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报网讯:近日,济南市委发布了《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制定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事关济南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以下是建议全文:
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制定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济南在新的起点上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极为关键的五年。中国共产党济南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事关济南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全面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济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最具历史意义的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视察山东并亲临济南,对山东、对济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为省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具有战略意义的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明确了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全新定位,赋予了重大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省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作出了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的重大决策,优化了山东发展格局,拓展了省会发展空间,济南站上了更高更大发展平台;具有实践意义的是,市委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开拓奋进,加快推进省会城市现代化建设,“十三五”时期成为济南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最高、区域功能地位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获益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五年,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稳步提高,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发展质效迈上新台阶,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明显成效,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级,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达到1500亿级,培育形成2家千亿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3.9倍、突破3000家,新型研发机构达100家,落地中科院系院所14家,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东部汉峪金谷崛起成峰、中央商务区拔地而起,西部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初具规模,南部“诗画南山”魅力彰显,北部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全面起势,中心城区有机更新,章丘、济阳完成撤市(县)设区,莱芜、钢城融入步伐不断加快,“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破题起步。功能品质迈上新台阶,东部老工业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基本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超额完成,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累计改善39.4%,在全省率先消除劣Ⅴ类水体,重点泉群连续17年保持喷涌,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拆违拆临超过1亿平方米,建绿透绿479万平方米,建成各类公园700多处,“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加快推进,“三环十二射”高快一体路网即将成型,省会快速驶入“地铁时代”。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批创新举措在全省、全国复制推广,“在泉城·全办成”塑成品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开发园区等开放平台体系加快形成,进出口总值实现翻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达到81家,领事机构实现零的突破。民生保障迈上新台阶,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1006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21.13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33.9万黄河滩区居民圆了安居梦,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社会治理体系日趋完善,平安济南、法治济南建设成效明显,创造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三连冠”佳绩,保持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获评全国卫生城市,入选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加速恢复增长态势。经过艰苦不懈努力,“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即将完成,为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全国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全省看,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重大战略叠加优势凸显,创新要素不断集聚,改革红利加速释放,“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趋势性关键性变化逐步显现。从我市自身看,经过“十三五”不懈努力,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优势更加突出、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氛围更加浓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省会进入了历史最好发展时期。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把济南首次放在国家战略发展大局、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中高点定位;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省市一体化推进济南加快发展,为我市跨越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但也要看到,我市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依然艰巨,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够强劲,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对外开放、生态环保、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全市上下要着眼“两个大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国家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中找准定位、谋划发展,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强化责任担当,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开创强省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的远景目标。在“十四五”基本建成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的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科创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中心,初步建成“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率先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成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绿色智慧、动能强劲、活力迸发的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基本建成,“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格局全面塑成;省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平安济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法治济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形成,国际影响力、全球知名度显著提升,成为衔接南北、统筹陆海、联通世界的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广泛享有,基本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省会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展望二〇三五年,一座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将崛起于黄河流域、祖国大地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二、聚焦当好“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排头兵,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强省会”战略重大机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咬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全力打造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加快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蹚出路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当好引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把党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优势。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必须融入新发展格局。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挥陆海统筹枢纽作用,促进国际国内市场高效贯通,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构筑未来发展的战略优势。
——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的全面改革、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的全面开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必须强化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协调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量全市发展实际,经过五年不懈努力,到二〇二五年,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取得显著成果,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实现新跨越。
