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深远海空间拓展
持续开展国际海底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估,积极推动新矿区申请。加强对国际海域勘探区、通航区及典型区域的环境调查与评价。着力提升深海技术装备能力,实施“蛟龙探海”工程,深入开展深海生物资源调查和评价,建设国家深海生物资源库及服务平台。推进深海矿业、深海装备制造、深海生物资源利用产业化。创新国际海域管理机制,推进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由国家为主体向国家主导、社会广泛参与转变。开展极地环境综合考查与资源潜力评估,实施“雪龙探极”工程。
三、推进海洋产业优化升级
推进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提高海洋服务业规模和水平,促进海洋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海洋产业标准化水平,增强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
(一)调整优化海洋传统产业
海洋渔业。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实行近海捕捞产量负增长政策,严格执行伏季休渔制度和捕捞业准入制度。加快调整和改革渔业油价补贴政策,积极推进渔业减船转产,压减国内捕捞生产能力。推进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建设以人工鱼礁为载体,增殖放流、底播增殖为手段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发展远洋渔业,完善加工、流通、补给等配套环节,延长产业链,提高远洋渔业设施装备水平,建造海外渔业综合服务基地,鼓励远洋渔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合理调整海水养殖布局,大力发展海水健康养殖,支持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实施种业提升工程,支持海洋渔业育种研究,构建现代化良种繁育体系。完善水产疫病防控体系,规范养殖饲料和药物的生产与使用,建设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创建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建设水产品仓储、运输等冷链物流。发展水产品交易市场。在有条件的滨海城市发展水产品期货市场,提高国际大宗水产品定价权。大力发展多元化休闲渔业。加强渔政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渔港经济区和渔区城镇融合发展。开展“互联网+”现代渔业行动,提升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
海洋油气业。建立油气开发用海协调机制,继续推进近海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深远海油气勘探开发,推进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与服务等综合性保障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海上稠油、低渗等难动用油气储量开发的支持力度。到2020年,新增探明海洋油气地质储量较快增长,海洋油气产量稳步增长。积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深远海油气合作开发。加强沿海LNG接卸能力建设,提高周转调配能力。支持社会资本通过参股等形式,参与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
海洋船舶工业。加快海洋船舶工业产能调整,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与转型转产,通过市场供需,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船舶产品结构,提升高技术船舶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培育提升船舶设计开发研究机构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和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设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研发中心。推进军民船舶装备科研生产融合发展和成果共享。推进重点船用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发展,促进船舶配套业由设备加工制造向系统集成转变。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立海外销售服务基地。
海洋交通运输业。推动海运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兼并重组,促进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优化海运船队结构,提高集装箱班轮运输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优化沿海港口布局,统筹协调各港口的发展规模,优化调整各港口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强化主要港口枢纽功能。建设区域港口联盟,推动资源整合优化。加强专用码头资源整合,优先发展公用码头。促进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集约利用港口岸线、土地、海域等资源。加快水路与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协同发展,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以港口为枢纽的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汽车、化工等专业物流业务,加快建设港口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强化安全责任制,加强应急处置能力。
海洋盐业及化工业。科学规划原盐生产布局,加快盐田改造。重点发展海洋精细化工,加强系列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推进“水—电—热—盐田生物—盐—盐化”一体化,形成一批重点海洋化学品和盐化工产业基地。重点开发生产海洋防腐涂料、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等新产品,建设一批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积极开发海藻化工新产品。推进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建设安全、绿色的石化基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
海洋装备制造业。面向深远海资源开发,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工程设备的自主设计与制造,重点突破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和再气化装置、3600米以上超深水钻井平台等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建造技术,提升海工装备设计和建造能力,形成总装建造能力。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测试基地、海上试验场建设,形成全球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主要供应基地。加强5兆瓦、6兆瓦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风电设备研制,突破离岸变电站、海底电缆输电关键技术,延伸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等海上风电配套产业,提升潮汐能、波浪能及潮流能施工安装与发电装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发展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高效节能核心装备,建设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基地。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健康安全的海洋创新药物,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用法的现代海洋中药产品。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制品,重点发展药物酶、工具酶、工业用酶、饲料用酶等海洋特色酶制剂产品,微生态制剂、饲料添加剂、高效生物肥料等绿色农用制品,海洋生物基因工程制品以及海洋功能食品。发展海洋生物来源的医学组织工程材料,新型功能纺织材料、药用辅料、生物纤维材料、生物分离材料、生物环境材料、生物防腐材料等海洋生物材料。在具备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优势和生物产业发展基础的城市,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战略联盟。
海水利用业。在确保居民身体健康和市政供水设施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推动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管网,积极开展海水淡化试点城市、园区、海岛和社区的示范推广,实施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民生保障工程。在滨海地区严格限制淡水冷却,推动海水冷却技术在沿海电力、化工、石化、冶金、核电等高用水行业的规模化应用。支持城市利用海水作为大生活用水的示范。推进海水化学资源高值化利用,加快海水提取钾、溴、镁等系列化产品开发,开展示范工程建设。
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海上风电产业,鼓励在深远海建设离岸式海上风电场,调整风电并网政策,健全海上风电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和用海标准。加快海洋能开发应用示范,突破工程设计等瓶颈,建设2—3个兆瓦级潮流能、百千瓦级波浪能和1个50千瓦级海洋温差能示范工程。建设海岛多能互补示范工程。重点加强山东海洋能试验区、浙江潮流能潮汐能示范区、广东潮流能波浪能示范区、南海海洋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等示范电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