識和柔性引才理念,構建多層次多渠道寬領域引才引智體系。注重科技青年人才培養,強化培育我省優勢特色基礎研究領域具有發展潛力的青年科學家或團隊。積極對接國家重大人才計劃,深入實施院士后備人選支持計劃、省“雙千計劃”、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計劃,省高層次和急需緊缺海外人才引進計劃等各級各類人才計劃,引進培養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支持用人單位從國內外引進院士等高層次人才來贛任職、兼職,支持骨干企業與高等學校聯合培養高端科技人才,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推進人才、項目、資金、平臺一體化配置。
第二節 加強科技服務人才隊伍建設
1.探索科技人才服務新模式。將科技特派員制度從農村延伸到園區和企業,整合科技、信息、資金、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引導科技人才和相關機構,為基層提供創新創業服務。持續推進農業特派員行動,建立1000人左右的農業科技特派員隊伍,以科技特派團的形式對接縣(市、區)開展創新創業和科技服務。大力開展科技特派員“千百萬”幫扶行動,選派千名企業科技特派員,進入全省百個開發區,為萬家企業提供科技服務。鼓勵支持全國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江西企業兼任科技副總,積極推動江西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支持各級政府和開發區普遍建立科技顧問制度,聘請科技顧問,推進政府科技決策工作規范化、科學化。
2.加強農業農村創新創業人才培育。加強農業農村領域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重視優秀青年科學家培育,增強科技創新人才后備力量,為農業農村創新創業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以“三區”人才計劃為抓手,加強對返鄉創業人員、鄉土人才(本土科技人員)、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科技示范戶等生產經營主體的科技培訓,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管理專家。
第三節 健全人才激勵和服務保障機制
1.改革人才評價激勵機制。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改進人才評價考核方式,發揮政府、市場專業組織、用人單位等多元評價主體的作用,加快建立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制度。強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開發人才的分類評價,完善職稱評審制度。建立面向科技人才和用人單位的人才評價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完善科技人才收入分配政策,落實技術要素等參與收益分配政策,保障科技人才合理分享創新收益,以市場價值回報人才價值。改進科技人才薪酬和崗位管理制度,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
2.優化人才管理服務。健全科技人才管理制度、政策宣講制度、服務保障制度,打造科技人才之家。增加科技人才和外籍人才服務內容,開展外國人工作、居留“單一窗口”試點建設服務,加快推進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加強高層次科技人才的“一對一”及個性化服務,建立科技人才國情研修和海外人才國情咨詢培訓制度,加強人才的政治引領和吸納力度。
第六章 加強基礎前沿研究
堅持服務戰略需求和開展科學探索相結合,堅持好奇心驅動和重大需求導向并舉,鼓勵探索交叉前沿,增強創新驅動源頭供給。推動全省基礎研究整體水平不斷提升,顯著增強基礎研究的影響力和創新驅動源頭供給能力。
第一節 夯實重點特色學科基礎
支持具有顛覆性的前沿基礎和制約我省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關鍵科學問題研究。積極爭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瞄準我省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重點支持航空、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中醫藥和種質資源等領域關鍵基礎問題和相關交叉學科的基礎研究,加強對數學、物理等重點基礎學科支持力度。打造1-2個省基礎學科研究中心,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前1%學科保持穩步增長。
第二節 實施重大基礎研究專項
積極對接國家基礎研究戰略,實施基礎研究十年提升計劃,積極爭取國家原創探索項目,集聚全省優勢科研資源,加強重大科學目標導向、應用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部署,突出區域特色優勢,支持一批前沿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專項,重點解決產業發展和生產實踐中的共性基礎和應用基礎問題。在新材料、生命科學與醫藥健康、生物技術與綠色農業等領域攻克若干共性科學問題。
第三節 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
以實現重大科學問題的原創性突破為目標,結合我省發展戰略需求和區域特色,集聚國內外高端人才,培養一批國內外同行認可的領軍科學家和高水平學科帶頭人,新增若干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學科,實現基礎研究成果“從0到1”的新突破,推動我省基礎研究跨越式發展。重點支持碳中和關鍵科學問題、量子信息科學、儲能新材料和中醫藥等方面的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研究。
第七章 構建支撐現代產業發展的技術體系
加強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強化優勢特色產業的創新能力,加快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構建以數字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技術體系。
第一節 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技術
實施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管理、商業模式等其他方面創新協同推進戰略,實現科技創新與優勢產業緊密結合。以創新型領軍企業為主體,以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為載體,堅持引進吸收與自主開發相結合,圍繞航空、先進制造與裝備、新材料、新能源及汽車等優勢產業,著力攻克一批優勢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做大做強優勢高新技術企業和新產品。
