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十四五”扩内需促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规划 发布时间:2022-04-07 17:27 中商情报网讯:为加快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扩容提质,融入国内大循环,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和《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共湖南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的决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省坚持高质量发展,产业质量进一步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为“十四五”时期我省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扩容提质,融入国内大循环,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质量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7.6%,增速居全国第8位。产业结构由2015年底的11.5:44.6:43.9,调整为2020年的10.2﹕38.1﹕51.7,第三产业成长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工业转型升级加快,高质量、高水平产品供给能力增强,2020年全省规模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0%,增长贡献率为34.7%,正实现由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

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期间,全省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定保持在50%以上。实物消费增长明显,202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258亿元,比2015年增长35.2%。居民收支水平稳步提高,2020年全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380元,居全国第12位,中部省份第1位;人均消费支出20998元,居全国第9位,中部省份第1位。居民消费品由以基本生活为主,向居住、教育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转变,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智能化消费趋势明显。

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基础制度不断夯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全面贯彻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不断提高,土地、资金等要素流动更加通畅,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作用不断增强,2020年全省专利申请量137415件,比上年增长29.5%,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7500家,“十三五”期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85.2万人。市场环境持续改善,市场监管各类信息平台和消费维权平台全面整合,实现“五线合一”,省级“互联网+监管”系统与国家“互联网+政务监管”系统实现无缝对接。

(二)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新冠疫情持续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受阻,国际贸易陷入低迷,稳住外贸基本盘,扩大内需市场,对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为全球经济金融提供稀缺的“稳定锚”,这种相对优势将吸引国际资本的长趋势流入,与更加多元的国际伙伴共享双赢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协调、中部崛起、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能。同时,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结构性、体制性和周期性的矛盾并存,社会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增长动力平顺转换面临挑战。

从省内看,我省区位优势明显、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坚实、人力资源丰厚,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但受短期性、政策性、周期性、外部性等因素影响,未来全省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较大,畅通国内大循环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容忽视,需要着力解决产品供给质量不优、城乡消费能力不足、消费链条不顺、消费环境不佳等方面的困难。

总体来看,“十四五”期间是我省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机遇期,要加快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畅通国内大循环,积极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增强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建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提高产品供给质量,补齐城乡消费短板,发展现代商贸流通,畅通国内大循环,适应美好生活需要,助力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聚力创新,以改革创新为主引擎,突出制度创新,完善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要素高效整合。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着力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内需市场和国内循环可持续发展。

——坚持协调推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推进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与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均衡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持续提升市场化程度,遵循市场规律,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加强对新型市场主体的支持和保护,保障不同市场主体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为扩内需、促消费和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大的主体支撑。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统筹协同,发挥湖南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重要节点作用,供给和需求两侧推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围绕扩大内需战略,紧扣促进消费核心任务,聚焦畅通国内大循环总体目标,到2025年,内需市场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奠定坚实基础。

供给质量持续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根基进一步夯实,供给体系对内需的适配性显着增强。

民生保障切实提高。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预计到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约为6.5%,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商贸流通畅通高效。创新驱动的商贸流通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双向流通的城乡物流网络基本形成。

市场环境显着改善。追溯体系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商务诚信体系更加完善,市场秩序更加良好。综合执法效能提高,监管体系更为有力,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持续改善。

消费规模稳步扩大。预计到2025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最终消费支出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约为60%,养老、家政、托育、文化和旅游、体育、健康等领域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产品供给质量,促进消费提质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将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升农业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水平。

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优化全省食品、轻纺、中药材等产业发展布局,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生产线改造和品牌打造,不断提升产能,提高产品质量,努力打造全国绿色安全食品示范基地、全国一流的特色轻纺名品规模生产聚集地。

加快两业融合发展。加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力度,培育服务业的“智造”元素。重点推进优势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等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节约成本,降低能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

2.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夯实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能力。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提升产业链水平,创新产品供给。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积极推动新一代半导体、高端装备等产业发展,重点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把握全域低空开放试点政策机遇,打造新的消费增长点。优化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成果所有权分配等重大机制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保护知识产权,支持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互促互进。

拓宽新产品新服务的增长空间。以5G应用为契机,积极发展以线上消费为主的新业态,深度布局在线购物、线上娱乐、在线教育、工业互联、远程办公、医疗信息化等方向。强化互联网与生物医疗、新能源汽车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推动视频、软件等特色产业发展。

