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附全文) 发布时间:2021-01-25 10:37

中商情报网讯:2020年12月23日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包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开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征程、聚力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等十五个部分。

《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制定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文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开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和关心青岛发展,“十三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青岛,赋予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提升核心城市竞争力、发挥港口门户城市优势等重任,充分体现了对青岛的似海深情、如山厚望。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八大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提升发展境界,精心谋划发展攻势,奋力打赢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一场场战役,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新成就。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市生产总值跃上万亿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九千美元。“一带一路”引领更高水平开放走深走实,成功举办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获批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不断显现,新动能投资爆发增长,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民营经济、海洋经济日益壮大,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四新”经济迅速起势。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改革成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方法论,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综合效能加速释放。城乡区域发展均衡性协调性提高,全市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以组织振兴统领乡村振兴取得积极进展,平度、莱西加速崛起,高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保障支撑作用增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阶段性目标,轨道交通实现网络化运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更加彰显,社会持续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民生事业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录取率大幅提高,康复大学开工建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跻身全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和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市开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征程,各种积极因素厚积成势。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宏伟蓝图,让青岛站在了国家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为青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叠加,为青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城市能级拓展了战略空间,“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成为广泛共识。“学深圳、赶深圳”,纵深推进开放创新改革,抓攻势、建平台、强创业、促投资、优环境、惠民生,集聚起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党建统领作用全面加强,“述理论、述政策、述典型”推进思维观念、工作方式深刻变革,干部队伍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三化一型”素质能力不断提高。开展“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市民心气更顺了、更高了,汇聚起“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的磅礴力量,我们完全有底气、有能力、有信心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搞活一座城”。但也要看到,制约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困难和矛盾依然较多,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足,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不快,资源配置功能亟需提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明显,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全市党员干部要着眼“两个大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创业精神,以唯恐失之交臂的紧迫感和扎实执着的工作作风,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与青岛战略地位和资源禀赋相匹配的贡献。

3.到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我市将高水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昂首挺进世界城市体系前列。城市竞争力显著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按照国家中心城市标准,建成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成制造强市、人才强市和数字青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功能显著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塑成,建成山东更高水平开放发展的桥头堡,成为国家纵深开放重要战略支点和新发展格局关键枢纽。基本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青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青岛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率先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体育强市、健康青岛,城市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基本建成美丽青岛,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绿色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均衡度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充分共享现代化建设丰硕成果。

二、聚力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落实省委八大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开放门户枢纽、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统筹发展和安全,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地“搞活一座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上蹚出新路,在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上实现新提升,在主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高质量发展创造和保障高品质生活,推动城市更加方便温馨。

——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不移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率先走在前列。

——坚持融入新发展格局。发挥青岛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双节点”作用,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为优化南北经济格局、贯通国内国际市场作出贡献。

——坚持开放创新改革。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站在未来看现在,放眼全球看青岛,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优化攻势打法,强化政策协同,全面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聚力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基本建成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经济高质量发展率先走在前列。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城市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努力实现进位争先。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新动能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海洋中心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引领胶东经济圈努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更好发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开放创新改革率先走在前列。“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作用充分发挥,国际门户枢纽、全球资源配置和国内外市场链接功能显著提升,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取得明显成效,对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上合组织国家等国际客厅发挥更大效用,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基本建成,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和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地位更加稳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重大平台打造、创新主体培育等取得重大突破,创新创业生态更加完善,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市场化、法治化改革,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立,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供给全国领先。

——社会文明程度率先走在前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数字文化全面发展,多元文化融合,流行元素汇聚,创新思想迸发,时尚魅力彰显,现代海洋城市文明充分塑造和展现。

——生态文明建设率先走在前列。蓝绿相依、山海城相融的一流生态基底更加稳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造幸福美好家园率先走在前列。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低收入群体增收成果巩固拓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高质量教育体系、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健全,人人共享的数字社会加快形成。

