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加强源头管理,对于新建项目原则上不批准新建燃煤锅炉;对于完全没有条件使用清洁能源但因产业发展确实需要新建燃煤锅炉的区域,要从严控制,其新(改、扩)建耗煤项目必须实行煤炭消费等量或者减量替代。严格执行全市关于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相关规定。到2022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950万吨标准煤以内,力争控制在1600万吨标准煤以内。
推广热电联产。以热电联产为主,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和工业余热为辅,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和生物质燃料锅炉为补充,推进集中供热(冷)。到2022年,实现全市主城区和各开发区生产生活供热配套,满足工业生产负荷4300吨/小时,供热面积4200万平方米,年供热量6.5X107吉焦。
生活低碳工程。通过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生活方式的低碳工作,实现全社会生活的低碳化。严格执行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标准执行率达到100%。到2022年,新建绿色建筑占当年竣工面积的比重达到50%,累计建成绿色建筑4500万平方米以上,创建5个低碳生态示范区、10个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和50个高星级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累计建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5000万平方米以上;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率达到100%,建材行业无废渣、废水排放。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自2018年起,建筑产业现代化建造项目占当年开工面积的比例不低于20%,此后每年增长不低于5%。
推进交通低碳化。优化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打造“地铁城市”。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三镇”、通达“新城”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400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建设以国铁枢纽为节点、城市轨道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轮渡等为补充、慢行交通相衔接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到2022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超过60%,适时增加公交专用道。推进共享交通建设,完善公交、客运出租汽车智能调度系统、港航海事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快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推广示范工程,实施“新能源公交车辆替换工程”,在港口装卸机械和运输装备中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到2022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量达到4万辆,建成150个以上集中式充换电站、7万根以上充电桩。
推进公共机构低碳化。推广无纸化办公与在线办公,减少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推行精简高效会议组织模式,继续完善远程会议系统。开展“低碳办公周”活动。全面推进公务用车低碳化,在2018年底之前全面淘汰“高污染、高排放”公务车辆。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节能环保政策,逐步提高低碳产品的采购比重。
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启动“低碳生活家+”行动计划,建设“碳宝包”低碳生活家平台,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加强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完善垃圾综合利用设施。支持和引导共享经济发展,创新共享经济发展模式和领域。开展低碳主题校园宣传活动,不定期开展学生集体参与的低碳实践活动。
生态降碳工程。通过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实施“绿色骨架”、“绿满江城、花开三镇”、生态蓝网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山体修复及山体公园建设等工程,提高城市碳汇,实现降碳的目的。优化城市生态格局,以山脉、水系为骨干,形成“一心两轴五环,六楔多廊,一网多点”的绿色骨架,构建“绿峰作屏、绿楔引风、蓝绿成网、大珠小珠嵌江城”的绿色空间结构。到2022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4.05%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以上。
实施“绿色骨架”主体工程。建成百里东湖绿道,打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完成山水十字轴绿化建设,围绕主城区长江段,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建成“纵轴”谌家矶、流通巷等地区全长15.4公里长江江滩公园,以及“横轴”汉江湾地区5公里汉江江滩公园,延伸“两江四岸”绿化岸线至三环线城市生态带。实施“两江四岸”绿化提升以及龟山景区改造项目,打通长春观一洪山一珞珈山的绿化通廊。拓宽三环线城市生态带,新增绿化面积19公顷以上。完成四环线146公里两侧各50米宽公益林带建设。推进绿楔入城示范工程建设。
实施“绿满江城、花开三镇”工程。到2022年,新增林地12万亩,确保全市公益林面积稳定在90万亩左右。新建23个公园,续建7个公园,增加公园绿地面积810公顷。推进200个街心公园建设。实施空中花园、立交桥、人行天桥特殊空间绿化、屋顶绿化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