释放数据要素开放共享的发展红利。加快落实有关数据安全最新法律法规,推动数据互通,激发数据共享潜力。支持利用数据开展创新创业,构建交通、教育、安防、社保、城市管理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场景,扩大数据消费基础,释放数据要素开放共享的发展红利。

3.扩大优质产品供给

强化优质品牌培育。建立全省农业品牌数据库,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农业片区品牌和“一县一特”品牌培育。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认定一批“省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培育发展一批服装、家用电器、玩具和婴童用品、文教体育用品等领域知名品牌,加强涉及民生的连锁便利店、食品等行业品牌培育。推进湖南知名品牌培育宣介和湘品出湘协调服务,发挥品牌对消费的拉动作用。

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加快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强化塑料禁限措施落实推广,应用可循环、可降解塑料制品及塑料替代产品等绿色产品。支持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动高等级绿色建筑比例稳步提高,加快促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贯彻国家、省级标准,打造一批提供绿色服务、引导绿色消费、实施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商场。

加强产品安全管控。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强化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加强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严防严控药品安全风险,强化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强药品安全执法,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加快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或出口标准并轨。

专栏1?优势品牌建设行动
优质品牌培育行动。加大核心技术投入,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提升中高端消费品牌有效供给,支持各市州构建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区域品牌形象,形成各类品牌的叠加效应。 品牌主体扶持行动。壮大品牌创建主体,加快培育企业、产业合作社、家庭工厂等品牌创建主体。重点扶持行业龙头企业技改扩建、上市融资,打造知名企业品牌。 “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推进行动。全面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鼓励品牌企业入驻“三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宣传推广,推动“三同”产品进商超、进电商、进社区。 品牌营销创新行动。创新营销推广手段,统筹谋划产品选择、品牌名称、渠道和营销策略、传播策略等,制定特色化、差异化的品牌营销推广战略。大力实施“湘品出湘”工程,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鼓励品牌企业以主要大中城市为支点,以车站、港口、机场为节点,建设连锁店、专卖店等品牌营销宣传窗口。

(二)补齐城乡消费短板,释放消费潜力

1.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以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积极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持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简化户籍迁移手续,有效提高落户便利度。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大力建设区域性城镇群和新型智慧城市。重点加强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提升城镇生活品质。持续推动产城融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丰富乡村经济形态,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等特色经济,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充实乡村发展要素,建设数字乡村。全面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服务城乡发展。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重点加强返乡创业队伍、乡村教师队伍、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和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开拓乡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引导农村消费梯次升级。

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增加人口流入较多城市的教育投入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推动随迁子女在流入地与当地户籍居民平等享有托育和学前教育权利,建立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动态调整机制,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进一步扩大公租房和住房公积金对农业转移人口覆盖范围。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2.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全方位提升就业质量。激发创业带动就业活力,加大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在用地、融资、人才等方面出台支持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引导各类资本积极投资初创期科技创新型企业,推动科技型初创企业相关优惠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建设线上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深化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放管服”改革,对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目录清单管理,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支持职业(技工)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重点专业,定向培养、联合培养技能人才,全方位提升就业质量。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重点群体收入,瞄准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科技人员等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群体,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出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着力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体制机制和竞争环境,带动城乡居民实现总体增收。拓宽居民财产增收渠道,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合法合规提供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持续完善住房、社保、养老、育幼等重点领域服务和保障体系,降低生活成本,从源头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实现应保尽保。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研究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兜底措施,推动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社保的户籍限制,探索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开展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

3.持续扩大有效投资

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全面落实《政府投资条例》,推进政府投资科学决策,避免无效投资和重复投资。强化政府项目代建制管理,严格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概算管理规定。发挥产业投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合理布局,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投资领域流动,集约高效投资。强化项目的评估咨询论证,防控项目选址、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风险。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拓宽市场准入范围,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建设。深入开展招投标专项整治,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投资项目建设运营,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规范有序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释放社会投资空间。大力开展政银企担合作,建立完善投融资在线对接平台,畅通项目主体和融资机构对接渠道。

发挥投资扩内需促消费作用。发挥投资对提高供给质量的作用,引导企业把资金投向信息化和设备更新改造领域,提高先进制造业投资比重、技改投入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通部分实体商贸和服务业的消费堵点,找准投资和促消费的结合点,加大新基建、公共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发挥投资对扩大消费的作用,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三)发展现代商贸流通,理顺消费链条

