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进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建设
加快农产品流通特别是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商务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提高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强化标准制修订流程中的信息共享和社会监督,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更新机制,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二)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
推进农业物联网建设。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建设智慧农场。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流通上的应用。通过农产品流通信息化促进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应用物联网感知传输体系等信息化手段,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络化运营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支持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消费终端的推广应用,通过终端信息化带动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
(三)发展多样化农业电子商务
培育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及其区域总部、营销中心、数据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等高端项目,支持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将注册地和纳税地迁入本市并在本市交易结算。
发展大宗农产品网上B2B交易,实现大宗农产品线上交易。推进集交易、结算、信息、物流和融资服务于一体的大宗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形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
鼓励企业建立信息开放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农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系统。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各领域主体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结合。
发展O2O交易,开展线上下单、线下体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营销方式。支持生鲜农产品上网购买等新型消费模式发展。鼓励农超对接,建设农超对接网上平台。
瞄准高端产品和消费人群,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远程订制等在线经营服务,实现优质优价,提高种养收益,降低种养风险。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可视监控系统,提高生产环节透明度,通过完善消费者参与生产的机制,促进订单农业和生鲜农产品订制交易发展。
第三节推进“互联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
(一)开展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服务
加快构建技术先进、监测面广、数据权威、发布及时、功能多样的农产品生产流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分区域、分品种的各类信息子平台和相关业务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开展农产品市场监测,实现市场信息对称、公开、共享,降低交易成本,提速增效。开展农业数据调查分析,鼓励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信息服务、信用保障服务、产品推介服务、远程看货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农业投资咨询及相关配套服务,实现产地和销地的高效对接和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加强农业生态安全保障服务
利用农业大数据开展农业生态安全监测分析,提高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能力。通过信息服务和网络管理平台,推进规模养殖场户封闭饲养、程序免疫、定期监测、严格消毒工作规范化。通过提高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提高免疫抗体监测、免疫档案“两档一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评估等工作的统筹能力和管理效率。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数字平台。加强农业有害生物、动植物疫病疫源等灾害监测站网的协同建设和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导航定位等技术和移动信息终端等装备,提高信息获取、远程会商、公众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数字减灾”工程建设,保障农业发展生态安全。
第四节推进“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