第二節 發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技術
聚焦有色金屬、鋼鐵、石化、建材、紡織及船舶等傳統產業技術優勢深耕細作,通過工藝創新、技術創新和市場創新等手段,植入創新元素大力開發高端產品,提高傳統產業技術附加值,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快傳統產業向高端化轉型。
第三節 加速發展數字經濟產業技術
聚焦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新興高科技技術,大力實施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雙輪驅動”戰略,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以江西省電子信息產業,VR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創新技術固有集群優勢,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與攻關,協同開發數字經濟產業市場,做大數字經濟產業市場總規模,賦能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加大數字經濟產業整合力度,建立區域性數字經濟產業創新共同體,增強集聚區內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我省數字經濟產業技術整體突破。
第八章 構建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技術體系
面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科技需求,重點部署種業創新、耕地質量提升、農業現代化、食品制造與農產品物流等領域的前沿科技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
第一節 發展種業創新技術
加快推進現代種業創新發展,重點部署優異種質資源鑒定與關鍵功能基因挖掘、精準育種技術及突破性育種材料創制、重大新品種培育、良種高效繁育等領域的前沿科技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實現重要農產品的種源自主可控提供科技支撐。
第二節 發展耕地質量提升技術
面向藏糧于地、土壤地力培育與健康保育、受污染耕地土壤治理修復的科技需求,重點部署紅壤中低產耕地產能提升、產地污染防控和綠色投入品創制等領域的前沿科技和關鍵技術研究,為提升耕地質量提供科技支撐。
第三節 發展農業現代化技術
圍繞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基地試點省份建設,現代林業產業示范區創建,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重點部署作物豐產提質增效、農林重大病蟲害防控、畜禽高效養殖、動物重大疫病防控、淡水養殖綠色健康發展、智能農機裝備與工廠化農業、智慧農業、林質林相提升等領域的前沿科技和關鍵技術研究,為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省提供科技支撐。
第四節 發展食品制造與農產品物流技術
立足食品制造與農產品物流產業鏈延伸發展的科技需求,重點部署傳統特色食品加工技術、名優特色藥食同源農副產品功能性食品開發與營養精準設計、裝備研發與智能制造、安全監測與控制、生鮮農產品產后供應鏈綠色保鮮與減損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究,為做強我省農產品高值化加工、冷鏈儲運等關鍵環節提供科技支撐。
第九章 構建支撐社會發展的技術體系
開展資源開發與環境治理技術攻關,推動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新型城鎮化等社會發展領域技術創新,助力美麗江西、健康江西、平安江西建設以及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第一節 發展資源開發與環境治理技術
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目標任務,重點開展綠色低碳發展、環境污染防治、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和資源高效開發循環利用等領域的關鍵技術攻關和應用示范,為加快美麗江西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第二節 發展人口與健康技術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求,大力開展醫療衛生、公共衛生、主動健康和老齡化,以及中醫藥、生物藥、化學藥、醫療器械等領域技術攻堅,在醫療衛生領域夯實自主創新基礎。
第三節 發展公共安全應用技術
圍繞平安江西建設需求,加強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防控、社會安全、食品安全、藥品安全和生物安全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究,推出一批應用成果,提高公共安全體系化防控能力和水平。
第四節 發展新型城鎮化及其他社會事業應用技術
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智慧城市科技創新步伐,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創新,加強特色文化遺產價值挖掘保護的重大科技創新及應用示范,加強質量標準化科技創新,推動城鎮可持續人居環境建設和公共服務功能提升。
第十章 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
聚焦成果轉化難點問題,推進技術交易市場服務體系建設,優化轉移轉化機制,加快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第一節 建立統一開放的技術交易市場
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完善技術市場服務體系為抓手,以產業技術需求為導向,將科研活動與產業發展對接,打造專業化、市場化、高效化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網絡,拓展完善“江西省網上常設技術市場”平臺綜合服務功能,建設贛江兩岸科創大走廊科技大市場、區域科技大市場,打造國內一流的科技成果交易綜合服務平臺,推動形成現代技術市場發展新格局,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到2025年,全省培育各類技術經紀人達1500人,全省技術合同登記數量4000項以上,成交總金額300億元以上。
第二節 優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
