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司出品的研究報告首先介紹了中國碳中和戰略行業市場發展環境、碳中和戰略行業整體運行態勢等,接著分析了中國碳中和戰略行業市場運行的現狀,然后介紹了碳中和戰略行業市場競爭格局。隨后,報告對碳中和戰略行業做了重點企業經營狀況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國碳中和戰略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預測。您若想對碳中和戰略行業產業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中國碳中和戰略行業,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第一章 碳中和及碳達峰基本概述
第二章 全球碳中和戰略分析
2.1 全球碳中和戰略的提出與發展
2.1.1 國際氣候行動進展情況
2.1.2 疫情對氣候行動的影響
2.1.3 全球碳中和戰略背景
2.1.4 全球碳中和發展歷程
2.1.5 各國碳中和戰略布局
2.1.6 全球碳中和技術部署
2.1.7 全球碳中和推進路徑
2.1.8 全球碳中和經驗啟示
2.2 全球碳中和建設方略分析
2.2.1 國家層面
2.2.2 城市層面
2.2.3 行業層面
2.2.4 個人層面
2.3 全球碳中和戰略企業實踐進展
2.3.1 科技企業
2.3.2 石油公司
2.3.3 金融機構
2.3.4 對我國的啟示
2.4 美國碳中和戰略布局
2.4.1 節能減排規劃
2.4.2 碳中和戰略背景
2.4.3 碳中和戰略部署
2.4.4 碳減排效果顯著
2.4.5 碳減排區域布局
2.4.6 碳中和企業布局
2.4.7 碳中和戰略挑戰
2.5 歐洲碳中和戰略布局
2.5.1 碳中和布局優勢
2.5.2 碳中和相關政策
2.5.3 碳中和基本布局
2.5.4 碳減排主要措施
2.5.5 碳排放管理成果
2.5.6 碳排放交易體系
2.5.7 碳中和戰略挑戰
2.5.8 碳中和戰略目標
2.6 亞洲碳中和戰略布局
2.6.1 日本
2.6.2 韓國
2.6.3 新加坡
2.7 其他地區
2.7.1 新西蘭
2.7.2 澳大利亞
第三章 中國碳中和發展環境
3.1 經濟環境
3.1.1 宏觀經濟概況
3.1.2 工業運行情況
3.1.3 轉型升級態勢
3.1.4 宏觀經濟展望
3.2 社會環境
3.2.1 人口規模與構成
3.2.2 城鎮化發展水平
3.2.3 居民收入水平
3.2.4 居民消費水平
3.3 能源環境
3.3.1 能源生產規模
3.3.2 能源消費規模
3.3.3 能源消費結構
3.3.4 清潔能源消費
3.3.5 能耗強度分析
3.3.6 能源總體投資
3.3.7 能源新興技術
3.4 技術環境
3.4.1 碳中和亟需科技支撐
3.4.2 應對氣候變化技術要求
3.4.3 技術發展總體目標路徑
3.4.4 碳中和愿景下科技發展建議
第四章 中國碳中和政策環境
4.1 碳中和政策體系
4.1.1 政策歷程
4.1.2 政策匯總
4.1.3 政策體系
4.1.4 行業標準
4.2 碳中和政策成果
4.2.1 中央層面
4.2.2 部委層面
4.2.3 地方層面
4.2.4 細分領域
4.3 重點碳中和政策解讀
4.3.1 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
4.3.2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
4.3.3 應對氣候變化指導意見
4.3.4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
4.4 碳中和政策建議分析
第五章 中國碳中和戰略分析
5.1 中國碳排放綜況簡述
5.1.1 碳排放總量規模
5.1.2 碳排放下降斜率
5.1.3 碳排放結構分布
5.2 中國碳中和戰略發展狀況
5.2.1 碳中和基礎優勢
5.2.2 碳中和發展歷程
5.2.3 碳中和實踐進展
5.2.4 碳中和園區落地
5.2.5 碳中和發展挑戰
5.2.6 碳中和發展機遇
5.3 中國碳中和戰略實現基本路徑
5.3.1 森林碳匯
5.3.2 負碳科技
5.3.3 合同能源管理服務
5.3.4 電力裝機清潔化
5.3.5 終端能源電氣化氫能化
5.3.6 工業過程脫碳與工藝變革
5.4 各省碳中和戰略實踐進展
