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報網訊: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根據《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成績。
“十三五”時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加大教育投入,深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我區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實現了歷史性躍升,發生了格局性變化。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自治區、市、縣三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教育工委和教育團工委工作體系全面建立,各級各類學校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實現全覆蓋。各級教育實現普及目標,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88.5%,小學六年鞏固率達到100.3%,初中三年鞏固率達到99.6%,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4.7%,主要發展指標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教育公平取得重大突破,教育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貧困地區學生學位和教師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城市義務教育學校擇校熱持續降溫,率先在西部地區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目標;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分別達到56.8%和89%,“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特殊弱勢群體受教育權利得到有力保障,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教育保障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覆蓋各學段的生均撥款制度基本形成,學校辦學條件達到國家標準;教師隊伍結構持續優化,鄉村教師支持政策有效落實;建成11個自治區現代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2所高職學校進入國家“雙高”建設行列;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增加至3個,碩士學位授權單位覆蓋4所公辦高校,寧夏大學成為部區合建高校,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教育綜合改革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實現公辦民辦學校同步招生,初中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改革平穩落地,創新素養教育全面推開,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建成,高校“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初見成效,教育對外合作交流持續深化,全面依法治教取得重大進展,校園治理體系初步建立,教育治理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成效顯著,“云—網—端”架構基本形成,在全國率先以省為單位建成教育云平臺,引進區內外優質教育資源3900余萬件并免費開放,覆蓋中小學全學段全學科,探索制定了教育大數據、學校畫像、平臺接入3項標準規范,形成了教育專網、智慧校園、資源共享等8個建設與應用指南,累計培育“互聯網+教育”示范縣10個、標桿校158所,2019年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綜合指數排名全國第7位。教育服務貢獻力持續提升,高等教育結構明顯優化,研究生培養規模實現翻番,普通高校和職業學校累計培養輸送各類人才近30萬人;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1100余項,產出專利軟件、著作權、新產品等300余項,科研成果轉移轉化能力顯著提高;寧夏開放大學更名掛牌,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8年,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形勢分析。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當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教育承擔著更為重要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為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關于教育的決策部署為教育發展確定了目標,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教育發展提供了機遇,我區教育進入了向更加注重優質均衡發展和全面提高育人質量的新階段。同時,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學前教育保教質量不高,義務教育優質資源不足,普通高中辦學缺乏特色,職業教育高素質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不能滿足先行區建設需要,高等教育科技創新人才不足、創新能力薄弱、成果轉化效率不高,終身學習教育體系不夠完善,教育對外開放不夠,教師隊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分布不合理、管理體制機制不順暢,教育評價指揮棒不夠科學,教育治理能力亟須提升,人民群眾關心的校外培訓機構不規范、學生負擔過重等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成為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問題。破解這些難題,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強教育合作交流,全面提升急需緊缺人才培養質量,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努力提供更加公平、優質、包容的教育,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推動寧夏教育在新起點上實現新跨越。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為目標,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使命,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補齊短板弱項,促進教育公平,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為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教育力量。
(二)發展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完善黨領導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持續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使教育領域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需求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使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重要先手棋,加大教育投入,加快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將新發展理念貫穿教育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推動教育理念、體系、制度、方法、治理現代化,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堅持學生全面發展。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教育教學的根本標準,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有機融合,不斷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提高身心健康發展水平,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把改革創新作為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立足時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系統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創新教育服務供給方式,深化辦學體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教育開放水平,激發教育事業發展生機活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備、結構更加優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務更加高效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各級各類教育實現更高質量的普及,教育質量和教育現代化進程位居西部地區前列,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先行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教育公平更加彰顯。建成覆蓋城鄉、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水平明顯提升,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進一步縮小,特殊弱勢群體受教育權利得到更好保障,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發展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教育質量更加優質。科學的教育發展觀、人才成長觀、選人用人觀深入人心,素質教育全面推進,學生綜合素質和自主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基礎教育發展水平、綜合實力、創新力明顯提升,職業教育適應性不斷增強,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提質增效。
