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解读: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2%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7-27 10:27
分享:

中商情报网讯7月25日,省政府就已正式印发得《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5年)》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以下是发布会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规划》的起草过程

未来十年,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的重要时期,也是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深入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16〕85号),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省发展改革委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在充分吸收有关文件精神基础上,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了27个省直单位及各市人民政府意见,并经通过专家评审,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形成了目前的《规划》(送审稿)。2017年5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规划》。

二、《规划》起草的主要考虑

一是注重同国家和安徽省相关文件精神相衔接。《规划》充分吸收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安徽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三年行动计划》《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并将其具体化、系统化。

二是注重突出系统性和指导性。《规划》着眼于长远发展,明确了安徽省未来十年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路径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文件。

三是注重解决现实问题。近年来,安徽省城镇化发展面临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务艰巨,未来全省每年需解决大约1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二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竞争力不强。三是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重外延轻内涵、重外表轻功能、重地上轻地下等城市病现象急需改善。四是城镇发展特色不鲜明。五是城镇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规划》对上述突出问题都进行了相应的回应,并力求所提的举措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为9章31节,总字数约2.5万字。第一章是规划背景,第二章是总体要求,第三至八章是具体任务,最后一章是实施保障。

(一)规划背景。系统地回顾了安徽省“十二五”时期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存在问题,提出未来一段时间内安徽省城镇化将呈现增速有所放缓、区域地位更加突出、城市联系更加紧密、城镇化动力和模式更加多样化的趋势。

(二)总体要求。坚持“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方针,坚持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着力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着力提升城镇综合吸引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推进“四创一建”,着力增强城镇居民文明素质,努力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逐步缩小。

(三)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合理放宽合肥城区落户条件,全面放开其他城镇落户限制,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和城镇有序迁移。二是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能力和保障。着力在教育保障、职业培训、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力度。三是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即健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机制,合理确定农业转移人口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四)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构建“一圈一群两带”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一圈”即合肥都市圈,“一群”即皖北城市群,“两带”即沿江(皖江)城市带和淮蚌合芜宣发展(轴)带。二是建立大中小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积极促进合肥、芜湖、安庆、黄山、阜阳、蚌埠六大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支持其他地级城市及县级市、县城加快发展步伐,并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三是加强与省外城市的交流协作。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合作发展,推动省际跨界区域协同发展。四是建立互通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重点推动省内中心城市与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互联互通。

(五)提升城镇宜居宜业支撑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善城镇就业吸纳能力。积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错位发展产业。同时,优化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增强中心城区高端商务、现代商贸、信息服务、创意创新功能,并促进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发展。三是增强城镇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城镇安全保障体系。

(六)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高标准建设紧凑城市。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引导城市向紧凑集约方向发展。二是全方位建设绿色城市。完善城镇绿地生态系统,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倡导节能生活、生活垃圾回收等绿色生活方式。三是高规格打造智慧城市。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宽带安徽”、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数字城管平台建设。四是高品质培育人文城市。保护一批历史底蕴厚重的名城古镇,改造建设一批地方特色浓郁的旧城新区,积极塑造特色城市风貌与文化。

(七)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城乡一体新机制。采取“城镇设施延伸”与“乡村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模式推进城乡市政设施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二是提升村庄规划建设水平。提高乡村建设标准,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三是塑造美丽乡村特色风貌。将全省分为皖北、皖中、沿江、皖西和皖南片区,依据各自的地理和经济条件,建设各具特色和魅力的美丽乡村。

(八)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创新规划编制和管理机制。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二是健全人口管理制度。加快跨部门、跨地区人口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三是推进土地市场化配置改革。探索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性指标跨地区有偿调剂,推动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交易。四是构建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运用类股权投资提供资本金等多种方式,拓宽城镇化项目融资渠道。五是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和模式。健全常住人口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推进社区管理扁平化、网格化。

(九)保障规划实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加强组织协调。二是强化政策统筹。三是分类试点示范。四是健全统计监测。

相关问答:

一、从《规划》中看,未来一段时期,安徽省还将继续把许多资源向城镇尤其是大城市集中,这会不会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对农村居民来说也是极大的不公平呢?

答:关于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方面,安徽省的城镇化进程还远没有结束,未来期间,安徽省还将有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在城谋生、成为市民,为了保障好这些新市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我们必须还要在城镇尤其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多的大城市布局更多的资源。换句话说,资源的配置,不是由主观的行政意识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人口流向决定的。

另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城市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农村的建设。毕竟安徽省是农业人口大省,除了转移到城镇的农业人口外,预计还将有2000多万农民留在农村。为此,要坚持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确保留下来的农民能有较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我们在《规划》中专门安排了“第七章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就如何建设好农村进行了详细的部署。

二、安徽省今后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是否会面临着突出的要素制约问题?

答:推进城镇化,主要需要两个方面的要素保障,一是钱,在这方面,安徽省城镇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日益健全;二是地,在这方面,安徽省土地配置改革逐步加快。相对于“十二五”时期,目前,安徽省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钱”、“地”等要素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要素投入由以往的政府单一投入模式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多元投入模式。随着“人钱挂钩”、“人地挂钩”机制(所谓“人钱挂钩”,是指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人地挂钩”,是指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建立及落实,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各类城镇化基金的设立,各类社会资本的参与,PPP模式的完善和推广,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将聚集大量的要素,能够有力支撑城镇化的持续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安徽省还将探索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性指标跨地区有偿调剂,探索基础设施和租赁房资产证券化,以及探索运用类股权投资参与城镇化项目建设,这些举措也将进一步强化城镇化的要素保障,为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三、近年来,特色小镇成为高频词汇,各地也日益掀起了建设特色小镇的高潮。《规划》也提出要重点培育80个左右产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积淀深厚的特色小镇。请问,特色小镇建设对推进新型城镇化有什么意义?

答:特色小镇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建制镇,但却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载体。特色小镇的“特”,主要体现在:一是特在产业,每个小镇都坚持“一镇一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二是特在形态,面积一般在1-3平方公里,分布在城市周边,自然生态环境优美,能够展现出小镇的独特味道;三是特在功能,特色小镇是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区功能的聚合体;四是特在机制,主要依靠市场化机制建设运营。相对于大城市,特色小镇具有生态环境好、居住成本低、就业半径短的优势,更加符合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将成为未来吸纳大量人口集聚的重要平台。未来一段时期,人口集聚可能将由以往的向大城市单向集聚态势转变为向大城市和特色小镇双向聚集态势。

安徽省在建设特色小镇方面,具有生态条件优越、创新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等优势,通过培育一批特色小镇,必将大幅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6月30日,省政府正式印发了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目前,安徽省第一批特色小镇的申报工作已经启动。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省直有关单位,认真做好评审和跟踪监督工作,并做好对典型经验的宣传。

四、据了解,目前,在局部地区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原本已经在城镇落户的农民又将户口回迁至农村,造成逆城镇化的现象。请问,安徽省在今后的城镇化过程中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

答:你说的这种现象确实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就是农村的利益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前段时间,我们到过一些市县调研,就有人反映,某区政府在制定征地拆迁补偿政策中,执行不同的补偿标准,对已经落户城镇的原农村居民存在歧视现象,最终导致一些农业转移人口又将户口回迁到农村。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要进一步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要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好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等工作,让农民的相关土地权益具有法律保障。尤其要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实现农村各项权益与成员身份挂钩,与户口脱钩,实行“生不增、死不减、进不增、出不减”,无论农民走到哪,到哪个城市落户,都能得到其农村应有的利益,并且还可以继承给子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落户城镇后原有的农村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担心,引导农民有序到城镇落户并安居乐业。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