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健全服务体系,优化公共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综合配套有效供给
(一)大力实施新全民健身工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绿色生态的原则,全面推进市州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大力推进县(市、区)“一场两馆一综合体”(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体育综合体)、乡镇(街道)社区运动健身中心和中心村文体广场建设。全面落实新建居住区“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体育设施建设标准。鼓励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建设一批体育公园、登山步道、健身绿道和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冰雪运动等户外基地。
(二)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各级体育总会的作用,鼓励成立单项体育协会,着力优化服务、强化监管、激发活力,支持发展体育类民办非企业俱乐部。积极推进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权责明确、政社分开、依法自治的体育社会组织治理体系,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注重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建立全民健身志愿者登记制度,完善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评价制度和从业支持政策,鼓励支持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三)充分发挥赛事活动引领作用。以齐抓共管、分类指导、百花齐放为导向,在全省组织开展以“崇尚人人体育、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大型全民健身赛事。坚持以省级赛事活动为引领,定期举办全省职工、农民、军警、学生、少数民族、残疾人、老年人、妇女等行业和人群运动会,积极推进残奥、聋奥、特奥等工作。市州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四年举办一届综合性运动会,县(市、区)每年举办(承办)有一定规模的赛事活动12次以上,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向农村社区延伸、向企事业单位和重点人群拓展。
(四)提升有效健身服务指导水平。以贴近群众、科学指导、精准服务为目标,大力借助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完善“去运动”APP等专业平台,加强全民健身信息化服务;整合医疗卫生资源,积极推行医疗卫生与体质检测“一站式”服务,开展体质检测、技能传授、运动处方等科学化健身指导;切实保障公共体育设施的体育功能,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落实体育惠民政策,完善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财政补助政策及使用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