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领跑全省,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实现位次前移,省会城市首位度明显提升,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成为黄河流域核心增长极。
发展质量实现新跨越。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新的突破,工业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明显提升,“四新”经济占全部经济总量比重超过40%,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初步建立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改革创新实现新跨越。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的突破,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各方面创新创造热情得到充分发挥。
对外开放实现新跨越。“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地位进一步凸显,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内外兼顾、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多向并进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城市品质实现新跨越。城市功能布局更加优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城市更新取得显著成效,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公园数量达到1000个以上,泉城特色风貌更加彰显,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城市吸引力显著增强。
治理效能实现新跨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基本形成,政府运转更加便民务实高效,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长效机制更加完善,城市安全、城市韧性显著增强,平安济南、法治济南、诚信济南建设深入推进,以党建为引领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地方法规制度更加完善,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民主深入推进。
民生保障实现新跨越。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基本形成,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人均预期寿命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实现新跨越,是“十四五”时期引领省会高质量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全市人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殷切期盼,也是我们必须圆满完成的时代答卷。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全力以赴抓攻坚,切实找准关键点、切入点、发力点,以重点领域突破带动整体水平跃升。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全球高端创新资源要素加快集聚,“人才特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技术创新和转移转化体系更加高效,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群初步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5000家,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高端智造取得新突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实现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比重稳步提升,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等支柱产业竞争力进入全国领先行列,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壮大,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领航型企业和知名品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
——文化旅游取得新突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进一步加强,全域旅游快速发展,文化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充分彰显,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00亿元以上,旅游年收入突破1700亿元,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1亿人次以上,建成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的空间特色更加鲜明,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碳排放率先达峰,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让市民群众看得见一城山色、听得到泉水叮咚。
——医疗康养取得新突破。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医疗健康体系不断完善,居民健康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基本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成为规模达3000亿级的支柱产业,“医药研产文旅”六位一体的中医药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国际医疗康养名城成为济南一张靓丽名片。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大水利、重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市区、市域、都市圈三个“一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铁路港、公路港、空港、水港和信息港联动的国际内陆港基本建成,4F级国际机场建成投用,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翻一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24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建设成为交通强国样板城市。
——数字赋能取得新突破。高速、智慧、泛在、安全、绿色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体系基本建成,黄河大数据中心地位凸显,国家级行业大数据加快汇聚,区域级数据中心集群和智能计算中心落地建设,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提升,数字经济、实体经济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全市数字经济占比达到50%以上。
——民营经济取得新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进一步破除,企业制度性成本大幅降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和规模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竞相迸发,民营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5家以上民营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县域经济深度融入中心城市、城市群、区域经济板块,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扶持体系更加完善,历城等老城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长清、章丘、济阳、莱芜、钢城等新城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成为工业强市主要承载地;平阴、商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业主要指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的县域达到3个以上,不少于3个区县进入全国百强行列。
——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乡村建设行动取得重大成效,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农业企业不断做强,都市农业不断做优,集体经济不断做大,农业特色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收入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建成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
三、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在服从服务全面融入中实现强省会加快崛起
牢牢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省会拥河发展,促进产城河共荣,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标杆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在保护母亲河、打造幸福河伟大事业中发挥支撑引领作用。
7.高水平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将起步区打造成为改革先行区、自主创新区、开放示范区、绿色产业聚集区。强化规划引领,遵循未来城市发展理念,加快构建“1+4+16+N”规划体系,优化功能分区布局,做好总体形象设计,科学确定建设时序,有力有序塑造现代城市形象。强化改革系统集成,扛起先行先试责任,全面复制国家级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经验政策,建立健全与起步区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开发运营机制,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提高制度供给水平。强化创新引擎,大力引进对接全球创新资源,超前谋划布局战略前沿技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区域性自主创新高地。强化开放赋能,突出起步区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区域性枢纽地位,充分发挥空港作用,搭建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努力打造黄河流域高水平开放的战略支点。强化绿色智慧发展,全面推广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行模式,创建绿色建设示范区,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资源向起步区集聚,率先打造数字孪生城市,不断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打造黄河之滨绿色智慧宜居城市典范。
8.全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聚焦黄河防洪安全,扎实推进险工险段和控导工程改建续建,全面整治侵占和破坏黄河河道的违法违规行为,保证河道行洪畅通。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防汛物资储备制度,加强防洪防凌应急预案、预警发布、抢险救援、工程科技等能力建设,完善支流防洪安全设施,联防联控突发性洪水。推进国家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黄河大数据中心规划建设,搭建空天地大数据采集汇聚处理、共享应用服务系统,打造“智慧生态黄河”,为黄河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全面完成黄河滩区迁建,依法合理充分利用滩区土地资源,逐步调整滩区范围内基本农田,确保沿黄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过得好。
