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强化区域创新体系支撑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把中原城市群建成国家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第一节优化区域创新格局
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科技资源整合集聚,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统筹郑州东部、开封西部高校园区创新资源,建设郑汴“双创”走廊。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入推进全面改革创新试点,提升蚌埠等皖北城市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创新发展。
完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围绕产业技术关键领域创新,建设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在有条件的城市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健全技术、标准、专利协同机制,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支持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覆盖完整创新链、全产业链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城市间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加快创新成果区域间转化应用,共建一批产业合作与创新转化平台、科技创新园区,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城市群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制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规则,相互开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平台。发挥农业科研优势,在农业生物基因库、农作物遗传改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研发基地(平台)。
第二节完善创业创新环境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大力培育创新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广泛应用,支持建设高水平研14发机构和承担重大创新任务,围绕主营业务及产业链培育孵化创新团队和小微科技企业,支持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扩大高校教学科研自主权,优化重点实验室布局,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学科集群、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技术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
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集聚资本、人才、技术、政策等优势资源,积极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在若干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一批瓶颈制约,激发体制活力和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探索形成区域、企业创业创新扶持制度体系,及时总结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经验,完善制度设计,丰富示范基地内涵、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加强“双创”孵化体系建设。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支持创建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推广“孵化+创投”、创业导师等孵化模式,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培育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新型“双创”孵化载体。构建区域间孵化网络,促进孵化器跨区域协同发展。大力发展量多面广、规模适宜的创新载体,为小微科创企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成长空间。依托存量资源整合发展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发展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创业孵化、标准化服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各类科技服务,推动共建一批创新服务联盟和协同创新服务机构,形成一批科技15服务产业集群。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和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建设,选择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和职业化人才队伍,构建城市群技术转移网络,支持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创业券、创新券等方式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天使投资人群体,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双创”企业的投入力度。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积极争取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贷联动试点,建立适合科技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科学设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流程,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等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支持开展专利保险试点。加快推进郑州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激励和引进政策,开展国家级重点引智专项计划,引进一批国内外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优秀企业家。建立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培育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和郑州高新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立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第三节提升开放创新水平
完善国家、地方协同机制,推动国家科技资源在中原城市群布局,支持中科院在郑州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和育成中心。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合作,共建分支机构、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研发或技术转移机构。鼓励区域内创新主体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科技合作计划,推进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及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鼓励优势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支持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科技园区、先进适用技术示范与推广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基地。探索通过互联网等新形式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参与本地项目研究,有效对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深化军民融合创新,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和产业园区,支持洛阳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