大力推動科技成果權屬、轉移轉化收益分配等制度改革與落實,激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力。加大對國家級、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的績效評價和持續支持力度,發揮示范機構在推動技術交易、成果轉化方面的骨干引領作用。建立技術市場激勵機制,對技術市場交易實施后補助機制,鼓勵有條件的設區市發展線下實體技術交易機構,引導各類中介機構入場服務,市場化運營。推進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科技信息服務、科技咨詢與評估、技術市場等中介服務機構能力提升。強化大學科技園、農業科技園、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特色產業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星創天地等創新創業載體作用。大力發展專業化眾創空間,加快眾創空間與研發設計、科技中介、科技金融、成果交易等公共服務平臺對接,推動眾創空間兼并重組,加快形成品牌輻射和規模效應,支持國家級、省級以上優秀眾創空間以聯合共建、品牌輸出等方式,向省內欠發達地區拓展,健全全省眾創空間網絡體系。加強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和風險防控機制。
第三節 加快重大成果轉化應用
打造“物聯江西”升級版,促進“03專項”全面提質增效。以“智聯江西”融入“數字江西”,加速推進5G、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VR/AR、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江西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百萬量級連接規模的全國標桿示范應用,建設一批具有全國知名度的物聯網公共服務和行業應用平臺,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市場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加快形成產業鏈上下游聯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彼此促進的數字化產業生態,基本建成物聯網產業的“江西高地”。積極爭取新一輪國家科技中長期戰略規劃綱要明確的相關科技重大專項成果在江西省落地轉化。
第十一章 構建科技合作新格局
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加速科技開放合作進程,探索科技合作有效途徑,充分發揮區位、特色產業等優勢,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構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合作體系。
第一節 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積極開展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以色列、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科技合作交流,重點在生物醫療與公共衛生、現代創新藥物與生物醫用材料、資源高效開發與綜合利用、鋰電及電動汽車、新材料、航空、先進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研究,建立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大力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科技合作交流。扎實開展與俄羅斯、烏克蘭、菲律賓、加納等“一帶一路”國家政府間合作。組織參加東盟、歐亞地區國家、南亞國家、非洲國家、阿拉伯國家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推動中菲政府間竹技術聯合實驗室、中菲水稻技術聯合實驗室、中俄質譜科學與儀器俄羅斯研發中心建設。
第二節 持續深化區域科技創新合作
以整合資源、互利共贏、攜手發展為導向,深化區域科技創新合作,形成科技交流合作“國內循環”。推動重點區域開放創新,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泛珠三角、長江經濟帶、長三角科技創新資源對接,結合雙方的科技、人才和資源優勢,推進重大關鍵技術的合作研究,高新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及產業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推動科技企業在科技資源聚集區布局建設“科研飛地”。著力將大南昌都市圈打造成為全省科技開放交流合作門戶,將贛州打造成為江西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進一步深化贛京、贛粵、贛湘、贛浙、贛鄂、贛皖等區域科技合作,助推浙贛邊際合作(衢饒)示范區、湘贛邊區域合作示范區、贛粵合作試驗區等試驗示范區建設。
第三節 加快與大院大所名校名企科技合作進程
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科技合作戰略,進一步完善省院、省校、省企科技合作機制。推動與全球知名高校、院所、企業的合作,重點強化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大院大所科技合作,加快引進共建高端研發機構,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力爭到“十四五”末,建設150家左右高端研發機構,其中,重大戰略性高端研發機構10家,產業引領性高端研發機構30家以上,研發應用型高端研發機構100家以上。
第十二章 推進科技創新園區建設
發揮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核心載體作用,大力推進各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農業科技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園區創新發展,提升園區創新創業和輻射帶動能力。
第一節 推進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升級
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生態社會的全面融合,努力建設產業技術創新示范區、綠色發展引領區、開放協調發展先行區、創新政策和體制機制改革試驗區,打造長江經濟帶經濟與生態聯動發展的創新高地。推動鄱陽湖國家自創區“一核一圈一帶”創新發展一體化,促進“綠色+科技”融合發展,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基本實現從要素、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戰略轉變。
第二節 推進農業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