9.加快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强化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开展黄河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行动,加强黄河支流及流域腹地生态环境监测治理,确保支流水质逐步恢复到Ⅳ类及以上,净化黄河“毛细血管”。强化生态用水保障,开展济西、玫瑰湖、白云湖、大汶河等湿地保护提升行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生态修复、水源涵养、生物栖息功能。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沿黄森林公园,打造黄河生态风貌带。全面提升百里黄河风景区建设标准,实施重点河段和重要节点适度自然化、景观化改造,增强黄河堤防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和城市交通功能。强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机制,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10.聚力创建节水典范城市。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制定全域水生态建设规划,加强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控制,开展适水发展评价,建立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强化源头控制节水,优化配置地表水、地下水、黄河水、长江水,大力提升雨洪水和再生水利用水平,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过程减损节水,全面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推广节水技术应用,加快城乡供用水系统智能化升级。加大节水保泉力度,确保泉水长年喷涌。实施分质供水,推进泉水先观后用和泉水直饮。强化末端高效用水,实施生活节水器具提升行动,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提升工业和服务业用水效率。强化节水机制建设,完善水权交易、阶梯水价等市场引导机制和节水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市、区(县)、街道(镇)、村(居)四级联动的节水推进落实机制。突出抓好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行“双供双排”城市用水循环系统,打造全国节水典范城市引领区。
11.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度挖掘整理黄河文化资源,建立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实施黄河文化遗址保护、抢救和修复工程,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廊道。高标准规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泺口古镇等一批特色标志性工程,全面展现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地、百年铁路桥、鹊华秋色等自然人文风貌和黄河治理成就。建设济南黄河体育中心,集中布局黄河博物馆等综合性文化馆群,打造展现黄河文化、齐鲁文化的重要地标。加强与泰安、济宁两市协作,加快推进“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建设。全面参与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和“中国黄河”国家形象宣传推广活动,建设黄河影像博物馆和黄河流域海外媒体采访基地,建立历史与现实相映、传统与现代交融、泉城特色彰显的黄河文化体系。积极申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平台。加强与沿黄城市合作交流,策划推出一批高端文化活动、重量级展会、重大赛事和精品旅游线路,联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12.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抓住“强省会”战略机遇,加快提升城市能级,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常态化协作机制,打造对接合作平台,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增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共同打造全国数字经济高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国际医养中心和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更好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流域龙头作用提供核心支撑。推动省会经济圈与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协同发展。建立与沿黄城市战略合作机制,推动构建以济南为起点的“一字型”东西向沿黄大通道,深化生态保护、科技创新、产业协作、人文交流等方面合作联动,共建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黄河科创走廊、黄河历史文化走廊和黄河现代产业合作示范带。拓展与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强省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自立自强,高效集聚创新要素,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
13.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推进齐鲁科创大走廊建设,高水平建设中科院济南科创城,推进超高速电磁驱动试验、载人航天微重力试验、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全力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主动承接实施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加快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推动济南人工智能与网络安全、济南微生态医学、济南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山东省实验室向高端前沿发展,争取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省重点实验室,构建多层次实验室体系。高水平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山东区块链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驻济高校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大力引进大院名校,积极筹建空天信息大学,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
14.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开展创新竞赛活动。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重要创新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省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
15.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围绕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推动项目、技术、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打通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加快推进高校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成果的熟化转化,鼓励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型大学科技园。建设一批产业中试、检验检测、成果熟化转化基地,支持中科院系等专业团队在济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山东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建设,打造辐射全省、链接全国的技术转移枢纽。用好“科创中国”科技经济融通平台,加强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对接。
16.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普惠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政策体系,着力打造最优引才环境、最优发展平台、最优金融服务。持续实施泉城系列重点人才工程,梯次培养、精准引进各领域高端人才。发挥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济南基地、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作用,打造高层次人才服务载体。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企业家群体。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弘扬“工匠精神”,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构建“一园多区”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拓展人才价值金融兑价应用场景,打造“人才特区”和全国人力资本产业高地。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建立健全针对青年人才的普惠性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在济落户就业创业,让更多优秀青年人才选择济南、扎根济南、书写梦想、成就事业。
17.营造优良创新生态。统筹优化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服务和引导,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制”“包干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破除影响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畅通技术创富、技术造富制度通道,提高人才待遇和社会地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细化知识产权制度规则,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现对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的全周期覆盖。高标准建设国家、省双创示范基地,健全创新创业平台,加大孵化培育力度,形成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五、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新技术、紧随新消费、支持大融合、催生新模式,突出智能经济强市和数字先锋城市建设,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省会经济规模、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8.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强创新驱动、项目带动、政策促动,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绿色发展能级。支持企业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聚焦打造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智能经济强市,突出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精品钢与先进材料、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支柱产业,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加快链式集群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算谷、中国氢谷、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重大项目和载体。积极培育高端前沿产业,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超级计算、集成电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商用低轨卫星组网、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做大做强,重点突破量子科技、区块链、空天信息、人工晶体材料、生物材料、基因编辑等前沿产业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积极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探索以能源变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加快推动智慧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实现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化工、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工业“压舱石”成为实体经济“硬核”,创造济南工业新辉煌。
