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保障工程
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医疗救治中心(安徽)、安徽省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安徽省国家突发传染病防控队伍建设,提高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血站、卫生计生监督能力。提高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疑难病症防治能力。支持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病、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等薄弱领域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省、市(地)、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部分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机构业务用房建设。支持县级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和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科建设。实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项目。
全省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国家和省级重点临床专科建设。依托省属医院重点加强50个左右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在县级区域依据常住人口数,办好1个县办综合医院和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含中医、中西医结合等),每个乡镇(街道)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办好1个村卫生室。支持集中连片重点贫困县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打造30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
中医药振兴工程。加强中医医疗服务机构、临床科研和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建成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中心(基地)、15个左右国家和省级专科诊疗中心。推进省级及区域中药制剂中心建设,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示范区(基地)。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十三五”行动计划,建设1000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加强“南新安、北华佗”等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住院医师、专科医生、全科医生、中医药等人才储备与培养,开展临床住院医师、助理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实施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政策,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完善城市医疗卫生人才对口支援农村制度。开展江淮名医、乡镇优秀骨干医师、青年领军人才人才选拔工程。
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工程。推动卫生计生两网融合,统筹建立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健康咨询、检查检验报告查询等服务,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加快远程诊疗系统建设,建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实用的远程会诊平台。完善县级医院电子病历等信息系统功能,加强县级医院与对口三级医院、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远程诊疗信息系统建设,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加快推进医院管理信息化,完善便民服务平台,启动居民健康卡试点建设。
妇幼健康服务保障工程。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落实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保障工程,大力推进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努力实现全省2/3机构达到标准化,提升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加强妇产医院、儿童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产科、儿科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产前诊断与人类辅助生殖、产科质量控制中心,强化质量控制,确保母婴安全。落实婚前保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强化出生缺陷干预;加强再生育技术保障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提升生殖健康服务水平。
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程。在市、县大型批发市场(含农贸市场)建设食品快速检测室,在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建立食品检验室。加强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支持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申报国家进口药品口岸所,推进县级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建立食品药品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实现各级监管队伍装备配备标准化。实施食品药品风险分级监管,落实“管理员、宣传员、协管员、信息员”制度。开展规范药房(库)创建,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创建率达100%。建立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实施药品智慧监管,推动省级医药集中采购信息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