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设计挑战
区块链的应用可能带来金融工具模式的转变,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引发对金融中介功能定位和必要性的探讨。
一是金融工具。一些市场主体正考虑将区块链引入证券交易流程中。在设计模式上,需确定证券是否直接向最终持有者发行,或是通过中介机构持有和交易证券。区块链应用可能对传统证券的设计、持有和流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代币化”概念的出现,以编码数据代表证券资产,实现账本中的证券交易。证券仍为最终发行人的负债,而代币不等同于证券,也不代表证券所承载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代币的定位成为了新的问题。另外,在区块链中,各银行维护自己的账本,实现客户之间直接支付,无需通过银行发送支付指令。当交易涉及多个银行,客户需进行跨行支付时,需建立机构间的交易结算机制,而传统的跨行结算需通过专业化金融中介实现。
二是金融中介。传统监管框架规定了哪些机构可以发行债务,哪些机构可以作为中介机构,系的安全、高效运行,设计了相关机制和规则。部分观点认为区块链可能淘汰金融中介机构。长远来看,金融市场中中介机构的作用、职能和需求将会发生变化,但金融中介在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提供安全金融工具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中介的职能和作用是否会随着新兴技术的应用而逐步淘汰,从目前的市场结构来看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风险管理挑战
区块链的应用也对原有的风险管理框架带来了新的问题。根据目前金融市场结构,这些风险集中于银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中介机构。因此,中介机构成为风险管理和控制中的核心主体,通过中心化治理结构建立有效风控措施。对任何区块链方案的应用和评估,需考虑其是否会带来风险在市场主体间的传导,或导致市场整体风险的提高。
一是法律问题。在未来的区块链应用场景中,应充分考虑法律框架可能发生的变化。(1)区块链中各要素的法律基础:随着区块链的日益成熟,部分技术构成要素的法律基础,尚未涵盖在目前的金融法律框架中,需市场主体仔细考量。一是账本中同步并向参与者公布的记录,其法律效力如何认定,是否可以作为确定基本义务和履行义务的依据;二是与数字代币和数字资产相关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现行法律框架中并未明确界定,需通过详细分析确定法律适用问题;三是智能合约的执行需具备健全的法律基础。合同法确立了合同订立、修改、终止和争议处理等领域的基本原则,其中一些经典原则与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相冲突。
(2)牌照问题:区块链的出现可能引入新的市场主体,进一步扩展现有市场结构。部分新兴市场主体是技术或软件公司,一些通过与金融中介机构开展合作,开发区块链;另一些则可能取代金融中介的部分业务。对于从事传统金融中介业务的新兴企业,可能需获得某些类型的牌照或许可,才能从事资产交易相关业务。牌照或许可的性质和形式仍未明确,是沿用现有金融机构牌照类型,或是发放新的牌照类型。在加密货币领域,纽约州金融服务管理局颁发的比特币牌照是为提供比特币服务的机构发放新牌照的例子。在区块链方案中,中介机构从事金融资产的存储、记录和交易业务,不涉及贷款等传统银行业务,可考虑对这类机构发放特殊银行牌照。
(3)反洗钱(AML)合规:遵守反洗钱(AML)要求是银行、货币服务商和券商等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义务。反洗钱合规包括交易监控、了解你的客户(KYC)要求。随着区块链的发展,以及金融中介类型的变化,相关政府机构需就法律适用问题提供指引。FinCEN曾就虚拟货币交易所适用银行保密法的相关问题发布指引。
二是治理问题。为确定功能、风险管理、网络接入方面的规则,以及由哪些主体负责维护和修改协议,区块链方案中仍需健全的治理机制。治理机制根据区块链的设计而有所不同。开放和“无需许可”系统可能需要分布式治理模式,使用共识算法确定网络协议或功能的更改。但目前仍不清楚这种治理模式能解决多少重大问题,或是否需要对重要规则进行调整。缺乏明确性、透明度和可预见性的治理机制,尤其在开放和“无需许可”的区块链中,将会对网络以及金融系统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区块链产业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