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附全文)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发布日期:2017-06-02 15:46
分享:

四、主要任务

以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对工业数据的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和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打造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系统全方位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和应用生态。

——夯实两化融合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传感器、过程控制芯片等的研发及应用,加快制造执行系统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软件的产业化。统筹全市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加快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推动NBIoT(窄带蜂窝物联网)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化工作,开展骨干物联专网及运营平台建设,分类分级开展专网应用。

——强化两化融合标准引领。广泛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与对标引导,定量衡量企业互联网化水平,制定发布重点行业、区域和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数据地图,为政府精准施策和企业互联网转型提供重要依据。加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本市重点产业和中小企业集群的推广,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促进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加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应用模式创新。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与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钢铁化工、都市产业等重点产业,通过实施互联互通改造、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引导等,促进物联网、工业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围绕重点产业的工业互联、数据互通和应用创新,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与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转型发展。

五、重点工程

(一)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加快研发高端智能装备。对接《关于上海创新智能制造应用模式和机制的实施意见》,培育智能制造应用新模式,建立智能制造应用新机制。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网联汽车、互联智能工厂、智能装配包装与物流、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应用,研发具有规模化应用的智能装备。

——加快建设数字工厂。加强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虚拟生产、网络化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自动化物流系统、商业智能系统等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加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等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机械、船舶、电子、家电、医药、食品等行业的制造工艺仿真优化和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推广“数字工厂”整体规划、生产系统仿真服务、虚拟产品设计与制造、资源评估预测和优化等服务。

(二)工业大数据创新工程

——鼓励企业大数据应用。引导企业利用数据感知技术加强生产制造和管理经营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加强行业、市场和社会数据的收集整合,建立专业数据库和大数据系统;推动工业大数据在质量、仓储、物流、设备监控维修、行业管理等工作中的应用,实现对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管和及时预警,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

——建设行业大数据平台。加快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以生物医药、能源、钢铁石化、航空航天、金融、消费、征信等领域为重点,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促进长三角、全国以至全球行业大数据资源在上海集聚,开展数据深加工服务,提供精益生产、精准营销、智慧物流、节能减排、信用评估、互联网金融等服务。

(三)工业云引导工程

——推广行业云平台应用。以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汽车、钢铁化工、都市产业等六大产业的研发创意、维修检测、物流、管理、能源、商务等领域为重点,完善行业云平台建设;引导大型企业对现有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进行“云”化改造,建设面向行业和产业链的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

——支持中小企业云平台发展。构建提供设计服务、设备管理、物流管理和商务服务等在线集成服务的第三方或公共的工业云平台,为中小型工业企业提供功能强、成本低、易使用、安全可靠的云服务;引导工业软件企业加快由销售软件产品转向以云平台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工业云服务;开展中小企业云服务培训,持续更新优秀信息化服务商和产品推荐目录,修订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指南。

(四)制造业“双创”体系培育工程

——打造企业创业创新平台。鼓励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与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钢铁化工、都市产业等重点行业开放“双创”平台集聚的各类资源,加强与各类创业创新基地、众创空间合作,面向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产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联盟,实现跨界协同创新;鼓励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环境;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智慧小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培育和孵化具有新经济特点的创新创业企业。

——完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以工业互联网为重点,围绕智能制造、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领域,建设一批创业创新促进中心,推动共性和前沿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涵盖研发、生产、检测、交易等环节的综合服务体系,完善现有的知识产权交易、企业信息化咨询、软件测评、安全检测等平台的功能;建设一批功能性服务平台,支持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验验证平台,开展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评估验证。

——加强园区创业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临港产业园、漕河泾开发区、虹桥商务区、市北高新园、浦东软件园、杨浦科技创业中心等产业园区发展众包、众创、众融、众筹、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等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双创”服务平台;以张江、紫竹、杨浦、嘉定、漕河泾、临港等制造业集聚区为重点,实施“互联网”产业集群行动,加快产业区域的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提升改造,推动产品研发设计工具、生产设备及零配件等资源共享,实现制造业产业集群制造资源在线化、产能柔性化、产业链协同化,打造智慧集群。

(五)综合集成能力提升工程

——提升企业集成管理与协同制造能力。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实现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协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构建企业间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鼓励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C2M个性化定制,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的柔性化改造,促进以用户价值导向的从研发到量产的网络制造模式,发展在线监控诊断、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运维和在线支持等新业务。

——提升企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行业综合集成解决方案及工业软件开发为重点,推动行业应用软件与综合解决方案向服务化、平台化与智能化方向转型;鼓励企业以向工程设计、方案咨询、技术服务与设备维护运营等环节延伸服务与提升价值为重点,大力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系统解决方案业务剥离重组,推动系统解决方案服务专业化、市场化与规模化;支持面向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展综合性解决方案的研发与应用,完善面向企业间的互联协同综合解决方案。