——城市治理效能率先走在前列。现代化治理水平明显提升,城市数字化转型更有成效,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三化三型”政府基本建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保障坚强有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三、推进更高水平开放,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持续放大青岛更高水平开放优势,以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强化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平台、通道功能,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7.建设高能级开放大平台。坚持用平台思维整合全球优质要素资源,推动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形成更多首创式、差异化、集成式创新成果。完善上合示范区五大中心功能,在现代贸易、数字化创新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建设上合组织地方银行、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推动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在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便利化自由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国际供应链重要枢纽、生命科学创新基地、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持续放大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效应,提升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全球创投风投大会等重大平台国际影响力。

8.构筑互联互通开放大通道。统筹海陆空铁“四港联动”,构建以青岛为核心节点的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形成内联外通的开放网络体系。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与日韩等境外港口“多港联动”,畅通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大力拓展黄河流域省外货源,用好启运港退税政策,推动港口向枢纽港、贸易港转型升级。提升胶东国际机场全球门户枢纽功能,新开或加密国内外客货运航线,打造全国重要的国际中转口岸。畅通东西互济陆海通道,壮大中欧班列青岛集结中心,深化自贸试验区海铁联运过境集拼试点,建设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多式联运组织中心,打造成为全国面向全球买货的重要上岸点。深化国际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推进口岸通关物流服务全程电子化,构建泛亚泛欧多式联运大通关机制。

9.深化与重点区域交流合作。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地方经贸合作,加快建设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推动贸易投资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创新与日韩地方产业合作模式,创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城市。建立面向日韩高水平金融开放与合作机制,争取设立自由贸易账户,打造区域性韩元、日元结算中心。增强中日韩消费专区影响力,高标准建设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日本企业和科研机构聚集地。加强与港澳台深度合作,巩固提升与德国、以色列等发达经济体合作水平,拓展新兴经济体、自贸协定国家市场空间。增强国际客厅对外开放服务质效,规划建设更多特色国际客厅。

10.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增强“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快贸易投资领域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国际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坚持顶格推进“双招双引”机制,全面推行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招商,高水平建设青岛国际招商产业园。“一区一策”推动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推动现代贸易提质增效,培育壮大国际性贸易主体,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实施跨境电商倍增计划,定向引进国内外垂直跨境电商平台和综合服务企业,构建一流跨境电商产业生态。全面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高水平建设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深化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支持本地企业聚焦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开展跨国经营。

四、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建设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力建设创业城市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持续高水平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激发全社会创意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11.增强自主创新实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布局重大创新载体,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积极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国际院士港等重大平台创新能力,前瞻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深度参与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推进大科学装置群和高端创新平台建设。以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为着力点,全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建设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深化与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等重点国家科技合作,建设中德青年科学院,建立国际灯塔式开放创新平台,打造常态化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展示和交易中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滚动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12.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破除制约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群。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培育行业领军、独角兽、瞪羚、单项冠军、“小巨人”、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形成大企业引领、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格局。推进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鼓励企业牵头共建联合实验室、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承担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构建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技术交易平台体系,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高质量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13.建设人才荟萃的青春之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青岛菁英”人才工程,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质效。实施顶尖人才集聚行动、产才融合促进行动,完善投资驱动的“人才+项目+资本”招引机制,全方位引进高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人才评价自主权。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权益分享机制。推进“未来之星”培养工程,实施在青高校院所“蓄水池”计划、工程师梯队建设计划、“岛城工匠”培育计划和企业家“星火”接力计划,多层次储备高成长性的青年后备人才。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系统优化聚才环境,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体。

14.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搭建“政、产、学、研、才,金、服、用、奖、赛”政策支持体系,打造成全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动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深化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扩大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发挥科创母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壮大创投风投基金群,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健全学风和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程师精神、工匠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举办青岛创新节,创办“赢在青岛,创在青岛”等创新创业大赛。

五、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15.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聚焦聚力培育工业互联网全产业生态,引领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数字产业化速成优势,突破发展人工智能、传感器、集成电路、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核心引领性产业,培育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新型应用性产业,积极发展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强化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引领集聚效应,建设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推动产业数字化全面突破,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与垂直行业应用,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卡奥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行业拓展、始终保持引领性,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综合性及细分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与上海、深圳开展工业互联网全领域深度合作,加快向黄河流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拓展市场。

