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口肉类发展现状
1、进口肉类总量分析
近年来,我国肉类进口量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进口肉类达460.4万吨,同比增长达63.1%,占国内肉类供应量的5.1%。进口肉类来自32个国家(地区),其中贸易额列前3位的分别为欧盟、巴西和美国。
2012-2017年中国进口肉类总量情况分析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2、进口肉类质量安全情况
2016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从来自16个国家(地区)的肉类中检出未准入境产品共计128批、902.7吨、161.8万美元。主要为货证不符、标签不合格和品质不合格等,占未准入境肉类总批次近9成。安全卫生问题中,检出氯霉素超标1批。
货证不符,主要原因是部分出口国家(地区)主管部门责任意识不强,兽医官在出具卫生证书时未能准确核实证书信息与货物信息的一致性。此外,境外生产企业在装载货时出现人为失误,混淆货物品名、数量等情况也屡有发生。品质不合格,主要是由于集装箱制冷装置出现异常,导致货物在运输途中出现缓化、变质、有异味的情况。兽药残留,主要是出口国家(地区)主管部门和生产企业未能有效控制兽药使用。
3、进口肉类检验监管存在的问题
(1)肉类食品安全标准偏低,指标不健全
目前我国进口食品检验的标准数量陈旧,和国际标准差距大,与国际标准接轨率低。仅有60%的指标采用了国际标准,许多对健康非常重要的指标,如农药残留物限量、污染物限量、食品添加剂限量等都低于国际标准。有些食品安全标准甚至是空白,比如某些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抗生素残留限量,对食品的包装材料检测也缺乏相应的标准。我国有些食品标准甚至是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才给予制定,比如双汇瘦肉精、酒鬼酒塑化剂事件。
(2)食品安全标准执行困难
现在我国的食品标准是由各部门制定,最后由国家标准委员会统一发布,表面上具有权威性。但实际上由于食品安全标准涉及农业、卫生、质检、环保、经贸、工商等多个部门,而政府又实行分段管理,各标准之间不协调不统一,甚至出现交叉、重复和矛盾的现象。这给标准的执行带来了大的困难,导致食品安全监督工作处于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国家质检总局的检疫检验机构应该从执法者的角度,加强与中国食品药品监督局的合作,促成食品安全标准向高效的方向发展。
(3)肉类进口检验监督工作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
检疫检验机构作为执法机构,在执法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发生疏忽、错误,执法不公甚至选择性执法的现象,给肉类进口行业带来滋生垄断,打击竞争的风险,不仅伤害了进口商公平竞争,而且妨碍进口食品市场健康发展,最后损害中国消费者的利益。目前,对于建议检验机构的评价和监督,只能依靠上级质检部门和纪检部门。由于存在质检部门上下级之间的互相掩护及信息不对称,利益受损者很难获取证据。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鉴美国FDA的做法,在进口肉类检疫检验环节,积极引入高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起到互相制衡和监督的作用。此外,建议政府成立相应的评价、问责及监督机构,保护进口肉类市场健康稳定地发展,更好地造福民生。
四、中国肉类进口领先企业分析
1、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双汇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部在河南省漯河市。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4年,注册资本15亿人民币。
双汇在全国18个省(市)建有30多个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形成了养殖、饲料、屠宰、肉制品加工、新材料包装、冷链物流、连锁商业等完善的产业链,年产销肉类产品300多万吨,拥有近百万个销售终端,全国除新疆、西藏外,双汇的产品都可以做到朝发夕至。双汇品牌价值497亿元,连续20多年居中国肉类行业第一位。
2、深圳市瑞源冷链服务有限公司
深圳市瑞源冷链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注册资金7030万元,是深圳盐田港规模最大并最早从事冷冻仓储业务的企业,也是盐田港唯一一家获得检验检疫局认证批准的进境肉类与水产品指定存储冷库。主要为从事冻肉、食品、农副产品及其他有温控需求的产品经营企业提供产业链服务。公司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大中型智能化冷冻仓库及配套的冷链设备,目前公司已在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南进行覆盖,未来将构建起覆盖全国、深入城市社区的冷链仓储、保鲜配送的服务网络。
3、北京三川金舟贸易有限公司
北京三川金舟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7日,注册资本600万元人民币,是一家专业从事进出口贸易、进口代理、出口代理、进出口报关、报检、国际货运代理及仓储配送等一站式贸易物流服务及相关商务咨询的公司。
4、大连港毅都冷链有限公司
大连港毅都冷链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由大连港集团和大连毅都集团共同投资组建。公司位于大连保税港区内,毗邻大窑湾一、二、三期集装箱码头,是一家从事全方位冷链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