5.4.1 明確戰略目標
5.4.2 供給側層面
5.4.3 需求側層面
5.4.4 提高能耗降低要求
5.4.5 生態碳匯與低碳技術
5.5 中國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發展分析
5.5.1 CCUS發展形勢
5.5.2 CCUS發展現狀
5.5.3 CCUS項目成本
5.5.4 CCUS發展重點
5.6 碳中和愿景的實現路徑
5.6.1 排放路徑
5.6.2 技術路徑
5.6.3 社會路徑
5.7 中國碳中和建設問題和推進策略
5.7.1 實現碳中和任務艱巨
5.7.2 碳中和面臨的主要問題
5.7.3 碳達峰碳中和實現方式
5.7.4 實現碳達峰重點任務
5.7.5 加快各領域深度脫碳
5.7.6 多措并舉推進碳減排
第六章 碳中和對環保行業的影響分析
6.1 環保產業總體發展情況
6.1.1 碳中和下環保行業政策環境
6.1.2 碳中和下環保產業需求分析
6.1.3 碳中和下環保行業投資框架
6.1.4 碳中和下環保產業投資規模
6.2 碳中和下垃圾處理行業發展分析
6.2.1 碳中和下垃圾焚燒技術發展
6.2.2 碳中和下垃圾處理企業合作
6.2.3 碳中和下垃圾分類區域實踐
6.2.4 碳中和下垃圾處理對策建議
6.3 碳中和下環境監測行業發展分析
6.3.1 碳中和對環境監測的影響
6.3.2 碳中和下環境監測企業布局
6.3.3 碳中和下環境監測發展前景
6.4 碳中和下污水處理行業發展分析
6.4.1 碳中和下污水處理能耗情況
6.4.2 碳中和下污水處理技術發展
6.4.3 碳中和目標下污水處理廠轉型
6.4.4 碳中和下污水處理發展對策
6.5 碳中和下污泥處理行業發展分析
6.5.1 碳中和下污泥處理基本概述
6.5.2 污泥處理碳排放核算關鍵要素
6.5.3 污泥主流處理工藝碳排放差異
6.5.4 碳中和下污泥處理發展方向
6.6 碳中和下固廢處理行業發展分析
6.6.1 固廢處理行業政策環境
6.6.2 固廢平臺聯合助力碳中和
6.6.3 固廢處理行業發展問題
6.6.4 推進大宗固廢綜合利用
6.6.5 碳中和下固廢處理策略
6.7 碳中和下節能減排行業發展分析
6.7.1 節能是實現碳中和最重要手段
6.7.2 節能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6.7.3 碳中和對節能減排提出的要求
6.7.4 碳中和下推動節能減排的建議
6.8 碳中和下環衛裝備行業發展分析
6.8.1 碳中和對新能源環衛車的影響
6.8.2 碳中和下環衛裝備發展現狀
6.8.3 碳中和下環衛裝備企業發展
6.8.4 碳中和下環衛裝備的發展前景
第七章 碳中和對化工行業的影響分析
7.1 化工行業總體發展情況
7.1.1 化工行業碳減排政策
7.1.2 化工行業碳排放情況
7.1.3 碳中和利好化工行業
7.1.4 化工企業布局碳中和
7.1.5 碳中和下行業發展對策
7.1.6 碳中和下行業發展前景
7.2 碳中和下石化行業發展分析
7.2.1 石化行業發布碳中和宣言
7.2.2 石化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成果
7.2.3 碳中和下石化企業戰略布局
7.2.4 碳中和下石化企業國際經驗
7.2.5 碳中和下石化行業發展挑戰
7.2.6 碳中和下石化行業應對策略
7.3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業發展分析
7.3.1 煤化工行業碳排放情況
7.3.2 煤化工行業碳中和政策
7.3.3 碳中和下提升產業集中度
7.3.4 碳中和推動新工藝技術發展
7.3.5 碳中和下甲醇燃料份額提升
7.3.6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業發展前景
第八章 碳中和對能源電力行業的影響分析
8.1 碳中和下煤炭行業發展分析
8.1.1 碳中和下煤炭行業發展環境
8.1.2 碳中和下煤炭行業發展形勢
8.1.3 我國煤炭行業的碳排放情況
8.1.4 碳中和下煤炭行業區域布局
8.1.5 碳中和下煤炭行業應對策略
8.1.6 碳中和下煤炭行業發展建議
8.2 碳中和下光伏行業發展分析
8.2.1 碳中和下光伏行業政策利好
8.2.2 碳中和下光伏行業競爭態勢
8.2.3 碳中和推動產業數字化進程
8.2.4 碳中和下光伏行業發展策略
8.2.5 碳中和下光伏行業發展前景
8.3 碳中和下風電行業發展分析