16.重塑青岛制造新优势。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保持制造业比重稳中有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聚焦攻坚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传感器等重点产业,打造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国内一流机器人和传感器产业基地。聚焦高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实施关键配套强链、重点产业延链、基础薄弱环节补链、链主领航稳链“四大工程”,构建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参与全球竞争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全面推进高端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17.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大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航空航天等产业,建设“东方氢岛”,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前瞻布局生命健康、量子信息、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发展“四新”经济,做大做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

18.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效对接香港、上海等地现代服务业,打造北方服务业基地和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大力发展高端化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功能,构建现代金融服务生态,建设高端商务会展平台,打造工业设计和软件与信息服务高地。大力发展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国际时尚购物之都、医养健康胜地、影视文化名城。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争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

19.培育优良产业生态。推进产业经济地理重塑和组织方式变革,构建要素可及、资源共享、协作协同、绿色循环的产业生态和组织体系。依托开发区、高新区和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等,集约有序建设龙泉—姜山、上合—高新区—南村、董家口等产业组团。提升产业关联、产城融合、产才匹配程度,推进产业园区社区化,实施工业用地保护区制度。打造浮山湾、金家岭、唐岛湾等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引领山东、辐射沿黄、服务全国的北方总部经济高地。全面推行13个重点产业“链长制”,及时制定调整各类产业政策,将产业政策精准滴灌到企业最渴望处。深化功能区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20.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大行动,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的“网、云、端”数字设施,优化数据中心规划布局,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际辅根节点、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国家工业大数据中心省级分中心,争取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地。建设“四网五向”铁路交通网,完善“五纵五横六连”高速公路网,优化市政路网体系,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建设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青日高铁、青岛西至京沪高铁二通道铁路等重大工程,畅通半岛城市群城际通道。加快补齐水利工程短板,规划建设官路水库,建成黄水东调承接等重大水源输配工程。加强能源稳定高效供给,建设青岛天然气(LNG)接收站,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六、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度融入强大国内市场

坚持把强投资、扩消费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发挥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双节点”作用,促进投资与消费协调互动、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国内与国际市场相互贯通。

21.扩大精准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促进有效投资、创造有效供给。加快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一批牵引性强、有利于生产消费双升级的重大项目。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完善“四个一批”项目推进机制,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精准对接,提高投资服务便利化水平,形成投资滚动接续。建立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完善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22.推动消费扩容提质。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培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推动汽车、家电等传统大宗消费持续升级,扩大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打造高品质重点商圈和特色商业步行街,发展文化消费、体育消费、时尚经济、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县域消费集聚区,提升乡村消费、社区商业消费。健全鼓励消费政策体系,扩大节假日消费,促进消费金融创新,持续优化消费环境。

23.促进供需高效适配。依托强大国内市场,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降低各类交易成本。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扩大中高端供给,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完善全链条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发展航空、高铁快运及电商快递班列,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面向黄河流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流分拨中心。培育壮大保税物流、网络货运等新兴业态,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坚持“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协同发力,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把对外开放优势延伸转化为开拓国内市场优势。

七、深化市场化法治化改革,塑造高效青岛制度新优势

坚持工作中找问题、改革上找出路,用改革“冲击钻”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

24.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坚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突出数字赋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深化“标准地”供给改革和“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人力资源、资本、技术、数据等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完善现代产权制度,实现各类产权有效激励。全面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企业破产制度。加快建设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推动胶东经济圈要素市场一体化,实现要素跨区域流动共享。

25.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开展国家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国资国企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创建国家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实施民营企业家成长工程,健全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成全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健全政企协商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26.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完善资金和政策向15个攻势、13个重点产业、重点工作集中整合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推动财政资金“拨改投”。推进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全面落实税制改革任务。强化政府债务管理。持续开展万名企业家资本市场培训,鼓励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推动产业数字金融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供应链金融,打造万亿级结算中心。推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先行先试。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强做优,完善现代金融治理体系。

