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全域美丽初步呈现
高水平完成脱贫攻坚,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自2015年2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全部“摘帽”,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户后,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集体经济薄弱村等问题,2020年实现“三个清零”。持续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力度,2018年低保标准实现城乡同标,2020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0632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几年两位数增长,2020年比上年增长14.0%,其中26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1%,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由2015年的2.07降至2020年的1.96,为1993年以来首次降至2以内;11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与最低市倍差由1.75降至1.64,是全国城乡、区域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农业迈向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例由2015年的50.0∶5.3∶14.9∶29.8调整为2020年的40.7∶4.6∶9.8∶44.9。2020年,粮食产量121.1亿斤,创近五年新高;水产品产量617万吨,水果760万吨,与2015年相比稳中有升;猪牛羊禽肉产量90万吨。积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至2020年末,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9个、特色农业强镇11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8个,建成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80条。稳定粮食综合生产和保障能力,严格保护好81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
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前列。自2003年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至2020年底,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县45个、示范乡镇500个、特色精品村1500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129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测全国第一。农户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100%的建制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提升至85%,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5%,资源化利用率90%,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9%以上,农村规范化公厕6.4万座。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市、区)数量居全国第一。
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16年,进一步明确以新型城镇化为主抓手,塑造以四大都市区为主体,海洋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为两翼的区域发展格局。2017年以来,大力推动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构成的五级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65.8%提升至2020年的71%[8]左右,列广东、江苏之后居全国各省区第3位。不断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5年的13.2平方米增至2020年的14.2平方米左右,城市污水处理率由91.3%提升至97.3%。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和分类处理率均达100%,城市用水普及率100%,城市燃气普及率预计99.1%。全省11个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基础设施覆盖城乡,生产生活更为高效便捷。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更趋完善。货运量由2015年的20.1亿吨增至2020年的30.0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3.8亿吨增至18.5亿吨。2020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增至12.3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5096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增至3160公里,其中高铁1533公里。民用机场7个,2020年旅客吞吐量2523万人。通信基础网络覆盖城乡,技术先进。2020年,邮政业务总量4311[9]亿元,是2015年的4.3倍。快递业务量179.5亿件,是2015年的3.7倍,居全国第二。2020年末,全部行政村通邮、通电话,光纤网络建制村全覆盖,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939万户,其中光纤宽带接入用户269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585万户,使用3G、4G、5G移动电话用户8577万户。能源生产保障供给,安全可靠。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装机容量由2015年的7659万千瓦提升至2020年的8846万千瓦。年发电量由2015年的2905亿千瓦时增至2020年的3384亿千瓦时。能源供给不断智能化、清洁化,“多气源、一环网”的天然气网络初步形成。防台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城乡水利设施不断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接近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