19.全面促进服务业提质升级。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软件信息、商务服务、现代物流、人力资本、法律服务等产业,构建特色鲜明、协同创新、开放共赢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态体系,打造区域创新设计中心、国际会展名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提升文化旅游、医养健康、教育培训、物业家政等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转型升级,优化金融组织、融资和空间结构,多维推进金融业务创新,积极深化金融开放合作,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现代金融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打造国家产业金融高地。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细分产业深度对接。
20.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经济引领战略,积极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壮大信息技术装备、高端软件等优势数字产业,加速突破信创产业,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大力发展物联网、车联网,着力打造“人工智能+”融合开放平台。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双千兆精品宽带城市”。推动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化转型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成立山东未来网络研究院,积极推动新一代互联网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增强浪潮云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产业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大力发展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延伸等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化金融科技开发应用,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引进金融科技研究机构,打造金融数字化转型高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和智能产业发展。推动城市数字化,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聚焦打造中国智慧名城,加大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园林、智慧医疗、智慧医保、智慧媒体、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数字货币等创新应用。深入开展数据共享、数据开放和数据融合创新应用,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打造一流数字生态。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确保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
21.大力优化产业生态。聚焦优势领域,培育一批领航型企业,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催生一批“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加快形成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深化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和专班推进机制,完善“一链一策”政策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立完善试验验证、计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基础服务体系。做强做优总部经济,培育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在线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提升经济发展活力。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强化重点产业集聚区引领作用,促进空间布局紧凑化、土地利用集约化。
22.强化基础设施保障。加大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智算中心、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国家量子保密通信产业基地,加速形成高速、泛在、融合、安全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交通强国样板城市,高标准建设4F级国际机场,建设机场至市区快速通道,积极推进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米”字型高铁网,完成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建设,加快济郑高铁、济莱高铁、黄台联络线建设,开工建设济滨高铁、济枣高铁、德商高铁,规划建设济济(宁)、滨淄莱临、鲁中高铁3条新线路,积极推进市域(郊)铁路建设,构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的轨道交通网。加快建设“三环十二射”高快一体公路网,规划建设济莱快速通道,加快推进济南至高青、济南至潍坊、绕城高速大西环建设,尽快开工京台、济广(菏)、绕城东线高速公路改扩建,规划建设绕城高速大北环、高青至商河、济南至微山高速公路。推进国省道优化和改造提升,强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养护。积极推进黄河适宜河段旅游通航和航运开发,加快推进小清河复航,打造河海联运的“黄金水道”。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和智能换电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智慧能源系统,积极发展能源互联网。推进全市水、电、气、暖“一张网”,提高市政公用设施保障能力。建立燃气应急储备体系,保障天然气供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太平水库等大型水源地,构建现代化水网体系。实施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和城市排涝工程等,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六、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协调互动、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贯通,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展现更大作为。
23.大力促进消费升级。坚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培育新一代消费热点,加快实物消费、服务消费提质升级,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康养等服务消费多元化供给,深入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创造消费新场景,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直播基地,创建国家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免税经济,积极培育引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持续改善居住品质,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改造提升一批传统商圈,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加快电商、快递进农村。认真落实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深入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24.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健增长。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新型基础设施、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补齐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扩大重大科创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投资,加快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完善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机制,集中实施一批强基础、管长远、蓄后劲、增优势的重大项目。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25.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破除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构建产业标准体系,开展“树名企、育名家、创名牌”行动,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高铁货运、航空货运和内河航运能力建设。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创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提升供应链整体服务功能,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
26.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推进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济南造·全球行”优质产品出海行动,组建特色出口产业联盟,打造外贸出口产业链,增加重要原材料、零部件和优质产品进口。参与“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推进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数字服务出口基地、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展外贸企业“十百千万”培育行动,加快培育一批济南本土跨国企业。
七、统筹推进全域协同发展,加快形成“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
着眼促进全域资源合理布局、科学配置,加大市级统筹力度,促进错位特色发展,加快形成更加有效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内涵式发展。
