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GDP同比增长3.9%(图)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23-03-04 10:37
分享:

中商情报网讯: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435.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98.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5014.2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46122.3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为7.2∶40.0∶52.8。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

一、综合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435.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98.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5014.2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46122.3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为7.2∶40.0∶52.8。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20.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9.3%。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3.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3万人,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61.0%、158.7%。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7%。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2%;食品价格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1.4%。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0.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5.8%。

人口总量稳中略降。年末常住人口10162.79万人。其中,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7.86%,15-64岁人口占65.42%,65岁及以上人口占16.7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54%,比上年末提高0.60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68.22万人,出生率6.71‰;死亡人口77.67万人,死亡率7.64‰;人口自然增长率-0.93‰。

稳经济大盘有力有效。创新落实国家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政策,动态推出四批政策清单、284项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新增增值税留抵退税1722亿元。能源电力保供有力,原煤产量8753.1万吨,供应天然气215.0亿立方米,净接纳省外电量1318.2亿千瓦时。基层运转保障有力,落实财政直达资金2366亿元,支持实施3万个惠企利民项目,惠及5.3万家企业和1.2亿人次。

二、重点战略

黄河国家战略加快落实。出台支持沿黄25县(市、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后续帮扶等若干政策措施,350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765亿元。编制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累计修复沿黄湿地12.4万亩,黄河口国家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南四湖湖东滞洪区、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57.5万亩。组建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跨省区44项重大活动、60项合作事项取得重要进展。黄河流域、南四湖流域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达到100%。

新旧动能转换强力突破。传统产业持续优化,推动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1.3万个。加速技改提级绿色增效,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23家,居全国第2位。新兴动能增势强劲,“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为32.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超过一半,为54.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3个百分点。其中,锂离子电池制造、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等新能源新材料相关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9%、38.6%和60.7%。软件业务收入10657.6亿元,增长19.2%。

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累计5.7万人纳入防返贫动态监测,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建成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37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36个。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家庭农场11.6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4.3万户,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28家。休闲农业稳步发展,累计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3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4个。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排查自建房4046.6万栋,完成危房改造9910户,新增清洁取暖153.7万户,完成改厕7.1万户。

海洋强省建设成效显著。海洋经济稳步迈向深蓝,建成海水淡化工程44个,日产能60.3万吨;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处,累计67处,占全国的39.6%。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8.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757万标准箱,比上年分别增长6.1%和9.0%;集装箱航线327条,其中外贸航线233条,航线数量和密度均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海洋科技创新加力推进,累计建成全省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22家,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9家。海洋生态环境加力改善,积极处置各类生态自然灾害,浒苔最大覆盖面积比上年减少92.2%,治理互花米草面积8000余公顷。

绿色发展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7210.9万千瓦,占电力装机容量的38.0%,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居全国首位和第2位。谋划实施能源转型发展“九大工程”,加快推进清洁能源“五大基地”建设,海阳核电二期工程开工,渤中A海上风电、沂蒙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运。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改善7.7%;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4.17,比上年改善4.8%;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73.2%,比上年改善2.1个百分点。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3.0%,比上年改善5.2个百分点;V类及以下水体连续两年保持清零。

高水平对外开放提档升级。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累计形成304项制度创新成果,40项具有全国首创性,144项在全省复制推广。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启动运营,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开行中欧班列比上年增长24.8%。开展开发区“一号产业”培育行动,培育建设30个特色园区。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实现新突破,13家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5936.9亿元,增长22.0%。新培育认定3家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达到16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2637.0亿元、37458.0亿元和17339.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3.8%、3.9%和4.3%,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6%、42.0%和21.4%。济南、青岛合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948.2亿元,增长3.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3%。