8.3.1 碳中和推動風電行業發展
8.3.2 碳中和下風電行業發展現狀
8.3.3 碳中和下風電行業項目動態
8.3.4 碳中和下風電行業發展機遇
8.3.5 碳中和下風電行業發展挑戰
8.3.6 碳中和下風電行業發展對策
8.4 碳中和下水電行業發展分析
8.4.1 碳中和下水電行業發展狀況
8.4.2 水電穩健增長助力碳中和戰略
8.4.3 碳中和下水電行業發展挑戰
8.4.4 碳中和下水電行業發展趨勢
8.5 碳中和下核電發展分析
8.5.1 碳中和下核電行業發展環境
8.5.2 碳中和下核電行業發展狀況
8.5.3 碳中和下核電企業布局情況
8.5.4 碳中和下核電行業發展問題
8.5.5 碳中和下核電行業發展對策
8.5.6 碳中和下核電行業發展前景
8.6 碳中和下生物質能發展分析
8.6.1 碳中和下生物質能發展現狀
8.6.2 碳中和下生物質能項目動態
8.6.3 碳中和下生物質能發展機遇
8.6.4 碳中和下生物質能發展前景
8.7 碳中和下儲能產業發展分析
8.7.1 碳中和下發展儲能的重要性
8.7.2 碳中和下發展儲能戰略意義
8.7.3 碳中和下儲能發展階段路徑
8.7.4 碳中和下儲能產業發展機遇
8.7.5 碳中和下儲能產業頂層設計
8.8 碳達峰目標導向下可再生能源發展前景
8.8.1 可再生能源發展挑戰
8.8.2 可再生能源發展機遇
8.8.3 可再生能源發展潛力
8.9 碳中和約束下我國中長期能源電力發展展望
8.9.1 中長期能源發展
8.9.2 中長期電力發展
8.9.3 能源電力碳減排貢獻
第九章 碳中和對建材行業的影響分析
9.1 建材行業總體發展情況
9.1.1 建材行業碳中和相關政策
9.1.2 碳中和倒逼建材行業結構調整
9.1.3 建材企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9.1.4 碳中和下建材行業發展前景
9.2 碳中和下水泥行業發展分析
9.2.1 水泥行業碳排放情況
9.2.2 水泥企業降能耗方式
9.2.3 水泥行業實現碳中和路徑
9.2.4 水泥或將優先納入碳交易市場
9.2.5 碳中和對水泥行業的影響分析
9.3 碳中和下玻璃行業發展分析
9.3.1 玻璃行業碳排放來源
9.3.2 玻璃行業碳排放情況
9.3.3 玻璃行業碳交易市場
9.3.4 玻璃行業碳減排路徑
9.3.5 碳中和對玻璃行業的影響
9.3.6 碳中和下光伏玻璃企業布局
9.4 碳中和下涂料行業發展分析
9.4.1 碳中和下涂料行業轉型變革
9.4.2 碳中和下涂料行業發展態勢
9.4.3 碳中和下涂料企業布局動態
9.4.4 碳中和下涂料行業發展趨勢
第十章 碳中和對汽車行業的影響分析
10.1 汽車行業總體發展情況
10.1.1 汽車行業碳排放情況
10.1.2 汽車行業碳強度分析
10.1.3 汽車行業低碳發展政策
10.1.4 汽車行業低碳發展成果
10.1.5 汽車企業碳中和領域布局
10.1.6 汽車行業碳中和實施路徑
10.1.7 汽車行業實現碳中和必要性
10.1.8 主要經濟體汽車碳中和目標
10.1.9 汽車產業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10.1.10 主要國家和企業碳中和經驗借鑒
10.2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分析
10.2.1 新能源汽車行業總體發展狀況
10.2.2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車政策支持
10.2.3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車企業經營
10.2.4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車企業產品
10.2.5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
10.2.6 新能源車財政補貼助力碳中和
10.2.7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車發展挑戰
10.3 碳中和下動力電池行業發展分析
10.3.1 碳中和下動力電池發展地位
10.3.2 碳中和下動力電池發展成果
10.3.3 碳中和下動力電池產品研發
10.3.4 碳中和下動力電池發展機遇
10.4 碳中和下汽車報廢行業發展分析
10.4.1 碳中和下汽車報廢行業發展環境