——教育服務更加有力。學校布局和學科專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培養造就大批適應先行區建設和九大重點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建成一批高端創新平臺和智庫,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高等教育改革更加深化。“雙一流”建設深入落實,本科教育全面振興,研究生教育提質增量,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形成,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水平持續提升。
——終身學習體系更加完善。實現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協調發展,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有機結合,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互融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基本建成方式靈活、資源豐富、學習便捷的終身學習體系,每一位學習者都有機會接受更加適合的教育。
——教師隊伍更加優化。教師配備補充途徑進一步拓寬,中小學教師年齡、學科、性別結構持續優化,教書育人能力素質顯著提升。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全面推進,中職和高職學校“雙師型”教師比例明顯提升,高校高層次領軍人才、學術骨干和青年后備人才梯隊不斷完善,新時代“四有”好老師隊伍不斷壯大。
——教育治理更加高效。科學規范精準高效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更趨完善。教育綜合改革持續推進,學校辦學自主權有效保障,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健全,教育治理法治化、科學化、民主化、精細化、信息化程度明顯提高,政府、學校、社會共同參與教育治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教育治理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
——“互聯網+教育”融合發展。建成“互聯網+教育”標準規范體系,“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成果廣泛應用,校園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和技術應用能力明顯增強,教學模式發生深刻變革,教育管理實現流程再造,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互聯網+教育”經驗模式。
專欄1 “十四五”規劃主要目標
指標 | 2020年 | 2025年 | 屬性 | |
學前教育 | 1.學前教育毛入園率(%) | 88.5 | 95 | 約束性 |
2.學前教育教師接受專業教育比例(%) | 77.1 | 83 | 預期性 | |
3.普惠性學前教育覆蓋率(%) | 89 | 92 | 預期性 | |
義務教育 | 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 95 | 97 | 約束性 |
5.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比例(%) | —— | 50 | 預期性 | |
高中階段教育 | 6.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 | 93 | 95 | 約束性 |
職業教育 | 7.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 | 52.3 | 55 | 預期性 |
8.高職學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比例(%) | 40.0 | 45 | 預期性 | |
高等教育 | 9.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 54.7 | 60 | 預期性 |
10.全日制研究生與本科生在校生比例 | 1:11 | 1:8 | 預期性 | |
11.普通本科學校專任教師中博士學位比例(%) | 25 | 30 | 預期性 | |
特殊教育 | 12.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 | 95 | 98 | 約束性 |
13.殘疾青少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 | 33.2 | 40 | 預期性 | |
教育貢獻 | 14.預期受教育年限(年) | 14.4 | 14.9 | 預期性 |
15.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0.8 | 11.3 | 約束性 |
三、主要任務
(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師生頭腦工作。加強“三進”教材建設,用好統編教材,用足輔助教材,用活教輔讀本。完善“三進”教學體系,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貫通所有專業課程,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常態化推進大中小學“三進”工作一體化集體備課、交流研修、示范課巡講、優秀教研成果巡禮等活動。建強“三進”師資隊伍,打造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的“三進”工作教師和教研員隊伍,完善特聘教授制度,遴選建設一批名師工作室。強化“三進”多元支撐,注重校園文化浸潤,突出實踐教學體驗,教育引導師生不斷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
2.全面提升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質量。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教育引導學生主動擔負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全面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有機融入法治教育、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等,大力弘揚建黨精神、長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疫精神等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增強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快推進大中小幼德育一體化發展,將德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教育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和管理體系,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傳播平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加強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宣傳教育,建立健全大中小學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一體化體系,鑄牢廣大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3.打造思政課改革創新升級版。推進教育部、自治區和全國高水平高校共建寧夏馬克思主義學院工作,加強自治區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探索開展“數字馬院”建設,持續抓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課程群建設。研究制定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配備要求,實施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后備人才培養專項支持計劃,加強思政課教師示范培訓,開展思政課社會實踐專項工作,改革思政課教師評價機制。充分發揮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和地級市學校思政課建設聯盟的重要作用,完善“同城發展+校際協同+學校推進”的三級備課和教研機制,深入實施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項目擇優推廣計劃,利用VR、AR等信息技術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不斷提升思政課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和中小學“學科德育”建設,建立系統化實施機制,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4.