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点任务
按照加快推进旅游强省的总体要求,重点实施乡村旅游“十大工程”。
(一)产品创新工程。依托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打造景区依托型、田园观光型、休闲度假养生型、古镇古村落型、农耕民俗体验型等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扶持建设一批生态良好、基础完善、特色鲜明的旅游示范村和专业村,引导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牧)家乐,制定实施全省旅游专业村、农家乐建设规范和服务等级标准,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力争新建旅游专业村500个,累计达到1000个;新建标准农家乐10000户,累计达到20000户。积极推进现有旅游专业村和农家乐转型升级,鼓励乡村旅游专业村创建国家A级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培育发展一批休闲农业观光园、家庭农场和休闲农庄。以创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特色小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田园综合体为契机,打造一批集科技示范、农业创意、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特色名镇和旅游休闲度假区,并按照3A级及以上景区标准加快旅游要素聚集和服务设施配套。围绕高端、生态、精致、特色的休闲度假发展方向,集中打造100家主题突出、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乡村精品民宿,满足城乡居民新型旅游消费需求。(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农牧厅、省文化厅、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各市州政府)
(二)基础提升工程。按照“乡村环境景区化”要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移民搬迁等工作,大力整治村容镇貌,深入开展乡村改厨、改厕、改院落、整治周边环境等“三改一整”工程,纵深推进全域旅游无垃圾行动,着力改善乡村旅游环境条件。结合实施“厕所革命”新三年计划,推进旅游厕所从城市、景区向旅游村镇拓展,2018—2020年,新、改建标准化乡村旅游厕所1000座。加快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建设,提高乡村公路等级标准,改善重点乡村旅游景区的交通条件,提升乡村旅游可进入性。到2020年,实现全省4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具有通行旅游大巴的条件,具备条件的4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引导自驾车房车营地、交通驿站建设向特色村镇、风景廊道等重要节点延伸布点,逐步形成乡村旅游自驾游精品线路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快乡村旅游标识体系建设,完善旅游道路沿线导游导览图、旅游形象标识、景点解说牌、旅游区标志牌等乡村旅游标识体系,提高标识标牌布局密度,促进乡村旅游便利化。加强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游客接待、停车、环卫、通讯等基础条件,配套建设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户外运动、互动体验等服务设施,不断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责任单位:省委农工办、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旅游发展委、省建设厅、省环保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公路局、省通信管理局、省电力公司、省公航旅集团,各市州政府)
(三)精准扶贫工程。按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把发展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充分结合,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深入实施《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以纳入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的“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为重点,指导35个深度贫困县制定旅游扶贫实施方案,150个贫困村结合实际编制旅游扶贫公益规划。整合旅游扶贫专项资金集中扶持500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旅游廊道和大景区辐射、重点城镇和示范村带动、旅游企业吸纳和就地输转、农村文化遗产入股、异地搬迁村庄改造等方式,推进村镇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导游。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旅游扶贫对口帮扶合作,积极争取帮扶单位加大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建设、游客输送、人才培训、产品推介等帮扶工作力度。依托我省乡村旅游实训基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送教上门、网络培训等方式,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扶贫从业人员的培训,3年力争培训10000人次。整合省市县力量和各种宣传资源,采取专题创意策划、公益推介营销、免费制作宣传品等方式,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宣传推介。经过3年努力,通过发展旅游带动脱贫的人数占总脱贫人数20%以上。(责任单位:省旅游发展委、省扶贫办、省人社厅、省农牧厅,各市州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