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通方式加速创新,市场供给多元发展
(一)市场建设成效显著,流通渠道不断拓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对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2018年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和个体经营户数超过4000万个,是1957年的近20倍,年均增长约5%。另外,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和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由2000年的3087个增长至2018年的4296个,摊位数由212万个增长至318万个,营业面积由8262万平方米增长至近3亿平方米,年均分别增长1.9%、2.3%和7.3%。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传统“生产—分销”模式转型创新的同时,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旧货专业市场快速发展,成为传统商品生产和流通渠道的重要补充。以二手汽车为例,2018年全国亿元以上二手车交易市场超过80家,成交额超过2000亿元。另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2018年全国共交易二手车1382万辆,大约是新车交易量的一半,同比增长11.5%;二手车交易额大约是新车的五分之一,超过8000亿元。从近几年发展趋势看,二手车交易量逐年增加,2012—2018年的平均增速超过10%,我国二手车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数据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市场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小微企业成为重要支撑
大中型企业较快增长,小微企业借助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自身经营“短、平、快”等优势,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世纪80年代,大中型商业企业的经营承包责任制逐步全面推广,为各类“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小型商业企业通过“改、转、租、卖”等形式进一步放开搞活。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性作用日益显现。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2018年全国实有市场主体已超过1亿户,日均新设企业由改革前每天0.69万户提高到2018年的1.84万户;每千人企业数从商事制度改革前2013年的11.4户提高到现在的23.9户,增加了1倍多。
小微型企业成为消费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大众化消费增速加快,网络购物火爆,消费需求向多样性和个性化方向迈进的背景下,众多小微型企业由于自身经营方式灵活,顾客群体广泛、经济实惠等优点保持较快增长,对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2013—2018年,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速为8.5%,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4个百分点,而限额以下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
(三)新兴业态方兴未艾,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国家对农村地区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网上零售持续扩容,成为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2018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超过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2.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38.4%。2018年全国网上零售额90065亿元,比2014年增长2.2倍。其中,实物商品零售额70198亿元,增长1.9倍,年均增速约30%。2018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4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8.4%,比2014年提高9.6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14年的27.5%提升至2018年的45.2%,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拉动由2014年的3.3个百分点提升至2018年的4.1个百分点。
在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商业综合体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融合了商业零售、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多项城市功能活动并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2011年以来,城市商业综合体以每年新开业过百家的速度不断增加。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城市商业综合体1339家,比2016年底增加108家。其中,2011—2017年新开业近1000家,占全部综合体的74.2%。代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商业综合体等新模式日益成为消费领域新动能的重要载体。
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起到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新业态继续快速增长,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国内市场发展的活力持续释放,未来消费仍将是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消费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