10.4.2 碳中和下汽車報廢行業發展狀況
10.4.3 碳中和下汽車報廢行業市場規模
10.4.4 碳中和下汽車報廢企業競爭格局
10.5 汽車行業實現碳中和的對策及措施
10.5.1 提升傳統汽車節能技術
10.5.2 支持電動汽車產業發展
10.5.3 支持燃料電池產業發展
10.5.4 倡導共享綠色出行方式
10.5.5 優化交通系統助力節能減排
10.5.6 通過數字科技和智能化節能
10.5.7 堅持綠色多樣化能源發展道路
10.5.8 積極發展綠色制造和智能制造
10.6 實現2060年汽車產業碳中和目標“三步走”
10.6.1 碳減排路線
10.6.2 碳減排情景
10.6.3 碳中和階段
第十一章 碳中和對電解鋁行業的影響分析
11.1 碳中和下電解鋁行業發展狀況
11.1.1 電解鋁碳排放情況
11.1.2 電解鋁碳排放來源
11.1.3 碳中和對供給端的影響
11.1.4 碳中和對需求端的影響
11.1.5 碳中和對成本端的影響
11.2 碳中和下電解鋁行業節能減排路徑分析
11.2.1 供給側改革明確電解鋁產能紅線
11.2.2 水電占比料將提升加速能源轉型
11.2.3 利用循環再生技術帶動再生鋁發展
11.3 碳中和下電解鋁相關企業發展分析
11.3.1 神火股份
11.3.2 云鋁股份
11.3.3 索通發展
11.3.4 順博合金
第十二章 碳中和對鋼鐵行業的影響分析
12.1 碳中和下鋼鐵行業發展狀況
12.1.1 鋼鐵行業轉型必要性
12.1.2 鋼鐵行業碳中和政策
12.1.3 鋼鐵行業碳排放情況
12.1.4 鋼鐵企業碳減排布局
12.1.5 碳中和下行業投資機會
12.1.6 鋼鐵行業實現碳中和路徑
12.1.7 碳中和促使行業二次供改
12.1.8 碳中和下行業發展機遇和挑戰
12.2 碳中和下鋼鐵行業供給側改革分析
12.2.1 產能淘汰及兼并重組雙提速
12.2.2 電爐煉鋼比例及廢鋼用量雙提升
12.2.3 綠色鋼企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增厚業績
12.3 碳中和下鋼鐵行業生產工藝方向
12.3.1 長流程和短流程碳排放的比較
12.3.2 短流程取代長流程的難點與前景
12.3.3 不同流程碳減排的主要技術手段
12.4 碳中和下鋼鐵行業發展趨勢
12.4.1 結構優化趨勢
12.4.2 產能轉移趨勢
12.4.3 原料進口趨勢
12.4.4 未來布局重點
第十三章 碳中和對交通運輸行業的影響分析
13.1 交通運輸行業總體發展情況
13.1.1 交通運輸行業碳排放情況
13.1.2 碳中和對交通行業的影響
13.1.3 碳中和促交通運輸方式變革
13.1.4 碳中和下交通運輸業發展對策
13.1.5 碳中和下交通運輸業發展趨勢
13.1.6 碳中和下交通運輸業國際經驗
13.2 碳中和下航空業發展分析
13.2.1 航空業能耗現狀
13.2.2 航空業節能減排
13.2.3 航空業供需格局
13.2.4 航空業低碳技術
13.2.5 航空企業碳中和布局
13.3 碳中和下航運業發展分析
13.3.1 船舶碳排放情況
13.3.2 航運業碳中和政策
13.3.3 碳中和對航運業的影響
13.3.4 碳中和下航運業技術發展
13.3.5 碳中和引領船舶發展方向
13.4 碳中和下公路和鐵路運輸發展分析
13.4.1 公路運輸碳減排情況
13.4.2 公路貨運行業低碳發展
13.4.3 碳中和下鐵路運輸發展
13.4.4 碳中和下鐵路電氣化趨勢
13.5 碳中和下交通運輸業脫碳途徑
13.5.1 優化能源結構
13.5.2 優化運輸結構
第十四章 碳中和對金融業的影響分析
14.1 金融業總體發展情況
14.1.1 金融業支持碳中和國際經驗
14.1.2 碳中和下金融行業發展風險
14.1.3 碳中和下金融業發展機遇挑戰
14.1.4 碳中和下金融業發展政策建議
14.1.5 碳中和下金融業發展策略對策
14.2 碳中和下綠色金融發展分析
14.2.1 碳中和為綠色金融帶來新動力
14.2.2 碳中和開啟綠色金融發展新篇章
14.2.3 綠色金融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14.2.4 碳中和目標下綠色金融發展態勢
14.2.5 碳中和目標下探索綠色金融新模式
14.2.6 碳中和下綠色普惠金融先行探索
14.2.7 碳中和目標下綠色金融發展對策
14.2.8 完善綠色低碳技術的基礎設施
14.3 碳中和下銀行發展分析
14.3.1 碳中和下銀行布局動態
