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汉市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趋势
(一)转型升级有效推进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2016年,武汉市第三产业增长比第二产业快4.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之比由上年的3.3∶45.7∶51.0调整为3.3∶43.9∶52.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结构改善优化。工业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增加,传统高能耗行业比重不断下降,落后产能淘汰加速。2016年,武汉市信息技术制造、装备制造、能源及环保、生物医药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8.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速回落。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3%,增速较上年回落5.2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19.8%,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三是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明显。2016年,武汉市消费升级持续加快,通讯器材、文化办公用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汽车类分别增长56.1%、30.5%、14.1%和9.9%。
四是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全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731.60亿元,增长2.8%,快于第二产业投资1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7.2%,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二)运行质量不断提升
一是先行指标持续向好。2016年,武汉市全社会货物运输量49981.81万吨,比上年增长3.7%,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全年制造业用电量179.61亿千瓦时,增长3.6%。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20754.87亿元,增长21.1%,新增贷款3619.08亿元。
二是企业效益继续提高。2016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6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利润总额增长30.5%,提高19.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4.8%。
三是能源能耗不断下降。在产出增加的情况下,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下降3.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8%。
(三)新经济加快发展
一是新主体蓬勃发展。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4.61万户,比上年增长12.3%,其中新登记企业6.95万户,增长20.9%。累计市场主体98.79万户,增长13.6%。全市新增入库“四上”单位863家。
二是新动能增长较快。2016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2177家,比上年增长31.5%;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8446.11亿元,增长12.6%。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9.0%、17.0%、19.0%。
三是新业态发展迅速。2016年,武汉市无店铺零售额327.67亿元,比上年增长55.4%,增速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个百分点,占社零额比重5.8%,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以“互联网+”为主的技术服务行业发展迅速。2016年1至11月,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53.87亿元,增长43.6%。
四是创新创业氛围浓厚。2016年,武汉市引进“城市合伙人”116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7名。建成各类孵化器220个,孵化器面积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一。发明申请专利2.06万件,增长36.9%;发明专利授权6514件,增长8.5%;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504.21亿元,增长7.0%。在创业带动就业和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下,2016年,武汉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7.94万人,12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4%。
(四)供给侧改革效应显现
一是去产能有深化。2016年,武汉市生铁、钢材、水泥、卷烟、乙烯产量比上年分别下降1.8%、2.9%、5.0%、12.1%和14.6%。宝武钢铁武汉公司完成去产能目标任务。
二是去库存有力度。从房地产看,库存快速下降,武汉市商品房待售面积445.93万平方米,下降28.8%。从工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下降0.3%。
三是去杠杆有进展。2016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继续保持下降势头,分别下降23.6%和11.5%。
四是降成本有成效。税收减负红利不断释放。自5月1日全面实施营改增以来,服务业税收减负明显。1至11月,规上服务业每百元营业收入完成税收(营业税、增值税、管理费中税金)2.94元,较1至5月下降0.28元。2016年,武汉市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面降低0.9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增长30.5%。
五是补短板有突破。2016年1至11月,武汉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中,其它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7.5%,高于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16.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