加快補齊“五育”短板。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推進體教融合,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教學模式,教育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科學健身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有效防控學生近視,強健學生體魄。增強美育熏陶,聚焦“教會勤練常展”,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鼓勵專業藝術人才到中小學兼職任教,定期開展大中小學藝術展演,促進學生形成藝術愛好,增強藝術素養。注重勞動教育,把勞動教育貫通大中小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生產和服務性勞動,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加強研學旅行基地建設,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強化創新素養教育,支持不同性格稟賦、不同興趣特長、不同素質潛力學生個性發展,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健康人格培養。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加強國防教育和學生軍訓工作。
5.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充分發揮家委會、家長會、家訪等作用,引導家長樹立科學育人觀念,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健全社會育人機制,依托城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立社區家長學校和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統籌協調社會組織、社會資源服務教育,加大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少年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公益設施開放力度,免費向學生開放,豐富校外教育資源。健全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工作。
專欄2 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 |
深入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計劃,培育一批思想政治工作名師、中青年骨干、優秀輔導員和優秀團隊。推進大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建設,遴選40個德育優秀案例,選樹60名德育教學名師,選培100門德育優質課。實施學校體育固本行動和美育提升行動,加強體育美育教師配備和場地器材體系建設,到2025年中小學校體育美育器材設施配備和生均體育運動場館面積全面達標。開齊開足勞動教育必修課,創建勞動教育示范基地100個、勞動教育示范學校300所,形成100門勞動教育精品課。開展“五育”并舉實驗縣創建活動,打造“五育”并舉實驗縣5個、實驗學校50所。加強家庭教育,選樹100名家庭教育指導名師。 |
(二)實施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
1.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強化自治區、地級市政府統籌,縣級政府發展學前教育的主體責任,啟動實施第四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積極開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縣創建。擴大城鎮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辦好農村幼兒園,完善以普惠性幼兒園為主體、公辦幼兒園為骨干的學前教育服務體系。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高品質非普惠性民辦園,滿足家長不同選擇性需求。強化科學保教,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積極推廣優秀案例和優質資源,堅決糾正小學化傾向。
2.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啟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評估驗收。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城鎮學校擴容增位,建立校舍安全保障和教育教學設施設備補充更新長效機制。推進集團化辦學,完善強校帶弱校新校、城鄉學校對口支援等辦學機制,培育壯大一批優質教育集團。深化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建設與應用,保障學生就近享有優質教育。持續規范校外培訓,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加強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五項管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注重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教學,促進個性化和差異性學習,強化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運用,發揮好監測結果的診斷、調控和改進作用。
3.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聚焦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要求,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有序推進選課走班教學模式。加強學校特色課程建設,積極開展校園體育、藝術、閱讀、寫作、科技創新等社團活動,為學有所長學生搭建成長通道。加強普通高中辦學條件保障,支持普通高中資源不足的市、縣(區)增設普通高中,支持學校建設學科教室、創新實驗室、社團活動室等,逐步化解普通高中大班額。引導學校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指導。建立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合作機制,探索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支持有條件的普通高中舉辦綜合高中。
4.推進特殊教育延伸融合發展。提升特殊教育學校基礎能力,加強資源教室建設,優先保障殘疾兒童少年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通過就讀特教學校、送教上門等方式保障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全覆蓋。推進醫(康)教結合,提升殘疾學生康復訓練效果。推進特殊教育向學前和高中階段教育延伸,支持有條件的特殊教育學校舉辦殘疾兒童學前班,鼓勵普通學前教育機構接納殘疾兒童,為符合條件的3—6歲殘疾兒童康復機構授予教育資質,保障殘疾兒童接受康教一體學前教育;支持地級市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中心,鼓勵職業學校為殘疾人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滿足初中畢業殘疾學生就業技能和創業實踐培訓需要。鼓勵有條件的特殊教育學校設置適合殘疾人就業的特色職業教育專業,做好殘疾學生“3+2”職業教育銜接。幫助孤獨癥兒童接受特殊教育,依托現有特殊教育學校資源開展孤獨癥兒童特殊教育。
5.完善弱勢群體關愛保障體系。加強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權益保障,健全校長、教師聯系幫扶留守兒童機制,加強心理輔導、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關注寄宿制兒童心理健康。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資助體系,加強學生資助管理信息系統與民政、扶貧、殘聯等部門信息系統的對接,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應助盡助。
專欄3 基礎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 |
實施幼兒園建設工程,新增幼兒學位3萬個,到2025年,13個縣(區)通過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評估認定。實施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新建改擴建校舍120萬平方米,推動學校按標準班額辦學,逐步化解大校額,爭取50%的縣(區)通過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評估認定。實施普通高中辦學條件改造工程,新建改擴建普通高中18所,打造15所自治區特色高中,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 |
(三)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1.提升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能力。把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的重要基礎,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實施中職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推動全區中職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達到國家標準。實施“雙優”計劃,打造一批服務當地的優質中等職業學校和優質專業,每所中職學校重點辦好1—2個專業群。鼓勵各市、縣(區)將縣域內職業教育資源統一納入中職學校(含技工學校)調配使用,加快建設一批集學歷教育、繼續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為一體的示范性中職學校。深化職普融通,發揮好中等職業教育“控輟保學”作用。
