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与越南相邻及与东盟紧邻的地理优势,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投资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将试验区建设成为中越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先行区、西南沿边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桂西南新的区域经济中心、睦邻安邻富邻的示范区和沿边开发开放的排头兵。
第二节基本原则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充分发挥试验区沿边优势,以开放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开放,积极推进试验区对内和对外的全方位合作,积极引进来和走出去,充分利用境内外资金、技术、管理和资源,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探索沿边开发开放新模式、新机制,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明确各功能区定位。合理确定开发时序和步骤,循序渐进,分步推进试验区建设。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相结合、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开发开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第三节战略定位
——中越全面战略合作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试验区与越南谅山、高平、广宁等3省10县地理相邻、人文相通、睦邻友好的优势,创新开放合作机制,构建多层次开放合作平台,积极发挥企事业、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在双边交流往来的的作用,不断拓宽经贸、旅游、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环保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建成中越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先行区。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龙州水口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提升凭祥综合保税区实力,探索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越凭祥—同登跨境经济合作区,着力促进与东盟各国贸易投资、人员往来与货币结算便利化,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先行区。
——西南沿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攻坚,着力做好文化旅游文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沿边经济合作区、国际旅游合作区、边境新型村镇建设先行区和国家产能合作示范基地、加工贸易合作基地、临空产业合作基地等“三区三基地”,打造西南沿边地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
——桂西南新的区域经济中心。发挥试验区在“基本建成国际通道、战略支点、重要门户‘三大定位’”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加快推进西南边境强市和口岸特色重镇建设,全面实施中国—东盟陆路大通道、出边通道、出海通道、沿边通道和左江航道五大畅通工程,基本建成桂西南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成通往东南亚国际陆路大通道的重要枢纽,打造成桂西南新的区域经济中心。
——睦邻安邻富邻的示范区。深入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方针,巩固和完善中越传统友谊,有效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提升国境双边各族人民福祉,以经贸务实合作推进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发展,建设全国睦邻安邻富邻示范区,打造国际边境友好示范区。
——沿边开发开放的排头兵。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关键突破口,以促进产业和贸易转型升级为目标,加快推进市场监管、对外开放、要素流动、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带开放,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区际合作,打造面向东盟开放开发的排头兵。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2020年,试验区开发开放的新体制机制基本确立,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和国际经贸合作新高地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完善,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取得突破,边境经济合作不断发展,新型村镇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稳边固边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重要门户基本建成。
——开发开放新体制机制基本确立。阻碍开发开放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为重点的对外开放体制全面落实,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市场准入及监管模式基本确立,以政府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为突破的行政管理新体制全面推进,人力资源保障和生态保护机制全面改进并取得实效。
——国际经贸合作新高地基本形成。国际经贸合作不断深化,边境小额贸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加工贸易合作基地功能进一步增强,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扶绥—崇左—凭祥对外开放经济带基本形成,进出口额达2500亿元,年均增长14.7%,加工贸易额达39亿元,年均增长20%。
——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工业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大幅提升,制糖业实现“二次创业”,矿产资源加工业扩量提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跨境电子商务、跨国旅游合作和沿边金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试验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到2020年达到430亿元。
——强市重镇格局取得实质性进展。崇左城区城市框架大幅扩大,生活品质明显提升,特色鲜明、现代宜居的山水园林城市基本建成。凭祥市产城高度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西南边境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友谊关、凭祥、水口、爱店、硕龙等边境口岸城镇不断深化对越开放功能,口岸经济支撑特色更加突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加,沿边特色重镇建设取得初步成绩。
——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取得明显提升。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就。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就,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更加健全。到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在控制目标以内。
到2025年,试验区高度开放、富有活力的开发开放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和国际经贸体系基本形成;中国—东盟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不断发挥作用,现代化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扶绥—崇左—凭祥对外开放经济带更具成效,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人民生活和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重要门户地位更加突出,全面建成经济繁荣、生态优美、生活宜居、民族团结、睦邻友好的边境强市。预计到2025年,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可达632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400元。
表格1 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 ||||||||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指标值 | |||||
基期(2015年) | 中期(2020年) | 年均增长(%) | 远期(2025年) | 年均增长 (%) | ||||
1 | 经济发展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265 | 430 | 10 | 632 | 8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元 | 46700 | 62500 | 6 | 76100 | 4 | |
3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314 | 781 | 20 | 1571 | 15 | |
4 | 财政收入 | 亿元 | 23.2 | 28.2 | 5 | 40 | 7 | |
5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125 | 240 | 14 | 387 | 10 | |
6 | 旅游总收入 | 亿元 | 122 | 390 | 26 | 970 | 20 | |
7 | 对外开放 | 外贸进出口总额 | 亿元 | 1255 | 2500 | 14.7 | 4000 | 10 |
8 | 加工贸易额 | 亿元 | 15.8 | 39 | 20 | 97 | 20 | |
9 | 进出口货物量 | 万吨 | 532 | 857 | 10 | 1381 | 10 | |
10 | 出入境车流量 | 万辆次 | 156 | 252 | 10 | 406 | 10 | |
11 | 出入境人流量 | 万人次 | 311 | 501 | 10 | 807 | 10 | |
12 | 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15256 | 24570 | 10 | 39557 | 10 | |
13 | 创新驱动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 | 0.93 | 3 | — | 4 | — |
14 |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 件 | 3.8 | 6 | — | 8 | — | |
15 | 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 | 家 | 13 | 28 | — | 43 | — | |
16 | 民生福祉 | 常住人口 | 万人 | 56 | 70 | 4.5 | 83 | 3.5 |
17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4668 | 37950 | 9 | 58400 | 9 | |
18 | 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 | 1.4 | 2.2 | 10 | 3.6 | 10 | |
19 | 资源环境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 % | — | 18 | — | 18 | — |
20 |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 | — | 20 | — | 20 | — | |
21 | 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 | % | — | 20 | — | 20 | — | |
22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75.8 | >80 | — | >85 | — |
注:财政收入基期取2016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