27.打造“三化三型”政府。深化拓展数字化改革,建设数字政府和高效青岛。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建立层级精简、扁平化管理的协同性机关生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权责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健全营商环境立法,完善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建立涉企承诺政策主动兑现机制,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容新容缺容错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加快建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示范城市。

八、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组织振兴统领乡村全面振兴,构建功能互补、发展互促城乡发展新格局。

28.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服务专业化、经营市场化,加快发展规模农业、加工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智慧农业、体验农业和终端农业,率先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业现代化之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高水平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在300万吨左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现代种业、智慧农机高地,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好农业国际客厅,打造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发展新高地。

29.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支持政策,完善土地规模化经营、村级组织结构优化、土地资源整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与乡村“五个振兴”统筹推进机制。充分发挥乡镇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把镇建成服务农村和农民的区域中心。充分尊重农村发展规律和农民意愿,完善镇街—新村—自然村布局。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全域提升行动,加强农村道路、供水、通信、物流等一体化建设管护,引导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建设数字乡村。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深化拓展“莱西经验”,以农村基层党组织统领乡村发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务融合。

30.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把农民增收摆在突出位置,形成多点发力、多极增长的农民增收新格局。推动农业“新六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适宜现代服务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组织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31.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全面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权等合法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创新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激发集体经济活力。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担保和农业保险。

九、奋力经略海洋,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坚持把海洋作为青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更大力度统筹陆海联动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支点,巩固提升青岛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特色优势。

32.创建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海洋创新平台,推进海洋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增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竞争能力。加快建设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国家深海基因库等重大项目,推进超算中心、海洋科学考察船队、大洋钻探船、海上综合试验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战略性海洋科技力量。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大科学计划,攻克重大前沿科学问题,掌握核心技术。加大海洋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在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制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海洋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海洋高技术产业示范等机制。

33.做优做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挥区位、资源、战略支持等比较优势,打造一批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发力海洋一产,大力发展远洋捕捞业,实施海洋牧场建设工程,统筹推进蓝色粮仓和海洋生态建设。做强海洋二产,大力发展高端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洋新材料、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设国内一流的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海水利用基地、优势突出的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培育海洋三产,链接全球资源和海洋产业要素,打造海洋大数据中心,加快发展金融保险、船舶租赁、物流贸易、电商服务等现代航运服务业,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打造具有示范作用的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

34.建设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建立深远海开发体制机制,统筹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和蓝谷、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等陆海资源,构建靠前保障、远海协同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核心海洋产业发展,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海洋装备制造与维修、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数据分析应用等保障支撑能力。建设远洋渔业陆基保障基地、深远海科考船后勤服务基地,提升海底探测、深海采矿等重大装备保障能力,完善军地综合后勤保障体系。强化制度创新、平台创建和项目示范,开展融合领域协同创新。

35.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示范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争取参与国际海洋法律、规制、行业标准制定,加强海洋公共服务、海事管理等领域国际交流,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国内外机构共建海洋实验室和海洋合作中心,积极参与深远海开发和极地合作。加强区域海洋经济合作,建立区域协同的海洋生态保护治理体系。推动成立东亚海洋合作组织,举办重大国际海洋会议。

十、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引领胶东经济圈努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全面增强全域统筹发展能力和中心城市极核功能,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昂起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推动胶东经济圈率先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36.优化湾区大都市空间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开放型城市空间格局,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坚持聚湾强心、主辅联动,优化环湾区域城镇空间,构筑内生活力的环湾都市区。统筹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和城阳区一体发展,推动老城区高质量发展,实现主城区扩容扩能。精致发展西海岸新区组团,提升即墨、胶州组团能级规模和都市现代化水平,打造三大主城片区。加快建设蓝谷、董家口、姜山、南村四大功能性战略节点。推进平度、莱西全面跃升。加快青岛都市圈内毗邻县市同城化融入发展,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建设青岛—潍坊临空临港协作区、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37.全面提升都市形象品质。落实全周期管理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现产业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土地集约利用、市民方便宜居四个目标一个过程完成。加强城市设计管理,塑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特色。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有序推动老城区、老旧小区、重点片区改造和未来社区建设,留足低成本创新创业空间。完善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功能,合理布局蓝绿空间,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宜居城市、海绵城市。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智能感知平台和数据中心,探索实现“一网统管”,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38.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全域绿色化、城乡融合化、就地市民化“三化同步”,建成人产城深度融合的典范城市。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规划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现代化新市镇和特色小城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地制宜、租购并举,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增加租赁住房供给,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新增人口向新城区和胶州、平度、莱西建成区及中心镇集聚。