2.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水平。有效整合現有高職院校資源,控制新增高職院校數量,新設高職院校優先考慮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服務保障功能,填補高等職業教育布局空白和發展短板。實施自治區級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服務自治區九大重點產業的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群。支持高職院校與區外“雙高計劃”建設院校建立合作關系,每年互派一定數量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和管理干部掛職交流。完善高職擴招扶持政策,健全“模式多元、學制靈活”的培養機制,滿足退役軍人、高素質農民等社會重點群體個性化學習需求。推進國家級職業教育虛擬仿真示范實訓基地建設,全面提升職業教育實訓水平。支持高職院校和科研院所聯合企業共建一批高水平技術工藝和產品研發中心、實驗實訓平臺、技能大師工作室、跨企業培訓中心、職教師資培訓中心。
3.暢通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通道。完善五年一貫制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技工學校與高職院校合作培養學生,擴大中高職貫通培養規模。積極推動高職院校與應用型本科高校合作,探索建立高職與應用型本科分段聯合培養機制。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支持具備條件的高職院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支持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創建寧夏職業技術大學。大力發展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研用結合為途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搭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立交橋。深化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和“1+X”證書制度改革,開發一批對接自治區重點產業的課程教材和X證書,建立技能類職業資格和職業學校學歷雙向貫通培養通道。
4.健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發揮企業辦學主體作用,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打通產業鏈人才鏈和專業群雙向對接通道,做好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技能教育與職業素養、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等“五個對接”。組建覆蓋重點產業鏈、跨界融通的新型職業教育集團和一批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產教融合信息化服務平臺,促進校企“雙元”協同育人。完善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制度,落實土地、稅收、金融等優惠政策,在自治區級重點或骨干企業持續培育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充分發揮城市承載、行業聚合、企業主體作用,支持銀川市和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開發區、銀川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等探索建設產教融合型城市或園區。
5.完善育訓融通的服務機制。落實職業學校實施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法定職責,完善職業學校面向社會開展職業培訓的激勵政策,推動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依托自治區現代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建設國家職業技能大賽訓練基地,提升職業學校技能大賽水平。完善自治區現代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共享機制、運營管理機制和成本分擔機制,主動對接九大重點產業培訓項目,提升公共實訓中心開放共享能力。建設一批“廠中校”“校中廠”,服務企業職工繼續教育需求,提升職工學歷層次、技術技能和綜合職業素質。
專欄4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工程 |
對接自治區重點產業發展需求,建設國家級職業教育虛擬仿真示范實訓基地,支持職業學校聯合行業企業、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建設10個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和10個現代產業學院,改善教學和學生生活設施,穩步擴大培養培訓規模。到2025年,培育建設5所高水平高職院校和12個高水平專業群,培育建設10所以上優質中職學校和20個以上優質專業(群),建成10個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育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探索試點建設產教融合型城市。 |
(四)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1.推動本科高校分類發展。強化分類指導和分類管理,引導高校清晰定位、錯位發展、特色辦學。支持寧夏大學建設研究型大學,引領全區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支持寧夏醫科大學建設行業特色大學,加大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康復醫學、護理等學科群建設力度,全方位服務健康寧夏。支持北方民族大學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現代民族大學,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支持寧夏師范學院 “升大創博”(升格為寧夏師范大學,創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強化教師教育學科專業建設,培養“一專多能”未來教師。完成獨立學院轉設,推進4所民辦應用型高校專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大九大重點產業發展緊缺人才供給力度。
2.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深入推進“部區合建”寧夏大學,打造區域特色鮮明、服務地方能力突出的西部一流大學。實施自治區“雙一流”建設工程(二期),重點建設化學工程與技術國家一流學科,加強民族學、臨床醫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教育學等國內一流和西部一流學科建設。完善政府、學校、社會等多方參與的“雙一流”建設工作機制,依托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推動“雙一流”大學建設。開展“雙一流”建設兩年一次和終期績效考核,加大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考核權重,以評促建,引導高校爭創一流,提升建設目標達成度。
3.提升本科教育質量。對標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強一流專業、一流課程、一流教學組織、一流教師隊伍建設水平,持續實施“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優化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更新教學內容,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創新現代大學教育形態和教學生態。培育大學質量文化,完善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健全本科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落實教授給本科生授課制度。強化教育教學督導機制,嚴格課堂教學管理,加強育人全要素評價。開展新一輪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和周期性審核評估,實施一流專業三級認證全覆蓋,以專業認證促進高質量發展。
4.加快發展研究生教育。加強研究生學位授權點內涵建設,做好新增學位授權點培育工作,推動研究生學位授權點動態調整,做優存量做大增量。優化研究生培養結構,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支持民辦高校申報碩士專業學位授權單位,確保專業研究生比例不低于研究生總數的2/3。優化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開齊開全研究生專業核心課程,推出一批精品示范課程。健全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強化學術學位研究生知識創新和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國家級“產教融合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取得突破。建立健全導師崗位選拔、培訓、考核、調整和退出機制,打破研究生導師身份終身制,將政治表現、師德師風、學術水平、指導精力投入等納入導師評價考核體系,規范導師指導行為。
