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引导和支持企业推进“互联网+”。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支持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平台,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制造+服务”转型。攻关突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技术。
到2022年,形成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00家、制造业“双创”示范平台20家左右、服务型制造示范试点企业200家以上、个性化定制示范试点企业100家以上。(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委网信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7、引导和支持企业推进“大数据+”。
着力提升“企业上云”的质量,在重点行业打造一批上云用云典型标杆企业。
推动大数据、云工程和云服务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提高云计算、大数据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探索建立大数据开放共享与安全保护机制,形成一批大数据服务企业,构建应用服务体系。
到2022年,累计上云企业力争达到50万家以上,培育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性云服务平台15家、云计算服务商150家、大数据应用示范企业100家、各类数据服务企业150家以上。(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委信办)
8、引导和支持企业推进“机器人+”。
引导企业开展新一轮智能化技术改造,实施“机联网”“厂联网”。支持各类“机器换人”系统集成商、工业信息工程公司延伸业务链,发展成为“软硬”兼备的“机器换人”工程服务商。分行业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到2022年,在役工业机器人达到15万台以上,省级“机器换人”工程服务商达到100家左右,培育100家左右示范性、引领性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科技厅)
9、引导和支持企业推进“标准化+”。
推动企业主导制定一批先进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制定拥有产业优势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浙江制造”标准。鼓励企业开展质量对标活动,推动产品标准升级、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
完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机制,建设一批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和省级授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到2022年,建立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2个以上,制造业企业为主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5项以上、国家标准300项以上,制订“浙江制造”标准500个以上,新增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10个左右,培育“浙江制造”品牌企业1500家、“浙江制造”认证企业300家以上。(责任单位: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
10、引导和支持企业推进“设计+”。
支持传统制造业企业重视工业设计及应用,提升设计层次与内涵。发展智能设计,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产品设计开发。支持企业适应和引领消费 升级趋势,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等方面加强创新,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依托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建立集信息、展示、交易等为一体的工业设计网络平台,助推工业设计成果的交易和转化。
到2022年,创建3个以上工业设计特色小镇,培育20个左右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10家左右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争创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力争全省工业设计服务收入超过150亿元,设计成果转化产值超过1万亿元,新增设计授权专利超过4万件。(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