1.加快井岡山國家農高區升建。圍繞南方紅壤丘陵綜合高效開發主題和綠色食品主導產業,按照“一城三區”整體空間布局,加快井岡山農高區“一心、五園、三基地”建設進程,高標準升級建設井岡山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積極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業等優勢創新創業資源和要素向農高區集聚,打造現代農業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產業創新高地。
2.促進農業科技園區提質升級發展。圍繞主要農業功能類型區和優勢農產品產業帶,進一步優化園區建設布局,到“十四五”末,全省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數量達11家左右。創新運行管理體制機制,優化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評價考核體系,建立動態管理、優獎劣汰機制。依托園區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引進和培育一批技術含量高、成長潛力大的科技型企業,提升園區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度,形成一批帶動性強、特色鮮明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催生現代農業發展新業態。提升創新創業服務能力,集成科技、信息、資本、人才、政策等創新要素,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成為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成果示范推廣的主要陣地,培訓高素質農民的重要載體。
第三節 促進開發區創新升級
依托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特色產業基地等建設一批創新創業平臺,推動各地圍繞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專業化眾創空間,并與當地專業孵化器、科技園等形成完整的孵化鏈條,力爭形成“一區多鏈”新格局。落實對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等的稅收優惠支持政策,抓好創業投資與培訓等增值服務。加大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力度,促進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的優化配置。對全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進行綜合考評,促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鼓勵和推動全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快提質增效。開展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擴區調區工作和優化整合,支持具備條件的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園區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第十三章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優化科技投入結構,拓寬科技投入渠道,提升金融支撐科技創新的有效性,構建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
第一節 發揮財政科技投入引導作用
進一步完善財政科技投入機制,加大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經費的支持力度,引導和提高學科和團隊建設經費用于研發活動的比例。加大重點領域基礎研究投入,建立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并引導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第二節 強化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支撐
強化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政策支持,引導銀行、創投、擔保、保險等金融機構開發科技金融產品,為科技創新與成果轉移轉化提供全周期、多元化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信息共享、合作創新,按照市場化、可持續原則探索建立支持科技型企業的金融合作機制,運用以企業“技術流”為核心的科技型企業融資評價機制,穩妥開展投貸聯動、投保聯動等服務新模式,切實解決科技金融服務的難點和痛點問題。支持金融機構設立各類科技創新投資基金,借力“映山紅”行動和“科創板”,積極推動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用好政策性銀行科創貸款。加強科技金融服務,做大做優“科貸通”“科創通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科技金融服務品牌,為金融機構創新科技金融產品、開展科技金融業務提供有力支撐。
第三節 推動全社會加大研發投入力度
堅持政府財政資金投入為引領,企業資金為核心,社會和金融資本為重要補充的研發投入體系。進一步發揮地方和政府部門財政支出對研發投入的引導作用。壯大創新企業群體,強化企業研發投入主體地位。落實更大力度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普惠性政策。支持“三首”示范應用,探索首購首用風險補償制度,落實研發經費后補助。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企業開展以企業為主體、產業為導向的緊密型產學研合作,鼓勵科技人員開展創新創業和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各級政府部門與科技部門探索設立多種形式的聯合基金,共同支持科技創新。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設立科學研究基金。
第十四章 營造創新創業良好生態
堅持弘揚科學精神,完善科技創新治理,以激發科研人員和創新主體創新活力為出發點,深入改革完善科技評價機制,提升科學技術普及能力,厚植科技創新社會基礎。
第一節 提升科技創新治理能力
1.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和倫理治理。加強科技監督和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強化科技活動全過程監督管理,嚴格落實科研誠信承諾制度,依法對科研違規失信行為開展調查處理,推進科研違規失信信息匯交并依法實施聯合懲戒。推進科研誠信信息分級分類評價管理,建設科研誠信信息管理系統。進一步推進“三評”改革,大力清除“四唯”問題,健全完善科技評價機制,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努力轉變科研作風學風。加強科技倫理審查,強化對違背科技倫理行為的查處和懲戒。