39.引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发挥青岛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加快推动与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强核聚群、抱团发展,共建高效交通圈、绿色生态圈、互补产业圈、国际朋友圈和幸福生活圈。发挥胶东经济圈在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构筑中日韩深度合作“胶东渠道”,争创中日韩自贸区先行示范区,打造中国面向日韩的开放门户、面向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深度开放发展的重要支点。完善胶东五市高效协同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要素高效流动。发挥港口门户城市优势,与黄河流域重点城市联合建设海铁联运中转基地,推动黄河流域省会(首府)和胶东经济圈“9+5”城市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开放合作。深化黄河流域城市、海关、港口和企业合作机制,建设黄河流域开放合作国际客厅,布局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强力助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十一、增强文化软实力,彰显多彩包容的人文时尚魅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构建资源集聚、事业繁荣、产业发达、时尚引领的枢纽型文化体系。

40.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公共文明提升计划、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倡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青岛”。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推动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拓展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41.全方位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构建以传统文化为根基、革命文化为血脉、海洋文化为特色的传承创新体系,汇聚形成“激流勇进、海纳百川、争创一流”的精神力量。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实施城市海洋文化形象提升工程,释放城市海洋文化活力。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推进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有机更新,活化利用工业遗存,促进工业文化与现代时尚有机结合,构筑百年工业文化长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建设海外中国(青岛)文化中心,打造东亚文化之都,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方位讲好青岛故事。

42.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艺精品提升工程,推出一批体现城市风格、展示城市气质的原创精品力作。健全文化创作生产机制,促进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创新性融合。加强文化智库建设,集聚文化大师和名家,培育“草根”文学家、艺术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等化,新建或扩建规划展览馆、图书馆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实施文化园区建设工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提质工程。探索实施“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青岛文化云。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建强新型主流媒体,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43.加快发展时尚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时尚文化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原创音乐扶持计划,培育壮大时尚文化产业载体,发展“文化+”和“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扩大优质时尚文化产品供给。擦亮“电影之都”“音乐之岛”“帆船之都”“足球之城”等城市品牌,推动文化和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推进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及街区建设,打造国际时尚城,吸引五大洲各国家各民族的年轻人来青体验、生活、创业、工作。发展提升竞技体育,培育壮大体育产业,高水平举办2023年亚洲杯等国际精品赛事,建设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体制机制。发展多层次文化产品市场,依托青岛文化产权交易所、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等平台,加快文化贸易基地建设,打造国内重要的文化产品交易中心。

十二、推动绿色发展,建设山海城共融的美丽青岛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44.系统构建高质量生态空间。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市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海岛湾系统治理,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落实胶州湾保护条例,开展湿地保护、生态修复、海洋生物资源恢复和增殖工程,加快建设美丽海湾。深化林长制改革,保护森林和湿地生态资源。深入推进全域绿化行动,实施森林提质增效工程、生态修复造林工程,打造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乡村。

45.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生产体系、生活模式和生态环境绿色转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加快产业生态化转型,持续压减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化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快绿色循环发展,构建产业循环体系,深化低碳城市建设,打造近零碳排放示范区。构建清洁高效的绿色资源利用体系,严格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全面提升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推广“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垃圾分类处置全覆盖。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动形成全面生态自觉。

46.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实施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坚决打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攻坚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科学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强化河湖长制,统筹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提高重点河流生态水量保障能力。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全面保障城乡饮用水源安全。推进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探索建立土壤修复基金。加强农业用地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安全利用,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推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47.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加快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创建全国节水典范城市。健全绿色金融保障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