27.做强东部加快建设科创智造之城。以国家级开发区为载体支撑,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全面做强科创实力和产业能级。加快打造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山东大学龙山校区(创新港)四大创新圈,加快塑成齐鲁科创大走廊。支持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壮大明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力构筑齐鲁智造大走廊。做强中央商务区—奥体片区,强化总部经济、金融商务、信息科技、文化创意等功能。依托国际内陆港核心区、新东站—济钢片区、临空经济区,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打造东部枢纽产业城。推动莱芜、钢城创新转型发展,加快山东重工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智能叉车、山钢新旧动能转换、豪驰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莱芜高新区、钢城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打造莱芜绿色智造产业城、钢城精品钢产业基地,让东部成为推动省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28.振兴西部加速建设活力康养之城。发挥交通枢纽和高校园区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加快区域发展步伐。提升西客站片区,强化交通枢纽和游客集散功能,高水平打造“京沪会客厅”,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商务会展高地。加快建设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强化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作用,打造北方地区医疗健康“最强大脑”,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积极争取国家试验试点和特许政策,打造国内一流医疗健康产业高地。提升长清大学城、创新谷、济南经济开发区、党家智慧城、白马创智谷等载体功能,打造产学研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平阴经济开发区规模实力、产业层级“双提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依托优美自然风光、丰厚文化底蕴,强化阿胶、玫瑰、中草药等特色品牌效应,促进文旅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让西部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和医疗康养高地。
29.做美南部持续建设绿色生态之城。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加强泉水补给区生态修复保护,增强水源涵养和森林碳汇功能,保护好城市“绿肺”和泉城“水塔”。建设锦绣锦云锦阳“三川”和玉符河流域绿色生态风貌带与绿色发展经济带。推进浆水泉、龙洞风景区等近郊旅游资源开发。加强森林防火能力建设,维护森林安全。加强分区管控,建设“智慧南山”综合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南部山体绿道体系,加快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创建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高标准规划建设雪野片区。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林业产业,构建“源味南山”地域特色公用品牌体系。加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搭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交易、转化和支撑平台。加快城镇更新提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改善山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南部山区成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修身养性的城市后花园。
30.崛起北部全力建设未来希望之城。坚持把北部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举全市之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加快集聚新智造、新科技、新服务、新消费等高端产业,超前布局区块链、太赫兹、认知计算、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等前沿产业,打造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持续加密过河通道,加快建成“三桥一隧”,强力推进“三隧一桥”建设,加速轨道交通北延,促进黄河两岸交通布局优化、衔接成网,构建黄河穿城而过、城市拥河而兴的发展格局。推进黄河北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要素资源一体化布局,全面促进济阳、商河与起步区对接融合,打造区域协作共同体,共享重大区域战略红利。加快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转型升级,高水平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济阳、商河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壮大济北经济开发区、商河经济开发区规模实力,加快济阳高铁新城和中国特医食品城建设,创建济阳国家级海峡两岸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合作区,推进商河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让北部成为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目光的投资热土。
31.做优中部精心建设魅力品质之城。聚焦突出泉城文化特色,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推进中部城区瘦身健体和减量增效,推动城市品质化、功能现代化、业态高端化。坚守泉水保护红线,实施天下第一泉景区连片扩容和名泉泉水景观打造提升工程,建设泉水博物馆,推进“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加快泉城广场片区全面升级改造,叫响国际艺术广场品牌。统筹大千佛山片区保护提升,高水平完成千佛山北广场和佛慧山片区景观提升,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施古城(明府城)、老商埠、洪家楼、泺口等重点片区保护整治和改造提升,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实施小清河两岸城市景观提升工程,推动小清河至黄河之间区域功能再造、业态再造、品质再造。合理有序推动功能疏解,积极盘活存量空间。精准实施建筑高度、容积率“双减”,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擦亮济南火车站等城市“窗口”。规划建设二环南路科创带和南部科创新城。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大力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文创园区和高品质商圈,让中部成为古今交融、现代时尚、韵味独特的天下泉城标志区。
32.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聚焦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和安全需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推进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构建以人为尺度的生产生活社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打造安全、有趣、益智的生活空间。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建设公园城市,增加蓝绿空间,还山水于民。拓展地下发展空间,统筹抓好综合管廊建设。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开展城市韧性评价,加强城市免疫性、冗余性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力度,为低保、低收入和新市民群体提供住房保障。加大县域发展支持力度,开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加快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推进平阴、商河向城市经济转型,加速融入主城区。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服务支撑、典型引领、规范纠偏和优胜劣汰机制,培育壮大小城镇,创建一批特色小镇,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质感、更有价值、更有温度、更加幸福美好。
八、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面推进“五个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33.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灌溉体系现代化改造。坚持走质量兴农、科技兴农之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特色农业和品质农业,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扩面提质增效,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建设北方种业之都。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高标准建设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农机化示范市。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培植农业特色品牌,扩大“泉水人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让更多特色农产品和农业龙头企业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创新发展都市型休闲农业,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34.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镇街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充分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优化完善全市乡村振兴规划、乡村布局规划和村庄社区建设规划,保护传统村落、乡村风貌和古树名木,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深入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强用好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队伍,深入开展法治乡村“十个一”创建活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35.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国家、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高效配置城乡建设用地资源,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创新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设立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基金,逐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和各类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36.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强化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监管。继续开展选派优秀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确保低收入群体不返贫、稳增收。