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城镇化建设资金困局,其关键在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明确界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必须推进财权与事权匹配的分税制改革,重构地方税体系。在政府间财力配置上,应提高县级政府对共享税的分享比例,使财力向下倾斜,并调动基层政府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在划分地方政府事权方面,县级政府作为直接向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明确其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公共服务、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等密切相关的各项必要支出的支出责任,并建立一整套长效性县级财力保障机制;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实践证明,市场体制比较完善的国家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走的都是以市场化推进城镇化的路子。通过建立合理高效的融资市场机制,积极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城镇化建设市场化运作,改变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供给不足问题。
(五)做大县城城区规模,增强辐射力。围绕推动县城扩容提质,提升县城发展规模框架,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力和带动力,首先是要做好城乡统筹规划,要着力打造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乡镇为补充,以生态移民新村规划建设为契机,统筹城乡交通、产业、生态、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大发展格局;二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县城主城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切实改善人居环境;三是坚持培育壮大城镇经济,强力推进,把产业园区发展作为扩大县城发展框架的动力源泉,通过工业发展“带一产、促三产”,增强对周边农业人口的吸纳力;四是创新城乡社会管理,推进城镇管理现代化。通过做大县城城区规模,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更好地发挥县城主城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六)加大小城镇建设发展,促进农业人口就近转移。2013年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后,四川省委作出开展“百镇建设行动”的重大决策,每年选取100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特色优势明显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培育,采取的核心之举是强化产业支撑,以打造工业园区特色镇、旅游观光特色镇、商贸物流特色镇、生态宜居特色镇、现代农业特色镇、创新创业特色镇为着力点,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创设“宜人宜居宜业”的社会服务软环境。与此同时,施行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清理并废除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限制条件,促进农业人口就近就业创业。展望未来,“十三五”时期,四川将以科学规划提升小镇品味,以产业聚集提升小镇人气,以优化环境提升小镇发展持续动力,进一步夯实县域经济底部基础,真正走出一条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各具特色、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