1.夯实商贸物流基础,激发流通活力

培育商贸物流企业。大力扶植电商细分市场优质企业,着力瞄准新兴电商仓储,以“互联网+”为抓手,大力发展城市配送+社区电商平台、农业产业+冷链生鲜+农村电商服务、商品+跨境电商等模式,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商贸物流企业。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联盟、联合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整合优化,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鼓励商贸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业务融合和流程再造,形成一批大型现代商贸物流企业集团。

引进商贸投资项目。瞄准龙头企业和细分领域开展精准招商,加快引进一批跨国商业巨头和国际顶级品牌。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招商,深入实施“对接湘商会,建设新家乡”行动,着力引进一批湘商企业总部、项目回归湖南。务实办好“沪洽周” “港洽周”、全球湘商大会、湘台经贸合作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到我省发展商贸物流业,为我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注入先进理念和资本投入。聚焦优化服务,建立健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服务保障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以规则公开透明、监管公平公正、服务便利高效、依法保护权益为着力点,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聚焦降成本,不断降低土地、信贷等要素成本,清理规范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收费,加快推进跨境贸易降费提速,动态更新口岸收费目录清单。

专栏2?市场主体培育行动
商贸流通主体培育行动。持续推进商贸流通限上企业“破零倍增”和结构优化。大力引进境内外知名流通企业和服务领域品牌,大力培育省内商贸流通主体,推进流通企业主体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 招商引资保障行动。以招商促增量,抓住“一带一部”、自贸区建设、长株潭一体化、湘江新区发展等机遇,主动寻求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 营商环境优化行动。从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入手,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提升服务效能,打通关键环节,全力破除影响和阻碍市场主体发展的各种因素,真正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轻负担。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2.健全商贸网络布局,畅通流通渠道

优化城乡商贸市场布局。加快推进成熟商圈上档升级,支持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结合地方特色,创新消费业态,打造一站式综合性消费中心。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建设,鼓励引导有实力、有意愿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在县域开展连锁网点建设,布局县域消费中心和乡镇商业网点,构建强带动、广辐射、高便利的城乡市场布局。

完善城乡物流网络。以长沙、岳阳、衡阳、郴州、怀化等国家物流枢纽或承载城市为依托,加快融入国家物流枢纽联盟。依托港口、铁路货场、公路枢纽及干线机场,健全和完善物流设施网、冷链物流网、城乡配送网、信息平台网等四张网络。推进农村快递网络建设,打造由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点构成的三级配送节点体系。将废旧物资回收相关设施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合理布局、规范建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因地制宜完善城乡回收网络,推动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体系一体化发展。

打造多层级消费中心。持续提升都市圈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推动都市圈消费升级。支持辐射带动能力强、资源整合有优势的区域消费中心与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加强中小型消费城市梯队建设,支持创建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节点。

3.推广应用数字技术,提高流通效率

持续推动数字赋能。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大数字监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积极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优化商贸流通营商及政务环境。推进湖南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与交易平台建设,实现物流产业链上下游各要素信息共享。加大农村智慧物流建设,缩小区域和城乡间的物流硬件智能化发展差距,实现全省流通体系线上线下优化畅通。

推进贸易数字化。加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数字化终端设备普及应用,利用数字技术,优化配送线路、仓储储位,提高运行效率。大力发展数字贸易,鼓励企业向数字服务和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支持企业不断提升贸易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能力。

促进电商稳步发展。强化电子商务示范引领,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创建活动,激发国家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活力。做大做强电商主体,推进知名电商总部入湘,加快培育本地电商品牌和龙头企业。推进电商进农村步伐,畅通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工业品下乡渠道,加快电子商务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拓展电商扶贫成果。

专栏3?流通体系提升行动
城乡商贸市场提质扩容行动。支持长沙建设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展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三年行动;开展“湖南省示范步行街”创建;加快建设养老、托育、家政、便利店、菜市场等配套设施,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 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行动。从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快递末端服务网点建设、推广智能投递设施、促进电商快递业务协同、促进电商快递物流业集聚发展等方面入手,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树品牌、优服务,建立普惠城乡、通达国际、产业协同、便捷高效的电商快递物流服务体系。 数字商务转型升级行动。推动传统商贸流通和服务类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发展。培育电子商务新业态新模式,创建一批国家级数字商务企业和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四)畅通国内大循环,改善消费环境