十三、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创造方便温馨的高品质生活

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

48.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把促进居民收入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依法保障农民财产权和农村资源要素入市收益。完善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和精准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鼓励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和社会救助。

49.促进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扩大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基层成长计划。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落实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加强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服务保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人才资源服务平台智慧化建设,建立胶东经济圈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联盟,满足劳动者多层次就业需求。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健全劳动争议、规模裁员、失业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50.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快教育现代化。壮大优化师资队伍,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名工程”。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高中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施高校分类发展,高标准推进康复大学、中德工业大学等建设,支持在青高校“双一流”建设,完善高等教育校地合作发展机制,鼓励高校提高学科设置与我市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高水平建设开放大学,发展“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推进教育向社区家庭延伸,建设学习型城市。

51.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实现法定人员社保全覆盖。推进社保转移接续,落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探索新业态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保障方式。完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推动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实施异地就医结算,扎实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加强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保护。优化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新时代救助体系。

52.加快建设健康青岛。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动卫生健康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建设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全面建成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分中心和市卫生服务中心。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实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开展新一轮医疗能力“攀登计划”,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档升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三医”改革联动,推进县域健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进智慧医疗工程建设。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行动,加快中医产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医养健康产业,推动健康服务多业态深度融合,建设北方康养产业重要基地,打造医养结合示范城市。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加快体教医融合,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53.推进人口结构优化和素质提升。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集聚策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开城市落户限制。完善核心劳动力人口优先迁移流入机制,持续培养本地适龄就业劳动力资源,稳定全市常住青壮年就业人口规模。尊重人口发展规律,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构建生育友好社会环境,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推动公共资源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办好老年大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54.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全面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打通部门行业间数据壁垒,完善城市云脑架构,构建强大的“城市治理云”和“智慧治理中枢”,探索城市数字治理新模式。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问政青岛等平台建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

十四、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岛

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有效有力防控各类风险,建设韧性城市、安全城市。

55.加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严格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提升预警预防、风险研判、危机管控、应急处置能力。坚决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深入推进反恐怖、反邪教斗争,维护网上政治安全。健全维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资源、网络、金融、科技、生物和海外利益安全等重点领域安全协调机制。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建设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主题公园和古镇口教育培训基地。统筹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深化资源要素共享,强化政策制度协调。构建维护国家安全力量战略布局,推进国家安全基础性支撑工作。

56.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应急预案和防控规范。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推进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和安全标准化一体化建设,遏制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安全生产,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加强生物安全保护。深化“食安青岛”建设,守牢食品药品安全底线。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防御工程标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57.全面加强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常态化开展断链断供风险排查。强化市及区(市)协同、政银企联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涉众经济犯罪,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构建统一高效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城市安全保障,维护水利、电力、供水、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58.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加强信访突出问题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和创新网络综合治理,做好重点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全面推行重大公共政策制定公开答辩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行“约谈谈话、重点管控、行政处罚、刑事追究”四种形式,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创建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十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任务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全市上下共推发展的强大合力。

59.提高党领导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及省委工作要求落地落实。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准确把握“打铁”和“自身硬”的关系,坚持“自身硬”是为了“打铁”,以“打铁”的实效检验“自身硬”,以党建统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宝贵经验,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持续选派干部赴先进城市体悟实训、专业实训,锻造“三化一型”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积极为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容错纠错、澄清正名。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化协同监督,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60.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开拓进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密凝聚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深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创新做好新时代侨务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持续推进双拥模范城市创建,深化军政军民团结。

61.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推进法治青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立法,对党政群机关履约专项清理、政府购买服务督促惠企政策落实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立法固化。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权威。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以综合执法改革为突破口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实施全面普法,促进全民守法。推动党员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62.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部署和本次全会要求,科学制定市级和区(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制,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评估监测机制、跟踪考核机制、督查检查机制,确保“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青岛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的大势已经到来。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创新竞进,为开创青岛开放创新改革新局面,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而努力奋斗!

报告库会员(¥)199/年起售

海量行业报告和相关实用干货寂集锦
开通报告库会员
乐享更多下载,购买超值优惠

查看更多报告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

特色服务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