5.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打造創新創業教育“金課”,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線上線下教育教學模式。加強高校“雙創”示范基地和創新創業示范校建設,建強用好創客空間和眾創空間,打造一批“樣板間”,搭建孵化平臺。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深化思創融合、專創融合、科創融合,辦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支持舉辦“挑戰杯”等各類學科競賽。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促進項目落地轉化。實施高校創新創業學院標準化建設,配齊配強創新創業教育管理干部,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教師教學能力培訓,落實“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四到位。實施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促進計劃和基層服務計劃,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穩中有升。
專欄5 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工程 |
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支持寧夏大學建設新農科人才培養與創新研究院,支持寧夏醫科大學建強公共衛生學院,支持寧夏師范學院完善教學科研設施,支持寧夏理工學院建設科教融合創新園,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持續推進“雙一流”建設,打造自治區級一流學科20個,力爭6個學科進入西部前列、3個學科進入全國前列。實施新時代本科教育振興計劃,力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30個,一流本科課程20門。推進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力爭到2025年,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達到15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達到60個。 |
(五)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
1.推進寧夏開放大學轉型發展。完善“省校統籌、兩級辦學”運行體制,加強開放大學市、縣分校(學習中心)建設,形成一體化辦學格局。建立統一的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制度,推進“學分銀行”建設,全面推廣使用個人終身學習賬號和檔案,逐步健全學分認定、積累、轉換、互認制度、注冊學習和彈性學習制度,推動學歷教育、職業教育、職業培訓、技能證書銜接貫通,適應學習型社會和服務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建設需要。
2.大力發展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全面推進城鄉社區教育機構建設,整合資源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社區教育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三級辦學網絡,充分發揮自治區社區教育指導中心和職業學校作用,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引導培育一批培訓質量高、社會效益好的社會培訓機構參與社區教育。深化掃盲后的繼續教育,持續鞏固青壯年掃盲成果。把老年教育作為社區教育的重點任務,建設一批鄉鎮(街道)老年人學習場所。支持寧夏開放大學、分校和教學點拓展老年教育服務功能,健全老年教育服務體系。充分利用網絡、電視、新媒體等多種途徑,提高老年教育的參與率和滿意度。
3.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機制。加大終身教育供給力度,完善本科高校和職業學校繼續教育與社會培訓服務機制,面向在職員工、現役軍人、退役軍人、進城務工人員、轉崗人員、城鎮化進程中的新市民、城鄉待業人員、殘疾人、高素質農民等社會群體,發揮在線教育優勢,為學習者提升學歷和獲取職業技能培訓提供更加便捷的在線課程。探索建立“終身學習卡”“職業培訓補貼券”制度,健全培訓前補貼和培訓后獎勵機制。完善學習者激勵機制,將學習成果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依據。舉辦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建設學習型社會。
專欄6 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工程 |
全面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拓展寧夏開放大學服務功能,強化普通高校和職業學校發展繼續教育的職責任務,面向社會成員開展形式多樣的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服務,建設一批示范性繼續教育培訓基地。推進城鄉社區教育機構建設,到2025年,開展社區教育的縣(市、區)實現全覆蓋。健全老年教育服務網絡,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 |
(六)提升教育服務先行區建設能力。
1.實施鄉村教育振興計劃。建立健全鞏固教育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加強教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落實過渡期內“四個不摘”要求,保持政策總體穩定。進一步完善控輟保學長效機制,嚴防輟學新增反彈。深化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加強鄉村學校教學過程監管,辦好確需保留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打造鄉村溫馨校園。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鄉村振興計劃,全力提升農村地區普通話普及水平。繼續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強化鄉村教師培養培訓,努力提高鄉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全面提高鄉村教育質量水平,以鄉村教育振興助力鄉村振興。
2.優化基礎教育布局。緊密圍繞自治區“一帶三區”總體布局優化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完善中小學、幼兒園布局規劃制度和學校布局調整機制,納入當地國土空間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嚴格實施,推動建立與新型城鎮化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相適應的學校布局。科學確定中小學、幼兒園服務半徑和辦學規模,推動鄉村學校相對集中辦學。建立與布局規劃相統一的教育用地保障機制,嚴格執行聯審聯批制度,學校建設用地優先保障用地指標。依法落實城市新建居住區配套學校建設制度,確保與居住區首期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
3.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推動學科專業供給側改革,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和特色發展引導機制,整合一批重復設置和培養過剩的專業,加快食品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生物與醫藥、健康管理與養老服務、嬰幼兒照護服務等緊缺專業建設,重點支持先進裝備制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學科專業建設,建設一批服務先行區建設及九大重點產業發展的現代產業學院,擴大產業人才供給,提升人才培養與產業崗位能力需求的契合度。
4.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發揮高校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構建高校科技創新發展體系,依托高校學科專業人才優勢,圍繞自治區急需領域,建設2—3個國家級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大平臺、組建大團隊、瞄準大項目,打造區域高校科技創新高地,爭取在國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申報立項數量和質量上取得新突破。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完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工作,探索建立市場化轉移轉化機制,提升轉移轉化能力和水平。加強高校與產業行業有效融合,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機制,支持高校與政府、行業企業共建產學研合作基地,加大自治區重點產業學科前沿和核心技術科技創新橫向聯合,在合作領域和服務質量上有新突破,擴大高校R&D投入,探索建立科技創新“軍令狀”、科研“揭榜掛帥”制度。