14.3.2 碳中和下銀行發展機遇
14.3.3 碳中和下銀行發展挑戰
14.3.4 碳中和下銀行應對策略
14.3.5 碳中和對銀行業的影響
14.3.6 碳中和對銀行業的啟示
14.4 碳中和目標對我國金融體系的潛在影響
14.4.1 影響金融市場制度環境
14.4.2 影響金融部門資產配置
14.4.3 對金融風險的潛在影響
第十五章 碳交易市場運行狀況
15.1 中國碳交易市場總體分析
15.1.1 碳交易市場機理概述
15.1.2 碳交易市場發展歷程
15.1.3 碳交易市場發展意義
15.1.4 碳交易市場建設進展
15.1.5 碳交易市場企業布局
15.1.6 碳中和下碳交易市場的變化
15.1.7 碳市場驅動碳中和愿景實現
15.1.8 碳中和下碳市場面臨的挑戰
15.1.9 碳中和下碳市場的發展對策
15.2 中國碳金融發展分析
15.2.1 我國碳金融市場發展問題
15.2.2 我國碳金融市場發展對策
15.2.3 商業銀行碳金融業務案例
15.2.4 碳中和下企業在碳金融的布局
15.2.5 推進碳金融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15.2.6 碳中和下碳金融發展機遇和挑戰
15.3 中國林業碳匯市場發展分析
15.3.1 林業碳匯項目減排作用
15.3.2 林業碳匯市場需求潛力
15.3.3 林業碳匯市場發展特點
15.3.4 碳中和對林業碳匯的影響
15.3.5 碳中和下林業碳匯企業布局
15.3.6 企業參與林業碳匯項目路徑
15.4 碳中和下碳交易市場發展前景
15.4.1 碳交易市場法制化規范化
15.4.2 “區塊鏈+碳交易”技術創新
15.4.3 “十四五”碳市場發展前景
第十六章 國內外企業碳中和布局情況
16.1 國際公司
16.1.1 谷歌
16.1.2 蘋果
16.1.3 安永
16.1.4 微軟
16.1.5 高盛
16.1.6 匯豐
16.1.7 亞馬遜
16.1.8 通用汽車
16.1.9 花旗集團
16.2 國內科技巨頭
16.2.1 騰訊
16.2.2 華為
16.2.3 百度
16.2.4 阿里巴巴
16.3 國內石化企業
16.3.1 中國石油
16.3.2 中國石化
16.3.3 中國海油
16.4 國內能源電力企業
16.4.1 大唐集團
16.4.2 華電集團
16.4.3 國家電投
16.4.4 三峽集團
16.4.5 哈電集團
16.4.6 東方電氣
16.5 國家電網公司
16.5.1 電網公司能源電力轉型實踐
16.5.2 電網公司能源電力轉型路徑
16.5.3 國家電網公司行動方案發布
16.5.4 碳中和對公司的機遇和挑戰
第十七章 碳中和目標下投資機會分析
17.1 全球碳中和投資狀況
17.1.1 投資風向轉變
17.1.2 投資現狀分析
17.1.3 投資前景分析
17.2 中國碳中和投資現狀分析
17.2.1 碳中和投資背景
17.2.2 碳中和投資主體
17.2.3 碳中和投資規模
17.2.4 碳中和投資領域
17.2.5 碳中和投資問題
17.3 中國碳中和投資前景分析
17.3.1 碳中和投資機會
17.3.2 碳中和投資主線
17.3.3 碳中和投資前景
第十八章 中國碳中和發展趨勢和前景預測
18.1 碳中和戰略推進前景
18.1.1 碳中和戰略機遇
18.1.2 碳中和戰略規劃
18.1.3 生態修復助力碳中和
18.2 “十四五”碳排放目標
18.2.1 能源和碳排放整體目標
18.2.2 能源與電力行業
18.2.3 交通、建筑與工業
18.2.4 大氣污染防控和協同治理
18.3 2060年中國碳中和目標機遇與挑戰
18.3.1 2060年碳中和路徑
18.3.2 2060年能源供給體系
18.3.3 2060碳中和機遇與挑戰
圖表目錄
圖表 氣候目標相關概念
圖表 碳中和示意圖
圖表 碳達峰示意圖
圖表 1980-2019年全球主要經濟體(區域)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量
圖表 碳中和目標旨在緩解全球變暖趨勢
圖表 全球碳中和戰略發展歷程
圖表 碳中和文件技術重點領域
圖表 各國(地區)提出碳中和愿景目標的主要內容及實現路徑(一)
圖表 各國(地區)提出碳中和愿景目標的主要內容及實現路徑(二)
圖表 各國(地區)提出碳中和愿景目標的主要內容及實現路徑(三)
圖表 1949-2019年美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