——提升企业全球集团运营能力。支持企业依托互联网强化全球资源利用、全球产业链整合、全球资本市场运作能力,构建全球集团运营系统,开展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增值服务创新、媒体品牌推广等,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上海本地企业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本地企业建立国际创新网络。

(六)工业电子商务振兴工程

——发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优势,结合“国家电子商务综合创新实践区”建设成果,在浦东新区等创新试验区,推动钢铁、石化、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全球大宗商品集散能力。

——发展专业品类电子商务。聚焦上海优势领域,推动金属紧固件、电子元器件、生物医药、危化等专业品类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以及面向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文化创意产品制造等领域的互联网平台发展。

——促进工业电子商务生态建设。鼓励骨干制造行业借力电子商务,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创新产品供给和客服交互模式,鼓励中小企业与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对接;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实体企业与电商企业的融合发展,推动O2O电商模式;优化电子支付、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支撑环境,促进电子发票、电子合同应用推广。

(七)绿色制造推广工程

——推广清洁生产模式。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能源消耗数据的自动采集,在能源流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开展能效综合评估、能源综合管理、能源集成优化等应用;推广钢铁产业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经验,形成节能管理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对产品生产、流转、消费、废弃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控,发展逆向物流和产品再制造,促进资源回收利用;鼓励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大力推进环保第三方运营管理,加快企业能源依赖型的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节能环保健康的生态制造模式。

——发展能源互联网。围绕新型信息能源融合网络建设,推动智能电网应用示范,支持电力企业建设智能发电、智能供电、智能用电等云服务平台,实现能源的双向按需传输和动态平衡使用;面向重点园区、商圈、企业集群等,推进冷热电三联供、风光互补供电等分布式能源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区域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完善面向重点耗能企业和园区的能耗监控中心功能,提升区域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区域能源互联网系统建设。

——切实保障安全生产。鼓励企业建立事故监测系统、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安全型企业;推进危化品统一编码,建立危化品、民爆器材实时监控和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在食品、药品产业推广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等技术,建立食品药品安全控制与追溯信息系统。

(八)核心信息技术突破工程

——加快工业电子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高性能关键智能部件,如高端嵌入式可编程控制系统(PLC)、智能精密测量仪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变频器等的研发,实现工程化与产业化应用;突破一批物联网关键技术,聚焦支持微型和智能传感器、短距离通信、智能系统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新型传感器、智能控制器件、物联网等的集成应用。

——发展壮大工业软件产业。以嵌入式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工程中间件以及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新一代基础软件为重点,加大基础软件的研发及产业化,增强基础软件的成熟度、可靠性和安全性,打造安全可控工业基础软件产业链生态系统;围绕数字化研发设计、分析仿真、检测检验、生产管控、监管维保等,形成智能化、集成化的行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巩固已有领域优势,突破工业软件关键技术,形成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的工业软件产品和服务;加快推进工业以太网、短距离无线通信等新一代物联网设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支持非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数据存储、虚拟化、海量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形成自主、可靠、完整的云计算和大数据软硬件产品链。

(九)工业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完善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按照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以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监管要求,加强工业领域安全检查、风险评估、威胁信息通报等制度落实;以城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与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钢铁化工等重点制造产业及电力、轨道交通、供水供气基础设施行业为重点,实施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形成具有行业推广价值的安全解决方案,推进企业安全防护能力整体达标;加快建设具有国家先进水平的工业信息安全仿真测试、监测预警、安全审查、网络攻防共性技术平台,切实提升工业信息安全监管支撑能力。

——强化工业信息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加强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专业机构、队伍对接,支持研发工业信息系统、产品检测技术和工具,开展社会化工业信息安全检测评估服务,切实提高智能工业产品的漏洞可发现、风险可防范能力;鼓励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骨干企业面向工业领域边界防护、运行监测、安全审计、信息防护等信息安全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产品研制和推广应用,促进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技术产业支撑能力整体提升。

(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广工程

——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加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本市重点产业和中小企业集群的推广,实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自评估、自诊断企业数和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双提升。推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促进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加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发展;注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智慧园区、电子商务等领域相关标准的融合。

——利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加强行业治理。广泛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与对标引导,定量衡量企业互联网化水平,制定发布重点行业、区域和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数据地图,为政府精准施策和企业互联网转型提供重要依据。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联系editor@askci.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中商情报网
扫一扫,与您一起
发现数据的价值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扫一扫,每天阅读
免费高价值报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