继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把中央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九、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增创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37.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性调整和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核心主业和公共服务领域集中。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市属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水平。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加强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38.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建立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财政保障机制。优化市与区县(功能区)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和政府债务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拓展政府投融资渠道,用好各类专项债,发挥好财政股权基金作用,规范推行PPP模式。优化间接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培育一批优质上市企业,形成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差异化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健全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和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与可得性。完善现代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提高地方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
39.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配置效率。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不断强化土地储备市级统筹,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建立协调衔接的人才、劳动力流动政策体系。高水平建设和发挥好黄河流域大数据交易中心作用,增强数据要素市场集聚辐射效应。完善市场出清机制,促进要素资源向高效市场主体流动。
40.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严格规范市场准入管理,全面清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违规设立的准入许可、隐性门槛,推动“非禁即入”落实落地。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深化“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强力推动审批服务流程革命性再造,实施一批突破性、引领性改革举措。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市场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实施“互联网+监管”,扩大“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构建企业、市民诉求“接诉即办”快速响应机制,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41.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推进重大政策科学决策、审慎决策。打破惯性思维和行政壁垒,建立健全重大政策制定市级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财政、金融、产业、投资、招商、消费、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及时清理有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政策文件,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在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居民消费升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等领域出台一批引导性政策。构建完善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有效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
十、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开放大局,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达成的契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全力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提高全球资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
42.高水平推进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建设。对标国际一流自由贸易区(港)和国际经贸规则,推动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国际人员往来、国际物流运输便利化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打造引领省会经济圈、辐射山东半岛城市群、服务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的自由贸易高地。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开展系统集成创新,破解立项、研发、生产、上市和标准等全流程发展瓶颈制约,促进现代产业链重构。推进链上自贸保税体系、人力资本价值赋能和“互联网+医疗”大健康平台建设,开展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风险压力测试,探索形成更多国家级首创试点。聚焦放大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建设制度创新“共享空间”,设立自贸联动创新区和双向“飞地”合作平台,探索“工业互联网+自贸”融合发展路径。牵头组建黄河流域自贸联盟,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和日韩等国在科技、医养健康和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建设全省对外开放新高地示范区。
43.高标准打造国际内陆港。加快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构建欧亚陆海联动枢纽,强化与门户枢纽城市、沿海沿边城市、黄河沿线城市互联互通,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通道经济。积极申建铁路口岸,完善口岸功能,提升“齐鲁号”欧亚班列品牌和国际影响力,创建“一带一路”国家集结中心和中欧班列枢纽城市,打造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主要节点,架构起日韩经陆路欧亚大陆桥连接“一带一路”通道。增辟加密国际航空航线,争取开放第五航权,构建联通全球的航线网络。加快推动公、铁、空、水多式联运,推动区域一体化通关协作,实现港口内移、就地办单、无缝对接。
44.加快建设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充分发挥开放平台体系在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各类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协同发力。推动济南综合保税区、章锦综合保税区功能升级,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保税经济、供应链金融等新型业态,以中央商务区为平台,大力吸引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集聚,打造外资金融服务枢纽。创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民航业与区域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重要载体。持续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全市高水平对外开放“矩阵”。推进国际招商产业园、中德(济南)中小企业合作区、中意高端前沿产业园、国家侨梦苑、全球人力资本产业中心等重大载体平台建设。精心承办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交流大会、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儒商大会、世界中医药互联网产业大会、国际文旅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高峰论坛,办好东亚博览会,打造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进口博览会品牌,不断提升济南国际影响力。
45.率先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示范区。拓展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的地方经贸合作,积极参与山东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建设黄河流域国际交往中心,提升国际经贸合作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落实外商投资准入,不断优化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集中突破制造业利用外资规模,聚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产业链引擎性重大项目。积极推动建立黄河流域开放合作机制,加强与沿黄城市在口岸、国际航线、中欧班列、跨境电商等领域的战略合作,不断拓展对外开放腹地。提升物流枢纽和运营组织中心功能,更好发挥连接黄河流域和日韩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类海外”环境建设,增强城市国际吸引力。积极创建黄河流域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推进优势互补、互融互动、共建共享。
十一、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泉城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46.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分类完善财税、投资、产业、人口、环境等政策管控和支持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构筑泰山生态屏障区和黄河生态风貌带,打造一批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形成“融河拥山、岳渎交汇”生态格局。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化完善林长制,均衡绿地布局,提升城市绿地系统质量。统筹蓝绿空间发展,实施幸福河湖示范工程、城区河道有水工程、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示范工程。
47.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源头管控,深入推进产业、能源、运输和农业投入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快绿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莱芜—钢城重工业基地绿色转型。完善高耗能行业差别化政策,推进清洁能源倍增行动,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推广垃圾分类处置,实现市域垃圾全分类、资源全回收、原生垃圾基本零填埋,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碳排放达峰行动,力争“十四五”末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率先建设全国“碳中和”现代绿色智慧城市。
