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2017年第四季度,在彩电行业上游面板价格下降,甚至达到历史最低点;终端品牌基本完成库存调整,“高价库存”基本消化完毕;彩电品牌全年行业效益不佳、规模萎缩、年度目标差距扩大,以及本土品牌份额略有下降的背景下,不得不以“价格优势补业绩”。从宏观行业结构看,2017年四季度的行业价格攻势,核心主要是为了争夺份额,而非实现利润。对于彩电这种产业非常透明、竞争激烈的行业,份额往往比利润更具有战略价值。这与2017年第一季度,行业纷纷提价、应对成本上涨,提升毛利的做法截然不同。
整体上,彩电行业2017年以价格行情和库存为中心的策略是“大起大落”的。这种起落格局基本与上游液晶面板供给和价格走势一致,时间上顺延4-5个月。但是,与面板行业的大厂主导、半垄断和上游部件的采购理性程度比较,终端彩电行业的份额更为分散、竞争更为激烈、消费者行为亦更缺乏理性,以及会受到终端企业的库存效应影响——这导致,终端产品行情走势的“波动性”会显著大于上游面板市场。
不过,在彩电行业高坐过山车的背景下,掌握面板资源的企业则可以更好的“左右”市场。2017年夏普彩电就充分利用自身和鸿海旗下群创的面板资源,全年逆势打价格战——别人都在坐过山车,夏普则一路坐的是“直线降价车”。这显著影响了夏普彩电市场的全年份额,甚至出现了翻番式的销量增长。
无论是夏普的经验,还是彩电行业历次过山车现象所反映的规律,均说明半导体显示时代,上游资源的重要性和价值。掌握上游资源、搞好上游关系,成为彩电企业沉浮变化的绝对大事。
4.上游供给格局“结构性”转型
2017年彩电行业的巨大变化,还体现在上游供给结构的转变上。一方面,民族面板阵营进一步崛起,大陆产业板块抢占绝对高地;另一方面,OLED扩产带来面板制造商“横向产能调整”。
首先,2017年,作为国内最大的面板制造商,京东方不仅仅在三季度夺得大尺寸液晶面板供给王座,而且还刷新了本土面板制造的技术高度:成都柔性OLED6代线量产,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空白,OLED技术规模化进度上缩小与三星的差距,更几乎与LG并驾齐驱。这将有助于京东方在OLED市场引领行业趋势。
其次,京东方合肥10.5代线年底提前量产,华星光电深圳11代线提前封顶,这意味着全球大尺寸面板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在加上群创广州10.5代线开工,京东方武汉10.5代线进入运作期,LG广州8.5代大尺寸OLED(目前OLED的最大尺寸线)开工,大陆地区面板产业的未来地位渴望加速巩固。
第三,2017年京东方合肥和聚华印刷深圳(华星光电、深天马、中国电子旗下面板企业联合投资)两个印刷显示试验线工程建设的实施,让本土面板制造业在先进技术探索上几乎与韩系厂商同步。液晶完全处于跟跑态势、OLED实现进入第一阵营之后,印刷显示本土面板业有望玩一次“领跑”。
第四,本土面板建设大潮方兴未艾。OLED方面有京东方、和辉、华星、维信诺、信利、柔宇、深天马、LG等企业在建新线;液晶方面也有惠科、京东方、群创、信利、华星、中国电子等在建或者扩产……全球液晶和OLED产能增量部分几乎7成来自于大陆地区。这将促使2020年前后,大陆地区面板行业供给达到全球近半数。2017年上半年,面积口径大陆地区面板全球占比则为33%。
第五,面板产业的变革还包括内部结构化调整。1.OLED6代线的建设和投产,进一步使得本已经过剩的手机面板领域“拥挤”。2017年部分原产手机面板的6代液晶线和8.5代线,转产彩电面板。这实现了彩电等大尺寸面板结构性供给增加。2.在彩电产业用大尺寸面板供给增加(结构性增加和新线建设)的同时,市场面临需求萎缩。2017年彩电面板不得不采取“产品大型化调整”措施,65英寸及其以上面板供应增长了117%,进而拉低了大尺寸面板售价。3.在大尺寸面板增加的同时,价格必然下降,这使得大尺寸面板供给商必须考虑“成本优势。8.5代线方面65+32英寸混切等高技术等级的生产流程加速普及。4.混切技术的采用,其实是将大尺寸面板的边角料变成中小尺寸面板,这直接导致32英寸供给过剩,2017年四季度32英寸电视创出历史最低价。5.京东方为代表的10.5代线在大尺寸经济切割上占据优势,这改变了2018年之后65英寸以上产品的价格预期,使得大尺寸面板生产线投资从2008年夏普一条10代线后无人问津,变成了现在群雄崛起。且10.5代线的大尺寸切割优势是8.5代线切割大尺寸必上混切的原因之一。
总之,2017年的彩电上游产业不仅仅是价格波动的一年,更是深化内部结构调整的一年。上游行业,大陆厂商崛起、OLED加速、大尺寸高世代线时代来临构成的三维竞争,正在显著影响彩电终端市场未来格局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