三、改革发展

重点领域改革步伐加快。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省级层面106项改革任务、16市涉及的1062项改革任务全部完成。省属企业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员工市场化公开招聘率和全员绩效考核覆盖率均达100%。新增4家上市公司,省属控股上市公司49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优化,完成省环保集团、省体育集团、省电子口岸公司等一批特色优势企业组建,全面完成398户省属企业非主业资产清理整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巩固提升,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8.9万家,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367.4亿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对协议期内的275种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双通道”管理机制。开展首次中成药专项集中带量采购,67个药品平均降价44.3%。建成基层医保服务站点2.9万家,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全面建成全省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38项医保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入推进公平准入和公平竞争,营商环境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全领域推进“无证明之省”建设,50类高频电子证照在500个常用政务服务事项中全面应用,“免证办”“减证办”“一码办”成为常态。市场主体稳步增长,新登记市场主体220.9万户,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404.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8%,其中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增长5.8%。

质量强省建设全面加强。年末有效注册商标240.4万件,比上年末增长16.9%。其中,驰名商标805件,地理标志商标877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9840件,比上年末增长2.4%。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2个,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清单产品17个。累计批准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150个。46个品牌入围2022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评选首批“好品山东”品牌223个、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350家、服务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130家。开展重点领域标准建设,累计发布现行有效地方标准3316项,建设和开展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664个和1580个。

四、重点工作

“十强产业”集聚提升。加快推动新兴产业扩容倍增、传统产业蝶变升级,“十强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态势凸显。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高标准打造11条标志性产业链;累计培育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32个。实施“雁阵形”集群和领军企业提升行动,143个“雁阵形”产业集群总规模7.3万亿元,217家领军企业总规模2.7万亿元。

“十大扩需求”稳步推进。全面启动基础设施“七网”建设,1056个“七网”年度计划实施项目完成投资5849.9亿元。综合立体交通网持续完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2446公里和8048公里;现代化机场群建设提速,济宁机场迁建基本完成,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枣庄机场等项目开工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1万公里。累计开通5G基站16.2万个,枣庄、济宁、威海等12个城市入选国家“千兆城市”。出台落实“传统消费升级行动”“新兴消费扩容行动”系列措施,发放消费券拉动汽车、家电消费438.0亿元、38.9亿元。落实《外贸固稳提质2022年行动计划》,“鲁贸贷”放款49.4亿元,增长296.0%;“齐鲁进口贷”放款9.6亿元。实施“跨境电商跃升计划”,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实现16市全覆盖。

“十大创新”蹄疾步稳。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稳步提升,发明专利授权量48696件,比上年增长34.0%;PCT国际专利申请量3380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9万件,比上年末增长25.6%,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量18.65件,比上年末增加3.80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增强,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21项,实施“氢进万家”“北斗星动能”2个国家级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启动“合成生物”“核动未来”等省级科技示范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推进,首批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盐碱地综合利用3个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总量居全国第2位。新建3家省实验室、22家省重点实验室、31家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发展到36家,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19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国家级孵化载体348家,居全国第3位。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5万家,居全国第4位。培育科技领军企业2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6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21家。创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10人、齐鲁首席技师1952人、高技能人才371.9万人、“山东惠才卡”持卡人8353人。

五、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农林牧渔业产值1213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8%。粮食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1108.8亿斤,比上年增加8.6亿斤,连续9年过千亿斤。

林牧渔业总体平稳。森林面积3357.2万亩,森林覆盖率14.2%。猪牛羊禽肉产量838.4万吨,比上年增长2.9%;禽蛋产量(不含小品种)438.1万吨,下降3.8%;牛奶产量304.4万吨,增长5.6%。水产品总产量(不含远洋渔业产量)843.9万吨,增长2.8%。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24.9万吨,增长2.6%;淡水产品产量119.0万吨,增长4.3%。年末专业远洋渔船553艘。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稳步推进,实施16处灌区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4亿元,衬砌改造渠道525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680座,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84万亩,新增节水能力3295万立方米。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56.7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060.6万亩。高标准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2个。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重点培树80个骨干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六、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全部工业增加值28739.0亿元,比上年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分门类看,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7.3%,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4.2%,利润总额下降12.6%。