48.持续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完善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系统。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进一步减少重污染天气。强化河湖长制,统筹开展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障,尽快实现城镇污水应治尽治,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化,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强化白色污染治理。完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强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让破坏环境者付出沉重代价。
49.全面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基本完成重点区域内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强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调控,加快盘活闲置低效土地。推行工业用地“亩产效益”评价,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加强绿色矿山建设,深入开展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耗行动,严控新上高耗能工业项目。
十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水平建设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更好传承齐鲁文化精髓、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展现泉城文化精彩,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惠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新风尚,凝聚起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50.强化先进文化引领。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大红色文化遗存修缮保护力度,增强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济南市委重建地、济南战役纪念馆、莱芜战役纪念馆、大峰山党性教育基地等各类教育基地的时代性和感召力,实施“泉城记忆”建设行动,规划建设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党史方志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党史研究院、社科院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化新时代社科普及工作,推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强化舆论宣传引导,推出“新黄河”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打造学习传播实践的重要阵地。
51.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制定实施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出彩人家”“最美践行者”“榜样”等选树活动,打造“大爱济南”城市品牌。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完善“我爱泉城”市民文明行为激励回馈暨智慧管理总平台,提高文明城市创建的智慧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水平。开展新时代网络文明实践活动,建设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创建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52.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深入挖掘济南历史文化深厚内涵,加强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利用,实施文物精品、珍贵古籍、影像资料数字化工程,促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更好延续城市文脉。推动打造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公园、大辛庄商代遗址公园和东平陵故城汉代遗址公园,加强对嬴秦文化及遗址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引导激励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集聚培育名家大师,推出更多济南原创文化精品,重现济南“曲山艺海”盛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办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和济南国际双年展(美术)。大力挖掘名士文化资源,推进以“中华‘二安’·文化济南”为代表的诗词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塑造“诗城词都”文化品牌。积极申办承办中国百花电影节、中国歌剧节、中国“荷花奖”舞蹈大赛、国际音乐节、国际戏剧节、国际合唱节、国际电竞节、国际时装展等国内外知名艺术节赛,让城市更加时尚、更具活力。
5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打造“新媒体之都”“网红济南”。加大新闻发布力度,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向郊区、镇村倾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推动更多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融入文化元素、增添体育功能,打造更多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健康驿站”。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推进“泉城书房”建设,提升“书香济南”影响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市博物馆新馆、市城市规划馆、市档案馆新馆、市科技馆等,建设一批公益性为主的演艺场馆,搭建公共文化云平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54.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做大做强影视动漫、文化会展、演艺娱乐等产业,打造“黄河V谷”5G+超高清视频产业基地,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提升产业平台载体能级。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更多高品质休闲文化旅游街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县),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保护传承创新鲁菜文化,打造一批特色美食街区,支持本土美食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举办标识性强、辨识度高的宣传推广活动,提高泉城美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线上线下多形式城市文旅推广活动,搭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平台,办好济南国际泉水节,讲好“泉城故事”。像大抓工业一样大抓文化产业,营造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创领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打造“文化产业名城”。
十三、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倾力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家园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扩大多领域、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扎实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共同富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55.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稳步提升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拓宽居民收入增长渠道,落实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让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
56.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多渠道灵活就业保障制度,推动产业、企业、创业、就业联动,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搭建精准就业供需对接平台,深入开展“春风行动”等就业促进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帮扶残疾人就业,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着力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
57.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德育综合改革,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壮大优质师资队伍。全面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覆盖面。着眼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多途径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办好特殊教育、民族教育。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打造一批专业化、特色化职业院校和公共实习实训基地。支持驻济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加快向国家“双一流”迈进,支持长清大学城、章丘大学城创新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在线教育新业态新模式,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58.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加强医保基金管理,创新医保支付方式,推进医保服务城乡全覆盖,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健全和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使各类困难群众在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得到相应救助。