5.加快培養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對標先行區建設需求,完善人才培養引進管理使用政策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區內外高校優勢資源,加快培養人工智能、生態修復、葡萄與葡萄酒等領域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建立產業與普通高校和職業學校人才培養供需對接機制,依托寧夏大學,聯合國內高水平大學,建立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研究院,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研究和新技術推廣服務項目,產出一批標志性重大成果。加快培養一批產業亟需人才,實施高水平創新團隊孵化培育工程,發揮人才示范引領作用,打造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拓展高層次人才引進載體,加快培養一批高水平學科領軍人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6.積極推動區域教育合作共贏。推動建立黃河流域省區教育協作發展機制,進一步深化閩寧等東西部教育協作,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育研究、教學改革、師資培養等方面深化合作交流。支持中小學校跨省區建設教育集團、發展聯盟;支持普通高校、職業學校共建研發平臺和實驗實訓基地,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共同培育優勢特色學科專業,合作培養適用人才,推動建立省際間教育交流合作長效機制及黃河流域教育發展共同體,更好支撐與服務先行區建設。
專欄7 教育服務能力提升工程 |
圍繞寧夏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對接自治區9大重點產業發展需求,優化調整普通高校和職業學校學科專業結構,加強科教協同、校企合作,引導學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打造一批集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科技服務于一體的學科專業集群,產出轉化30項以上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成果。 |
(七)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
1.完善師德涵養機制。健全教師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建立教師培訓思想政治教育全納入機制,鑄牢思想政治根基。設立師德楷模獎勵基金,多種方式講好“四有”好老師故事。落實《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保障教師依法實施教育懲戒。建立教師資格認證查詢違法信息制度和教師個人信用記錄,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開展師德師風專項整治行動,依法依規處罰師德失范者,探索建立師德違規全行業禁入和學校負責人“一崗雙責、失職追責”機制。健全學術不端行為預防和處置機制,加大學術不端行為查處機制,提升高校學風建設水平。
2.優化教師配備管理。推進高校人員總量管理改革,采取優化學校布局、跨區域動態調整等多種形式推動中小學教職工編制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并落實中等職業學校人員配備政策,健全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管理體制機制。全面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探索教師跨學科、跨學段轉崗機制。建立學區(鄉鎮)內走教和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特聘、巡講制度,探索“一師多校、在線走教”模式,推進區域內教師資源共享,拓展教師補充配備渠道。探索將學校安保、生活服務等屬于政府職責范圍且適宜通過市場方式提供的事項,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并建立市、縣(區)通過調、轉、聘等多種方式補充教師獎補機制,確保各類幼兒園、寄宿制學校等運轉良好。
3.提升教師培養培訓質量。支持師范院校提升辦學水平,加強高等學校師范專業建設,擴大師范類研究生招生規模,強化師范生“三字一話”教學基本功訓練,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質量,促進職業素養提升和教育情懷養成。開展普通高校師范類專業分級分類評估認定,規范職業學校師范類專業設置并定期評估考核,探索在優質高職學校開辦職業技術師范專業。逐步擴大地方公費師范生培養規模,積極爭取擴大國家公費師范生培養規模,探索建立市、縣(區)訂單培養及安置模式,教育類研究生和公費師范生免試認定教師資格。支持寧夏師范學院建設教師教育學院,暢通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層次提升通道,強化對非師范類教師專業能力培訓。建立教師培訓管理平臺,統籌自治區、市、縣、校四級培訓項目實施精準培訓和菜單培訓,打造一批精品高端培訓項目,解決重復低效培訓問題。探索實行高校與中小學相互協同、職前與職后相互銜接的教師培養培訓機制。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支持各地“跨校聯教、聯校網教”,建立智能同步課堂,開展城鄉教師“智能手拉手”,大幅提升未來教師信息素養。
4.打造教育拔尖領軍人才。建立教育高端人才定期選拔、定向培養機制,評選一批卓越書記校(園)長、特級教師、領航教研員、優秀班主任、教學名師、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建設自治區特級教師、塞上名師工作室,健全自治區、市、縣相銜接的骨干教師培養體系,分級科學核定培養比例。爭取國內高水平大學知名專家學者和知名校(園)長在我區建設工作室、教師教育研究院(所),開展基礎教育改革研究和教育實踐。派遣區內中小學骨干教師和校長到東部發達地區和國(境)外參加培訓,強化跟崗實踐和實地研修。制定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認定考核辦法,推進職業學校、科研院所、企業行業人才資源共享,建立政策“綠色通道”,推動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與大中型企業共建一批“雙師型”教師實踐基地,吸引高技能人才到職業學校兼職任教,提升“雙師型”教師比例。實施高校中青年教師能力提升計劃,定期選派中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研修訪學,到企事業單位實踐鍛煉。推動高等學校設立特聘教授崗位,加強科研團隊和創新群體建設,支持優秀教師申報人才計劃和基金項目,培養并推動領域內拔尖人才向一流學科集聚。
5.保障教師地位待遇。健全中小學教師工資增長長效聯動機制,完善績效工資分配辦法,向一線和教學實績突出的教師傾斜,落實校長津貼、班主任津貼、寄宿制學校績效工資。探索建立符合高校特點的薪酬制度,擴大高校工資分配自主權,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探索建立鄉村教師補貼政策績效評價制度,促進鄉村教師提升教育質量。修訂完善大中小幼教師職稱評審條件,科學合理下放基礎教育教師職稱評審權,進一步提高中高級教師崗位比例。建立健全教師榮譽表彰制度,每年通報表揚一批,定期表彰獎勵一批。擴大鄉村教師療養規模,鼓勵各地建立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榮休制度,為退休教師頒發榮譽證書。
專欄8 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工程 |
加大教師培養力度,將地方公費師范生招生規模擴大到每年500人,探索實施地方公費師范生推免研究生,進一步提高幼兒園和中小學師范專業畢業生入職比例。遴選建設80個自治區教師專業發展基地校、30個自治區教師培訓基地。每三年評選“塞上名師”20名,每年評選卓越教育人才2名、領航書記校(園)長20名、優秀教研員5名、優秀班主任50名、教學名師150名。建立自治區特級教師三年定期評選機制,按照中小學教師總量3‰評選命名。自治區、市、縣三級骨干教師比例分別達到10%、15%和20%。建立10個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逐步將行業企業從業經歷作為取得職業學校教師資格的必要條件。設立高校特聘教授崗位,每年選聘20名區內外優秀人才到高校任教。 |
(八)深入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
1.全力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建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任務清單和負面清單推進落實機制,推動各級黨委和政府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決克服短視行為和功利化傾向,強化對市、縣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考核評價。建立分層分類教育評價制度,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評價學校的根本標準,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的第一標準,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健全以發展素質教育為導向的科學評價體系。改革用人評價,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強化教育教學過程性評價,逐步扭轉“五唯”用人頑疾。完善教育評價落實保障機制,構建政府、學校、社會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導部門負責的教育評價監測機制,完善評價結果運用,逐步形成教師潛心育人、學生全面發展的良好局面。
2.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中考改革,將初中生日常體育參與情況和體質健康監測納入中考體育考試范圍、增加體育科目分值,將藝術類科目納入中考計分科目。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全面實施普通高中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和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考試招生辦法,完善高職院校對口招生、單獨招生政策,逐步提升高職(專科)學生升入本科高校比例,形成更加符合高等職業教育培養規律和特點的人才選拔模式。深化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實行碩士研究生一級學科命題方式,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招生選拔機制,加強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考查,嚴格考試招生管理。