建筑业稳步拓展。建筑业总产值17559.6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有工作量建筑业企业10643家,比上年增加1346家;签订建筑合同额382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七、服务业

服务业支撑有力。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6122.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6%。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6.6%。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5%、12.1%和9.2%。

旅游业承压前行。接待国内游客5.9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026.3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19.5%和27.2%。国家A级旅游景区1205家,其中5A级景区14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6家。培育、创建绿色旅游饭店332家。确定首批文旅康养强县10个。成功举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等活动。发放使用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1.1亿元。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重点村7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6个、景区化村庄291个。在全国首创开展民宿集聚区创建,公布第一批16个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

邮政电信稳步向好。电信业务总量1104.4亿元,比上年增长29.6%;邮政业务总量669.3亿元,增长4.1%;快递业务量57.7亿件,增长3.1%。电话用户总数12834.6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1700.4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264.7万户,增长10.4%,其中100M以上高速率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占97.3%。移动互联网用户9770.6万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106部/百户。

交通运输平稳运行。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客运量1.6亿人次,货运量32.3亿吨。铁路、公路、水路共完成旅客周转量414.8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4208.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8.4%。

八、固定资产投资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6.1%,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1.2%。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1.7∶34.4∶63.9。重点投资领域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1.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2%,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2%,高于工业投资增速6.4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低位运行。房地产开发投资9225.9亿元,比上年下降6.0%。其中住宅投资7211.6亿元,下降6.3%。商品房施工面积75798.6万平方米,下降8.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5318.8万平方米,下降8.9%。商品房销售面积11685.6万平方米,下降18.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821.7万平方米,下降22.2%。商品房销售额9807.7亿元,下降19.3%。其中住宅销售额8481.3亿元,下降23.2%。

九、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有所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36.2亿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餐饮收入额3627.7亿元,下降5.2%;商品零售额29608.5亿元,下降0.9%。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957.5亿元,下降1.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278.7亿元,下降1.0%。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品质类消费保持良好增长势头,限额以上单位书报杂志类、化妆品类和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1%、19.4%和4.1%。绿色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能效等级为1级和2级的家电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5.3%和24.8%。

线上消费增势良好。实现网上零售额6698.7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957.1亿元,增长9.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7.9%,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十、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固稳提质。货物进出口总值333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出口20355.8亿元,增长16.2%;进口12969.1亿元,增长10.3%。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8840.3亿元,增长17.0%,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43.4%。民营企业进出口24555.2亿元,增长17.7%,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3.7%。

利用外资量质齐升。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29家。实际使用外资22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97.7亿美元,增长49.2%。实际使用日韩资40.4亿美元,增长122.1%。

对外投资保持稳定。实际对外投资8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0.0亿美元,下降3.3%。

“一带一路”融合并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值12941.9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出口6945.0亿元,增长28.9%;进口5997.0亿元,增长50.4%。实际对外投资20.9亿美元,增长16.4%。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8.8亿美元。

十一、财政金融

财政运行保障有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04.0亿元,按照财政部统一确定的测算口径,还原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比上年增长5.3%(自然口径下降2.5%)。其中,税收收入4795.5亿元,同口径下降1.7%(自然口径下降12.4%),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的比重为71.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131.5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9.1%,卫生健康、住房保障、教育、农林水、就业社保等支出增长较快。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1240.6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60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比年初增加15593.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3994.8亿元,增长11.7%,增加12959.4亿元。涉农贷款余额36618.3亿元,增长13.2%,增加4473.8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403.3亿元,增长18.5%,增加3620.8亿元,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3986.9亿元,增长26.4%,增加2919.8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1697.9亿元,增长46.6%,增加3613.2亿元。

资本市场更趋活跃。年末上市公司399家,其中新增30家。齐鲁股权交易中心、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分别为5904家和2133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826家,管理基金规模3521.0亿元,比上年增加265.3亿元。

保险业保持健康发展。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不含正在风险处置机构)2907.8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861.2亿元,增长9.5%;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046.6亿元,增长0.8%。承担各类风险责任金额349.9万亿元,增长19.3%。赔付支出988.8亿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64.8亿元,增长23.0%,为1608.1万户(次)农户提供1633.0亿元风险保障。

