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拓展科技科研合作空间,发挥科技引领带动作用。
11.科技研发与转化。建立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跨区域科研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合作,定期组织开展科技对接交流等活动。总结和学习两市孵化器建设和管理先进经验,推动两地发展要素和创新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依托两市大数据、云计算和社交平台等资源,助推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升两市孵化器建设能力和水平。
12.高等院所交流合作。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经济研究所、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为主体,开展科教和科研合作。鼓励双方企业联合与哈尔滨相关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两地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13.创业创新合作。推进两市共享“双创”资源,鼓励优秀的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投资管理团队参与哈尔滨创业投资发展;深入开展“双创”合作,大力推动两市“双创”服务管理团队交流,搭建两市“双创”投融资对接平台,探索建立“双创”合作示范基地。
14.高端人才交流。加强哈尔滨与深圳的人才服务合作,发挥深圳在高端人才、研发配套条件和哈尔滨市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鼓励两市人才共同参与科技创新,支持和引导科技企业通过在两市建立研发机构等方式,共同利用双方的高端人才优势。
(四)搭建合作平台载体,探索共赢发展新路。
15.高新园区合作。加强深圳高新区与哈尔滨高新区的交流,哈尔滨高新区通过学习借鉴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验和政策措施,开展鼓励科技创新创业的重大政策研究,探讨促进自主创新发展的新举措。
16.产业园区合作。发挥两地互补优势,突出特色产业合作,探索以市场化方式共建石墨烯等特色产业园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两市智慧生态农业产业园等各类产业园区的对口交流与合作,推动园区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
17.国际创新合作。利用哈尔滨市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优势地位与资源,积极与俄罗斯莫斯科、叶卡捷琳堡等城市沟通,推动哈尔滨市国际技术转移服务中心与俄罗斯通讯技术及仪器制造商国际联盟、深圳相关机构共同建立中俄两国四地(哈尔滨—深圳—莫斯科—叶卡捷琳堡)联合创新中心,吸引国内外创新主体加入,拉动内地企业来哈尔滨投资兴业,建立中俄两国四地对俄科技合作新模式。
18.城市治理合作。互相学习双方在城市规划建设、重点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经验和做法,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协调发展,解决“大城市病”,建设宜居、智慧、低碳城市。
五、保障机制
(一)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哈深对口合作领导小组,由两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市有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每年召开1次以上领导小组会议,负责研究对口合作重大事项,协调对口合作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设在哈尔滨市发展改革委和深圳市经贸信息委,具体负责对口合作的日常工作。两市组织部门负责对接上级组织部门,牵头推进干部人才交流培训等工作。两地对口合作具体工作涉及的财政经费支出事项,按财政预算管理规定依法纳入预算管理。
(二)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围绕对口合作工作方案重点任务,两市各职能部门按照分管领域和行业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落实重点合作项目,开展长效、稳定的对接合作。
(三)推进干部人才交流培训。在中央组织部的指导协调下,推进两市干部和人才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干部和人才观念互通、思路互动、作风互鉴、办法互学,在不同环境中锻炼提高。依托深圳市各类干部培训机构,定期组织哈尔滨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重要岗位负责同志、国有企事业负责同志、专业技术人员和民营企业家进行培训,学习深圳市行政管理、改革创新、优化服务、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具体事宜由两市组织部门在上级组织部门指导下协商确定。
(四)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各重点合作领域牵头部门要积极与国家指导部门对接,在政策实施、规划编制、项目安排、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等方面争取国家部委支持。两市围绕合作重点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和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对口合作产业投资基金。在严格程序、规范运作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两市先行试点开展跨地区耕地占补平衡。
(五)明确推进时序。2018年至2019年,形成稳定的高层对接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加强两市各领域规划对接,拓宽合作范围,梳理合作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关键事项取得重大进展;2020年,总结对口合作机制成效,优化合作机制和重点领域,推动对口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
(六)强化督查评估。建立两市对口合作督查考核机制,加强对口合作事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评估,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