3.深化教育督導體制改革。構建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教育督導新體系。健全各級政府教育督導機構,充實教育督導力量,配齊配強各級督學,理順管理體制,確保教育督導機構獨立行使職能。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辦法,全面啟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評估,開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校評估,適時組織教育重點工作專項督導,及時開展教育重大突發事件督導。強化學校督導評估,完善中小學(幼兒園)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督促指導學校規范辦學行為、建立自我督導和自我評價體系,提升辦學治校能力。健全各級各類教育質量評估監測機制,分級分類建立指標體系,針對不同學校開展評估監測,強化監測結果研究與運用。用好通報、約談、考核、問責機制,推動教育督導“長牙齒”。
4.推進教科研工作改革。優化教研機構職能,加強自治區、市、縣三級教研隊伍建設,建立專兼結合、區域協同、聯合高校、城鄉聯動的教研工作機制,完善教研員包片區、蹲學校、下課堂制度,深入開展技術教學融合創新、創新素養教育、數字教材應用、跨學科學習、實踐性教學等新領域研究,強化課程育人、學業質量、教學評價、減負增效等重點領域研究,推進校本教研特色化建設,建設在線教研新模式,提高一線教師實踐反思和教學改進能力。全面加強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緊盯全區教育改革發展戰略安排,圍繞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和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加強基礎性、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研究,創新決策咨詢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教育決策能力。積極開展重大教育政策闡釋解讀,深入開展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研究。
5.激發中小學校辦學活力。保證學校教育教學自主權,學校在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遵循學科教學基本要求基礎上,自主安排教學計劃、運用教學方式、組織研訓活動、實施教學評價、統籌實施跨學科綜合性主題教學。擴大學校人事工作自主權,全面推行學校行政領導人員聘任制,具備條件的學校可自主選聘副校級領導,自主設置內設機構,自主擇優選聘中層管理人員,鼓勵學校在先行面試的基礎上組織招聘。落實學校經費使用自主權,學校根據辦學需求,在批準的預算額度內自主管理具體開支事項。
6.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深化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進一步健全非營利性與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辦學體系、差別化扶持體系和長效性監管體系。健全民辦教育健康發展機制,規范公有主體參與民辦義務教育辦學,支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發展,合理控制民辦義務教育辦學規模,規范民辦高中辦學行為,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職業教育、老年教育和社區教育。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健全學校決策機制和管理機制,落實民辦學校法人財產權,加強學校收費監管,規范民辦學校資產和財務管理。完善規范社會力量誠信辦學的政策措施,建立黑白名單制度,依法依規懲治違法違規辦學行為。加強民辦學校行政審批服務指導,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質量和服務時效。
(九)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
1.全面提升教育開放層次和水平。堅持教育國際國內同步開放,加強部區合作、東西部協作,深化優質教育資源引進。重點圍繞高校“雙一流”建設,新增一批國內外合作研究與創新示范基地、聯合實驗室等,支持區內高校加入國際國內高校聯盟,積極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積極推動區內職業學校聯合國內行業企業、國內外院校開展合作辦學,提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國際化發展水平。加強中小學校姊妹學校建設,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和跨文化交流,建設自治區中小學中外人文交流活動品牌項目。借助“互聯網+教育”平臺,促進教育線上線下國際交流合作。
2.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與國內國際一流大學聯合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葡萄酒、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等交叉學科國際化高端人才,支持寧夏大學、寧夏醫科大學等開展理工農醫類專業的中外合作辦學,擴大普通高校、職業學校在校生海外學習規模,支持優秀青年學生參加國際志愿服務和國際合作項目,為自治區對外開放提供人才保障。
3.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教育交流合作。加快推進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領域的互鑒互容互通,支持高校擴大接收沿線國家高端人才、教育管理專門人才、高技術高技能人才來寧交流學習。鼓勵有條件的職業學校與企業攜手參與國際產能合作,打造一批高質量教育援外基地、培訓中心和“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品牌項目。建設自治區高校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庫,做好中小學校華文教學援外項目,開展對外漢語教育推廣工作。
專欄9 教育對外開放提升工程 |
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友好城市校長論壇,自治區高等學校一流學科國際合作與交流平均指標值提升50%,在校外國留學生規模穩步提升,做強“留學寧夏”品牌。建設校企合作“魯班坊”2-3個,職業教育國際合作項目達到30個。建設中外師生人文交流示范基地10個,實施中小學中外人文交流項目120個。實施東西部對口協作計劃、海外專家引進計劃、自治區教師海外培訓研修計劃,提高教師隊伍國際化水平。實施港澳臺教育合作與交流計劃,密切“兩岸四地”教育交流合作。 |
(十)打造“互聯網+教育”升級版。
1.加快新型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主動服務和融入新基建戰略,加快推進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教育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建立和完善教育新基建保障機制,加強傳統與新型基建統籌與規劃,推動教育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建設協調融合發展,促進信息化時代的教育創新與變革。
2.驅動教學模式變革。推動教育信息化應用覆蓋全體師生和全部學科,開展基于大數據的因材施教,探索推進個性化精準教學。構建智慧教育教學環境,普及智能教學助手,開展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教學,探索課內與課外、虛擬與現實、線上與線下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式。推廣數字學校,開展在線教學、教研和課后輔導,實現學生高效學習、自適應學習、深度學習,推動教與學的方式、形態變革。
3.提升師生學習能力水平。總結推廣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經驗,壯大人工智能新技術應用實驗區和實驗校,建設人工智能應用創新中心,助推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完善教師信息素養測評指標體系,推進“互聯網+教育”應用精準培訓,全面提升教師信息素養與應用能力。完善信息技術課程方案和標準,充實人工智能、機器人、編程等課程內容,提升學生信息素養、數字化學習實踐能力、信息安全意識和風險防范能力,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
4.構建在線教育新生態。大力發展融合化在線教育,構建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形成良性互動格局。鼓勵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建設在線開放課程,將符合條件的在線課程納入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高質量建設中小學校線上教育教學資源,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健全在線教育資源和教育APP備案審查機制,加強在線教育監管,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和信息安全。
5.貢獻“互聯網+教育”寧夏智慧。聯合知名高校建立“互聯網+教育”研究中心(基地),健全“互聯網+教育”標準規范體系,總結提煉示范區建設創新經驗和典型模式,為全國推進“互聯網+教育”提供寧夏方案。建立宣傳展示機制,豐富黨媒央媒、內宣外宣、網上網下等宣傳渠道,構建全媒體一體化傳播體系,全方位宣傳展示“互聯網+教育”示范區建設成果,全面提升寧夏教育影響力。