十二、民生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0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050元,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10元,增长6.3%。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640元,下降0.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555元,下降2.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687元,增长2.7%。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1.7平方米。

城市更新全面提速。城市建设(不含轨道交通)完成投资1410.3亿元。开展2个国家级、14个省级城市更新试点,建设29个城市品质提升试点片区。新改建城市道路1370公里,新增综合管廊78.7公里、海绵城市205.6平方公里、公共停车位3.5万个。改造雨污合流管网2022公里,36个县(市、区)实现清零;新建改造雨水管网1289公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率34.4%。设区市城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93.0%。更新改造燃气老化管道814公里。新增城市绿道680公里、口袋公园602个,公布绿色社区1592个。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333.6万人、2498.3万人、1593.5万人、2020.9万人和1646.9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636.2万人和7134.8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和个人缴费最低标准分别提高到610元、350元。医保电子凭证激活人数8777.6万人。1至4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平均增长4.7%。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3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提高至899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8.9万人,月人均保障标准提高至721元。养老机构2503处,养老机构床位43.1万张,护理型床位28.9万张。建有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7151处、农村幸福院12631处。

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完善。开工改造老旧小区3892个、68.0万户,开工棚户区改造7.8万套,基本建成26.2万套。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8.9万套(间)、公租房1005套,发放租赁补贴6.1万户。缴存住房公积金1824.5亿元,发放个人贷款726.1亿元,牵头建成9个省会城市住房公积金“数字黄河链”。出台全国首个老旧小区物业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全省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达到90%。

安全底线不断筑牢。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比上年分别下降28.9%和26.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95,十万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59,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0.94,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68。

十三、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面启动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完成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回头看”2081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02所、普通中小学295所,分别新增学位9.1万个和25.7万个,普通中小学56人及以上大班额保持动态清零。新建乡村教师周转宿舍3833套,圆满完成3年3万套建设任务,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新补充普通中小学教师3.5万人,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1.1万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专任教师分别为28.1万人、46.8万人、31.7万人和16.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5.6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3.6万人。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牌238枚、金牌75枚,奖牌数和金牌数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积极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设立海外职业技术学院15所,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1个,教育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文化事业产业持续繁荣。民族歌剧《沂蒙山》荣获“文华大奖”,成为山东历史上首部获得国家级奖项大满贯剧目。京剧《燕翼堂》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杂技节目《弈》获中国杂技“金菊奖”,杂技剧《铁道英雄》入选朝鲜第32届“四月之春”友谊艺术节并获多项金奖。菏泽两夹弦小戏《公鸡过寿》等3部群众文艺作品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年末广播人口、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9.66%和99.71%。城市、县城和乡镇影院705家,票房16.8亿元。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101个,艺术表演场馆77个,博物馆665个,公共图书馆153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158个,美术馆57个,文化站1823个。出版各类图书15591种,报纸80种,期刊267种。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分别为16个和17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73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处。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效提升。年末医疗卫生机构8.6万所。其中,医院2669所,比上年末增加9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3万所,增加0.1万所。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84元。78家县医院已全部达到国家推荐标准(三级医院水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本标准、推荐标准、省提升标准、完成老年友善环境整治占比分别达到92.5%、25.2%、77.6%、93.0%,社区医院建设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创建医养结合示范省,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增加到882家。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北京冬奥会上获1枚银牌和两个第5名,实现首次参赛、首夺奖牌的历史性突破。在年度世界大赛上获得9个冠军。县乡全民健身工程建设覆盖率均提升至90%以上。举办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第五届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以及3000余场社区运动会。推动成立省体育产业集团,建成省体育产业服务大厅。新增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25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和13个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

防灾减灾能力增强。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1056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增加降水约4.7亿立方米,减少雹灾造成的经济损失4.2亿元。妥善应对M2.3级以上地震29次。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