59.加快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实施健康济南行动,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成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专业化、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提高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能力。推进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新城区延伸,强化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建设健康济南共建共享平台,加快完善山东互联网医保大健康平台运营模式,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行动,打造“互联网+医疗+医保+医药+医养”综合保障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引导社会办医规范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支持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平台、省际采购联盟、世界中药材互联网交易中心建设,推动智慧中药房建设,建设山东省中药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造全国领先的中药优势产业集群,擦亮“扁鹊故里·齐鲁中医”品牌。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营造尊医重卫良好风尚。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和竞技训练设施建设,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场馆对市民开放力度,大力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建设引入一批国家级项目训练基地,办好世俱杯、国际冬泳公开赛、短池游泳世界杯、泉城(济南)马拉松、ITF济南国际网球公开赛、国际航空体育节等,积极申办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中国济南站)、国际马联FEI国际马术场地障碍赛、亚洲青年男女排球锦标赛、国际篮联亚洲俱乐部杯赛等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培育发展精品赛事品牌,不断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60.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认真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兜底性养老服务设施,增加普惠养老服务床位。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更好满足老年人差异化、个性化养老需求。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家试点工作。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搭建全市统一开放的社会化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创建国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大力发展老年教育、老年体育、老年旅游等多元服务业态,办好老年大学。加快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建设老年友好社区,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大力营造尊老敬老养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扩大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有效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十四、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济南
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加强系统治理,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之时,把安全风险化解在成灾之前,把省会安全的防线筑得更实更牢。
61.坚决捍卫政治安全。始终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位,深入抓好政治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建立健全重大敏感节点“战时指挥联动”机制,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深入开展反邪教斗争,坚决打击非法宗教活动。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建好用好济南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训基地和主题馆,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强化军民融合综合协调、督导落实机制,全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完善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体系建设,推进现代人民防空建设,持续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62.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面落实城市安全运行主体责任、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完善城市安全常态化管控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快构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推进“食安济南”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源头治理和全程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地方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社会救援力量,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63.全面加强经济安全。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强化市区(县)协同、政银企联动,健全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常态化开展断链断供风险排查。构建统一高效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强化城市安全保障,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
64.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提升“12345”热线功能和服务水平。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持续开展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完善信访积案常态化化解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推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城市,加强政法基层基础建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十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全市人民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本保证。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凝聚起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的强大合力。
65.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立足解决实际问题,把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贯彻“两个维护”的政治能力、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实情的调查研究能力、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谋划能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改革攻坚能力、化解经济社会发展领域重大风险的应急处突能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事关人民切身利益问题的群众工作能力、高标准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落实能力。完善党集中统一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性安排,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督促检查和问责机制,发挥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作用。构建市区(县)一体、部门协作、社会联动的高效运转机制,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高效落地。
66.凝聚形成全社会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和基层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心系泉城的归属感、热爱泉城的荣誉感、建设泉城的责任感。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方式,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健全完善重大决策调研论证机制,充分发挥人大“双联”提升工程、政协“商量”平台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民营经济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广泛团结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等爱国友好力量,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凝聚人心,为强省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67.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快推进法治济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立法。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入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增强干部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68.打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和“实在实干实绩”的用人导向,加强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质量。深入开展担当作为“出彩型”好干部好团队选树,完善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加快建设省会高素质干部队伍。持续构建干部正向激励机制和担当作为保障机制。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加大容错纠错、澄清保护和关爱帮扶力度,形成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真正做到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奋勇争先。始终保持“严”的主基调,推动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贯通协同、一体落实,坚持惩治高压、权力归笼、思想自律三管齐下,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69.健全规划科学制定和有效落实机制。坚持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制定市级和区县“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加快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市规划体系。及时制定分解落实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以钉钉子精神推进机制化、政策化、项目化、事项化落实。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实施清单台账管理,市政府每年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建立市委常委会每年听取规划实施情况工作制度,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调整修订机制、监督考核机制,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圆满完成。
新蓝图催人奋进,新跨越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众志成城、开拓进取,勇挑重担、逐梦前行,奋力创造新时代济南发展新辉煌,共同谱写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篇章,为加快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