專欄10 “互聯網+教育”融合創新發展工程 |
建設智慧教育門戶、大數據中心、資源中心和智能應用中心,推動優質數字教育資源覆蓋率、教學應用普及率達到100%。提質擴面“三個課堂”應用,推動中小學校“三個課堂”建設和應用覆蓋率達到100%。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實現師生信息素養測評100%達標。健全示范引領和創新發展機制,培育100所智慧校園標桿校,出臺智慧校園建設指南,促進智慧教育發展。深化教育大數據應用,推進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質量、學生成長等維度智能分析、診斷與評價。 |
(十一)健全完善教育治理體系。
1.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健全教育法規實施機制,依法明確政府管理教育的權責范圍,規范教育行政程序,確保教育行政權力合法、合理、有效行使。加強教育重大決策的合法性審查,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執法工作機制,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建立跨部門、跨區域聯合執法機制,持續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加大對侵害群眾利益的違法案件查處力度。完善教育普法機制,開展全員法治培訓,全面提升教育系統干部、校長、教師、學生法治素養,推動憲法精神和法治觀念落地生根。
2.完善校園治理體制機制。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齊抓共管的校園治理工作機制,有效解決校園治理突出問題。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加快中小學校章程建設,完善符合基礎教育特點的學校管理制度;完善現代職業學校制度,建立學校、行業、企業和社區共同參與的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健全大學章程實施保障機制,切實發揮章程在學校治理中的關鍵作用。完善學校法律顧問制度。開展“互聯網+”校園治理,構建貫通自治區、市、縣、校四級的一體化指揮調度平臺,提升校園“數”治和智治能力。建立教師減負督導機制,確保中小學教師減負工作取得實效。建立健全社會參與教育決策制度。鼓勵學校開放辦學,創新學校理事會、家長委員會等組織機制,完善公眾參與學校議事、監督和意見反饋機制,形成社會共同參與學校治理新格局。
3.增強教育領域風險防控能力。維護意識形態安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完善意識形態責任制落實機制,用好、教好、學好三科統編教材,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想觀點。堅決防范抵御宗教向校園滲透,加強科學世界觀包括無神論的宣傳教育,建立引導師生科學認識和理性對待宗教工作機制。提升校園安全智能化防控水平,推進校園安防系統與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信息化應用服務體系的有效融合,建立學校與屬地政府相關部門、街道(鄉鎮)相銜接的重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提升重大突發事件的研判預警、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能力。完善醫教協同長效機制,將高校校醫院、中小學校醫務室納入當地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具備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納入衛生健康部門醫療機構管理范圍,深化學校與轄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合作。打通校醫職稱晉升通道,完善校醫培訓機制。完善校內各類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健全學校師生申訴制度及其他教育救濟制度,保障師生合法權益。建立教育輿情常態化監測應對機制,推動公眾熱點問題及時納入教育決策研究事項。
4.提升教育投入保障水平。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嚴格落實教育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確保落實“兩個只增不減”。完善非義務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動態調整公辦幼兒園和普通高中收費標準。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助學支持教育事業發展,督促民辦學校舉辦者依法落實投入責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推動教育經費重點用于支持教師隊伍建設、服務鄉村教育振興、改善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提高普惠性幼兒園經費保障水平、改善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支持職業院校“雙高”“雙優”和普通高校“雙一流”建設,形成與教育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教育經費支出結構。加強經費績效管理,完善“誰使用、誰負責”經費使用管理責任制度,健全教育經費績效評價制度,強化教育內部審計監督,加強預算安排事前績效評估、預算執行事中監控及預決算事后監督,建立覆蓋教育經費使用管理全過程的監管體系,提高經費精細化管理水平。
(十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1.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工作機制。充分發揮自治區、市、縣(區)三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的職能作用,定期研究審議教育重大事項、協調解決教育重大問題,形成落實黨的全面領導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工作格局。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全面實施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探索建立市、縣(區)黨委和政府向民辦中小學校選派黨組織書記兼任政府教育督導專員制度,使各級各類學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認真落實黨組織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堅定不移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自覺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學校不折不扣貫徹落實。
2.全面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實施基層黨建質量提升行動,加強對各級各類學校黨建工作的精準指導,持續開展學校基層黨組織評星定級和黨員評星定格,黨組織標準化建設覆蓋率實現100%。推進高校黨建“對標爭先”建設計劃,規范院(系)黨組織會議、黨政聯席會議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培育一批“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探索完善公辦中小學黨組織書記配備機制,突出抓好民辦中小學(幼兒園)黨組織“五個一”標準化建設。加大在高知群體中發展黨員力度,深化“雙培雙帶”工作,把更多優秀教師發展成黨員,把更多黨員培養成學科骨干。加強黨務思政工作隊伍培訓,提升專業化水平,暢通職業化發展通道。加強黨建帶團建帶隊建,推動團教協同育人。全面推廣運用“互聯網+智慧黨建”云平臺,實現黨建工作資源數字化、管理信息化、教育多樣化、學習常態化、督導實時化。
3.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領導班子成員“一崗雙責”,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形成管黨治黨責任鏈條,把負責、守責、盡責體現在每個黨組織、每個崗位上。健全廉政風險防控體系,深化運用“四種形態”,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刻把握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規律,定期專題研究黨風廉政建設工作,開展廉潔教育,持續推進“清風校園”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政治生態。
四、組織實施
(一)建立落實機制。加強規劃實施的統籌協調和宏觀指導,建立政府負責、相關部門協同推進的規劃落實機制,制定規劃目標任務分解落實方案,建立規劃執行年度推進機制,設立規劃實施年度臺賬,確保各項教育工作任務落實落地。
(二)加強監測評估。健全規劃實施常態化監測評估機制,堅持開展規劃年度、中期和終期評估工作。建立規劃實施的預警機制,加強監測評估分析,提高監測評估分析結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及時為規劃實施提供預警服務。
(三)建立公開制度。建立規劃實施公開制度,及時公布規劃實施進展情況,接受社會各方參與規劃實施的監督,將社會各界對規劃實施的評價作為重要評估依據。形成正確輿論導向,廣泛宣傳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先進經驗和典型,動員全社會支持教育發展,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
(四)強化結果運用。將規劃執行成效納入市、縣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體系,建立縣級動態監測、自治區專項督導長效機制。自治區教育督導委員會定期開展規劃執行專項督導,嚴格實行督導結果公告和限期整改制度,督導結果作為對市、縣(區)人民政府考核獎懲的重要依據。
掃一掃獲取
最新情報資訊
掃一掃免費
閱讀最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