2.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管理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平臺、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加強科技、人才、金融、產業、財政等領域的政策協同。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施“揭榜掛帥”等制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推動科研機構分類支持試點,加大對基礎類、公益類科研機構穩定支持力度。深化“三評”改革,賦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的科研相關自主權,推進科研項目經費實行“包干制”試點,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探索建立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突出質量貢獻為績效導向的分類考核評價體系。
3.優化科技創新創業發展環境。推動完善科技創新領域地方性法規、規章。持續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推進省、市、縣各級科技主管部門實施全省統一權責清單,優化科技行政許可審批管理和服務流程。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科技創新政策,健全科技型企業成長發展全流程服務鏈。進一步減負放權,充分激活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深入開展“降成本、優環境”活動,推廣應用“科技創新券”等支持方式。
第二節 加強創新型市縣建設
支持新余、九江、贛州、撫州等地積極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加強對縣域科技工作的頂層設計、統籌指導,強化科技創新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持續推進井岡山國家級創新型縣(市)和省級創新型縣(市、區)建設,加快推進信豐等贛南原中央蘇區縣創新資源集聚,爭創若干個國家級創新型縣(市)。加強全省縣域創新能力監測和評價,推進基層科技工作發展。
第三節 完善知識產權激勵機制
強化企業知識產權創造主體地位,在重點產業、重點企業中培育一批高價值發明專利,對高新技術企業、規模以上工業制造業企業實施發明專利“清零行動”。完善發明專利創造激勵政策,增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發明創造能力。強化科技計劃項目發明創造導向,完善科技獎勵發明專利導向機制,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平臺發明創造水平和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加強質量標準化科技創新,加快重大產業、公益性、基礎性等技術標準研制和科技創新。
第四節 加強創新文化建設
1.倡導創新文化理念。積極踐行“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理念,推進科技社團和品牌創新發展,加強對重大科技成果、杰出科技人才和創新型企業的宣傳,加大對創新創業者的獎勵力度,形成引領更多人才投身創新活動和創業行為的社會導向。
2.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加強新時代科普理論研究,建立健全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強化對各地各部門的統籌和指導。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科普統計,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加強對新興前沿技術和重點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普,建立健全公共突發事件應急科普響應機制和工作預案。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以及各種創新平臺定期向公眾開放。加強青少年科學教育,引導和培養青少年科學興趣。依托科技組織和科技特派員,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養和技術應用水平。推進科普內容適老化改造,提升老齡人群融入信息化社會的能力。健全多元化科普經費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金投入科普事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科普企業和科普教育基地,推動科普產業發展和科普交流合作。
第十五章 規劃實施保障
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協調管理,強化評估機制,充分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為江西加快邁入創新型省份行列并向更高水平邁進提供堅實保障。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強化系統觀念,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作用,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推進機制,構建省、市、縣科技創新聯動發展格局,完善規劃實施目標責任制,將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分解到各地、各部門,明確實施責任主體、實施進度要求。加強年度科技計劃與規劃的銜接和落實,對主要指標設置年度目標,確保規劃制定的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實現。
第二節 強化協調管理
強化協調機制,加強對科技創新發展的協調和管理,切實整合各方政策措施、資金、人才等資源,明確部門職能責任,形成合力,抓好規劃的督促落實。各級科技主管部門要充分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各有關部門要從各自職能職責出發,加強協調配合;各市縣政府要健全工作機制,細化政策措施,科學組織推進,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
第三節 實施監測評估
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和第三方評估。健全完善科技創新考核機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國內外科技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社會需求新變化,對規劃指標、目標和重點任務及時進行動態調整。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