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省乡村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乡村人口占比持续下降(图)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8-12-05 14:40
分享:

(四)农村公共服务全面进步

乡村振兴意味着农村的全面进步。第三次农业普查显示,江苏乡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具备较高水平,形成了一批“美丽乡村”样板。调查中农民群众普遍反映:道路变好变宽了、医疗方便了、上学容易了、环境更好了等。

第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交通方面,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2016年末,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5.7%,有码头的占20.9%,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30.3%;99.9%的村通公路。能源、通讯方面,全省100%的村通电和电话,14.2%的村通天然气,99.3%的村通宽带互联网,37.4%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环境卫生方面,99.6%的乡镇实施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98.6%的乡镇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98.9%的村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36.5%的村生活污水集中或部分集中处理,94.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

第二,文娱、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文娱方面,2016年末全省99.6%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44.1%的乡镇有剧场、影剧院,49.8%的乡镇有体育场馆,89.6%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79.3%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教育方面,99.8%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99.5%的乡镇有小学;36.0%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医疗方面,99.9%的乡镇有医疗卫生机构,99.9%的乡镇有执业医师,98.2%的乡镇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88.9%的村有卫生室,79.3%的村有执业医师。养老方面,93.5%的乡镇有本级政府创办的敬老院。

(五)乡村产业结构有待完善

产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受统计数据可得性所限,以乡村就业来推演乡村产业结构发展状况,结论是乡村服务业发展较为薄弱,是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短板。

第一、乡村劳动力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就业比重相对较低。2017年,江苏乡村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27.9:47.2:24.9。与全省16.8:42.9:40.3的就业结构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分别高于全省11.1个和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于全省15.4个百分点,乡村与城市产业的主要区别在于服务业。乡村服务业中,发展最为薄弱的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只有4.76万人从业,其次为金融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娱乐业,从业人员都不到20万。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第二,就业结构制约了乡村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升。后工业化阶段,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最高、增长潜力最大,这恰恰是乡村产业的短板。以江苏为例,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人均创造增加值自2013年起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并且优势持续扩大,2017年人均创造增加值达22.1万元,是第一产业的4.4倍和第二产业的1.2倍。反观乡村劳动力分布,人均创造增加值最低的务农人口比重较高,2017年务农人口722.7万,占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90.4%;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较低,为645.2万,仅占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33.7%,并且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贸易餐饮等传统行业。

第三,城镇与乡村的产业发展差距自2005年起不断加大。回顾乡村就业结构变迁,发现乡村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自2005年开始止步不前,2005年为25.9%,2017年为24.9%,比12年前不升反降1.0个百分点;同期乡村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保持了持续上升势头,比2005年累计提高了12.8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的这种停滞仅仅出现在乡村,全省范围内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长较快,2017年比2005年累计提高了8.4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大于第二产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近年来的服务业增量主要聚集在城镇,乡村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从而乡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通道为务农人口流入第二产业,缺乏服务业领域的工作机会。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