圖表 1949-2020年美國二氧化碳排放、一次能源消費和GDP
圖表 拜登碳中和政策框架
圖表 1949-2019年美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
圖表 1949-2020年美國一次能源消費構成
圖表 1949-2019年美國燃煤發電占總發電量比重變化
圖表 1960-2020年美國終端用戶能源成本
圖表 歐洲各國政府淘汰煤炭時間表
圖表 歐洲各國政府淘汰煤炭時間表(續)
圖表 歐盟可再生能源指令概述
圖表 歐盟可再生能源電力激勵政策對比
圖表 歐盟各領域減排措施
圖表 2020年歐洲可再生能源占比已超過化石能源
圖表 全球碳市場交易價值與總量
圖表 歐盟排放權交易系統分階段特征
圖表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排放上限趨勢
圖表 歐洲碳中和目標
圖表 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
圖表 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
圖表 國內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
圖表 2019年各月累計營業收入與利潤總額同比增速
圖表 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財務指標(分行業)
圖表 全部工業增加值及增長速度
圖表 2020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
圖表 中國大陸總人口數量
圖表 中國人口出生率及死亡率
圖表 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數與中位數
圖表 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數與中位數
圖表 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及構成
圖表 2020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及構成
圖表 能源生產總量與增速
圖表 能源消費總量與增速
圖表 能源生產結構
圖表 清潔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
圖表 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
圖表 “碳中和”相關時間線
圖表 我國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相關政策文件
圖表 碳中和愿景下基于技術的政策體系
圖表 實施碳中和的主要步驟
圖表 全國主要城市關于“碳中和”相關政策計劃匯總
圖表 中國實現碳中和的減排措施
圖表 各行業提出的碳中和戰略及路徑
圖表 各行業當前需采取的行動
圖表 大型活動在籌辦階段、舉辦階段和收尾階段的溫室氣體排放源
圖表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標準和技術規范
圖表 舉辦大型活動中可以考慮的減排措施
圖表 碳排放權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名詞定義
圖表 各級生態環境部門職責
圖表 重點國家碳排放總量情況
圖表 重點國家人均碳排放量情況
?本報告所有內容受法律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調查許可證:國統涉外證字第1454號。
本報告由中商產業研究院出品,報告版權歸中商產業研究院所有。本報告是中商產業研究院的研究與統計成果,報告為有償提供給購買報告的客戶內部使用。未獲得中商產業研究院書面授權,任何網站或媒體不得轉載或引用,否則中商產業研究院有權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如需訂閱研究報告,請直接聯系本網站,以便獲得全程優質完善服務。
本報告目錄與內容系中商產業研究院原創,未經本公司事先書面許可,拒絕任何方式復制、轉載。
在此,我們誠意向您推薦鑒別咨詢公司實力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