1.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夯实市场基础制度。持续完善产权制度,坚持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的基本导向,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构建完善便捷的市场准入体系,严格落实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稳妥有序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高效率的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土地要素有效配置,引导劳动力及高端人才有序流动,完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持续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

改善提升市场环境质量。完善促进实物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重点开展养老、家政、托育、文化和旅游、体育、卫生健康等行业服务标准制订与修订。畅通消费维权渠道,创新健全消费者维权保障体系。积极推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开展食品药品、电子商务、旅游、信息通信等行业放心消费创建。倡导理性绿色消费,反对奢侈消费和不合理消费,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舆论氛围。

专栏4?消费环境提升行动
市场秩序整治行动。大力整顿消费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非法广告等各种不法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行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广泛深入地开展消费者权益宣传教育,加大消费纠纷处理力度。 消费信贷体系完善行动。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发展消费信贷,增加消费信贷品种。 放心消费创建行动。培育发展一批放心消费示范单位,基本覆盖消费较为集中的主要领域、重点场所和经营服务性企业。

2.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

进一步放开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持续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实施宽进严管,对可以依靠市场充分竞争提升供给质量的服务业行业取消准入限制,实现由事前审批市场主体准入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在教育、医疗、体育、市政等领域有序放开准入限制。

积极引导消费回流。发挥消费产业优势,壮大长株潭核心增长极,重点将长沙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的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高端消费品牌集聚、消费业态融合创新、吸引境外消费回流的新引擎,辐射带动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支持岳阳市依托通江达海优势,大力发展物流和进出口贸易,打造大循环重要节点。支持衡阳市发挥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优势,当好承接产业转移领头雁。

推动消费市场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湘鄂渝黔革命老区、洞庭湖经济圈等国省级战略,深入推进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产业深度协作、文化旅游协同等重点工作。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畅顺循环。重点在消费环节引进全国优势产品供给,推进区域间商品品种调节,清除市场壁垒,加强市场营销,改进消费服务,实现生产有效贯通到消费末端。

3.拓展全面开放新空间

积极主动扩大进口。推动中非国际物流通道建设,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永久落地湖南的契机,扩大非洲特色商品进口。拓展综合保税区功能,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支持长沙、张家界航空口岸设立口岸进境免税商店。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作用,支持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发展境内跨境电商进口零售、网购保税进口等多种业务模式,加强与跨国零售商、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合作,提升进口商品品质,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

建设高效出口通道。全面推进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建设国际陆路通道,发挥枢纽集结作用,推进中欧班列(长沙)运输服务覆盖全省。推进内河港口建设,大力发展江海联运,开通岳阳至香港、日韩、东盟等国家(地区)的直航和接力航线。完善口岸集疏运体系,提升口岸通关及国际运输保障能力。积极参与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等展会,完善通道建设,推动湖南优质产品走出去。

完善国际市场多元化布局。加快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积极推广自贸区建设经验,通过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强化产权保护,打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国际投资环境。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参与打造沿线区域合作的贸易流、产业带、联通网和人文圈,建设辐射带动力强的重要开放门户。不断拓展亚洲、非洲、拉美等市场,继续深耕发达经济体等传统市场。

(五)适应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消费升级

1.促进实物消费持续升级

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发挥我省农业资源特色,结合市场需求,扩大粮食、畜禽、蔬菜、茶叶、水果、水产、油茶、油菜、中药材、竹木等特色产业产品的供应类别和供应数量。加快农贸市场提质增效,提升综合治理工作效能。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重点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推动建设田头预冷,打通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提升服装产业文化内涵,结合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加快提升竞争软实力。鼓励企业针对细分市场做出适应性调整,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服装产品。

释放出行消费潜力。支持推广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推动汽车下乡,全面落实二手车交易登记跨省通办,完善汽车消费金融,扩大汽车消费。结合老旧小区、棚户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老旧楼宇等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及充电设施,大力推广智慧停车场,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领域。推进汽车贸易市场“互联网+”服务模式,加强线上交易与线下服务融合发展新形态,积极鼓励发展在线选购、在线预约、在线支付以及在线使用汽车增值服务,提升消费体验。

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遏制投机炒房,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长效机制。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支持开发智能家电,推动数字家庭发展。鼓励开展家电以旧换新等优惠促销活动,进一步繁荣家电销售市场。引导绿色、环保、低碳家装产品和服务消费。

