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搭建资源共享的交通物流平台
(六)建设完善专业化经营平台。
支持社会资本有序建设综合运输信息、物流资源交易信息、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等专业化经营平台,鼓励平台企业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推进“平台+”物流交易、供应链集成服务、跨境电商等合作模式。支持平台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提供担保结算、金融保险等服务。推动跨境交通物流及贸易平台整合衔接。
(七)加快建设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外网、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建设承载信息汇集、信息查询、政策服务、行业监测以及“一单制”电子标签码赋码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国有大型运输与物流企业平台、社会化平台、省公共服务平台对接。提高物流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赋码货物单元运输便捷性。
(八)加强对各类平台的监督管理。
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共享与发布机制,提升政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覆盖深度。促进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交通物流信息互通,逐步实现网上在线“一站式”服务。加强交通运输物流数据分析研究,提升信息资源利用效率。推动—9—基础设施、运载装备、经营业户、从业人员、交通证件、执法案件、运输票据等交通要素资源数字化和在线化。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交通运输、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交通物流信用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强化物流信息安全管理,禁止泄露或转卖客户信息。加强对交通物流市场的监督管理,有效建立警示企业预警机制、失信企业惩戒机制和严重失信企业淘汰机制。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构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公平、公正、诚信、规范”的交通物流交易市场。
四、创建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新模式
(九)构建高效智能公路港网络。
完善公路港建设布局。综合考虑区位条件、辐射范围、基本功能、需求规模、发展需要等因素,加快推进全省公路港建设和网络化服务,建设3—5个与铁路货运站、港口、机场等有机衔接的综合型公路港,5—10个与主干运输通道快速连同的基地型公路港以及一批与综合型、基地型公路港有效衔接、分布广泛的驿站型公路港。
提升公路港服务功能。支持和引导传统公路货运场站转型升级。加快应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进省内公路港、无水港等物流园区之间运输、集散、分拨、调配、信息传输等协调作业。鼓励公路港连锁经营,整合物流资源和服务集成,为物流企业提供运营支撑、系统支持。鼓励推广生产生活综合配套、线上线下协同联动的新模式,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发展往返式公路接驳运输。
(十)推广集装化标准化运输模式。
加大运输设备集装化、标准化推广力度。引导物流企业使用集装化、标准化、模块化货运车辆等设施设备,推广公铁两用挂车、驮背运输平车、半挂车和滚装船舶。提高公路集装箱货车、厢式货车使用比率。培育集装箱、托盘等经营企业,推广使用集装箱、托盘等标准化基础装载单元。推进多式联运专用运输装备标准化,支持发展大型化、自动化、专业化、集约环保型转运和换装设施设备,推进相关设施设备循环共用。
推进物流标准化试点。鼓励企业积极采用物流国际标准,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国家级)、达州达运公路物流港、南充现代物流园区、四川顺程物流、四川铁通公铁物流、中铁八局集团现代物流、达竹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
(十一)发展广泛覆盖的智能物流配送。
发展“互联网+城乡配送”。优化城市配送网络,妥善解决快递车辆城市通行难、停靠难、作业难等问题。在成都率先开展城市共同配送试点,设立统一监管的“城市集中配送示范区”。深入推进快递下乡,利用邮政、快递、供销社等网点,开展农村共同配送。支持集客货运站点、农资配送点、村邮站、邮政便民服务站和快递服务点等“多点合一、服务同网”的服务站点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推广“三定”农村货运班线、农村客运班车承接邮件运输和小件快运等服务模式。
推进“互联网+供应链管理”。积极引导企业在生产、流通、仓储等单元推广应用感知技术,推动库存、配送信息在供应链上下游及时共享、协同响应。鼓励企业采用大数据技术,为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等运输仓储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进一步缩短供应链长度、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增强灵活性,以最优方式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
强化“物联网+全程监管”。以智能终端为基础,全面推广卫星导航、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对危险品、冷链、医药、农产品配送等重点领域进行全程监管。建立全省统一的危爆物品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完善危险品物流全过程监管体系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系统。规划建设危险品、冷链等专业化物流设施设备。完善冷链运输服务规范,实现全程不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