专栏5?传统消费升级行动
农贸市场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依托省内龙头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数字化转型,形成辐射中西部邻近区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 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行动。围绕“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高效率”目标,在全省范围内构建“一核三区多基地”冷链物流设施空间布局。 传统实物消费巩固提升行动。开展“汽车下乡”和汽车“更新换代”促销活动,出台省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升级政策,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建立健全报废汽车、家电、家具等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发展“互联网+废旧物资回收”新模式。

2.推动服务消费快速发展

加快提振文旅消费。加快建设优势文化产业平台,推动文化产品制造向内容研发、创意设计、衍生产品开发升级,增加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提升旅游产业品质,加强5A级景区创建,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提质升级一批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鼓励市州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举办各类节会、赛事,开展各类文旅惠民促销,引领文旅消费。利用微博、微信、直播、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打造推出一批网红打卡地。加强文旅与体育、工业、科技、教育、农业、卫生健康等领域合作,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促进住宿餐饮消费。促进经济型酒店品牌化、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培育具有湖湘文化、民族地域特色的民宿酒店,发展养生休闲山庄、私人定制农庄、家庭旅馆等多类型、多层次的住宿设施。创新湘菜品牌培育机制,努力培育湘菜名人,开发特色名菜,建设湘菜名店,举办一批以湘菜品牌推介、品牌推广促进消费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挖掘汇聚一批湘村美食、湘村名厨,培育一批湘村食材基地,助推一批特色乡村加快振兴,促进餐旅融合、农贸融合。积极推动湘菜品牌和湘菜企业走出去,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不断提高湘菜市场竞争力。

提升医疗健康消费。全面推进健康湖南行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全科医疗服务、前沿医疗服务、个性化就医服务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服务。着力增加高质量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旅游等服务,充分满足中医医疗保健消费需求。发展优质健康管理,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增加规范化的健康管理供给。培育壮大药品流通、医疗器械、中药材和化妆品消费市场。

增加教育体育消费。做优教育培训业,发展职业教育、老年教育等,推进教育服务外包和数字教育资源开发,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支持建设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设立“体育消费节”,发放居民健身消费券,大力发展节日和夜间赛事经济,激发体育市场活力和消费热情。发展职业体育品牌赛事,有效扩大体育健身市场供给,发展运动员经纪、赛事组织、体育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

发展养老育幼消费。构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15分钟服务圈”,提升居家社区养老品质。继续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推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养老服务,不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全面推进以区域性中心敬老院为中心、以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为网点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以普惠为导向,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托育产业合作平台,打破以价格为主的筛选标准,综合从业信誉、服务水平、可持续性等质量指标,引进养老托育运营机构早期介入、全程参与项目工程建设,探索开展连锁化运营。发展互联网直播互动式家庭育儿服务,鼓励开发婴幼儿养育课程、父母课堂等。

提质扩容家政消费。鼓励国有企业探索采用自建或联合社会资本共建的方式,建设集合岗位需求、人员管理、职业培训等服务的综合信息平台,支持各市州开展家政服务宣传,稳步壮大家政服务市场。构建从业人员上岗证备案体系,加大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完善行业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家政电商、家政教育、家政培训等新业态的服务标准和规范,加大家政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家政服务质量。

优化社区服务消费。加强社区商业设施整合力度,主动适应消费升级需要,将智能化、品牌化连锁便利店纳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鼓励各类新兴业态和模式进社区,鼓励各类社区商业运营主体加强线上线下商品、服务的整合,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推动小店经济发展,完善政策支持,放宽准入条件,降低经营成本,拓展提升社区服务消费载体。

专栏6?服务消费升级行动
文化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创建行动。新增2-3家国家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围绕打造“锦绣潇湘”品牌,优化提升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大湘南和雪峰山旅游板块的产品特色和品质,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湖湘服务”品牌培育行动。建立服务业品牌库,加强服务业品牌宣传,开展地域品牌、老字号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培育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位居全国前列的服务业品牌。 信息消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行动。推广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经验,鼓励建设涉及餐饮、旅游、家政等服务的信息消费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利用5G和大数据,推进全省各类信息消费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共享。

3.打造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激发消费新活力。开展重大领域关键技术自主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大力支持原创性成果应用,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创新无接触、少接触消费模式,推动“无人产业”发展,推广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零售新业态,支持生鲜、医药品及其他零售品融合电商发展。

发展夜间经济假日经济,培育消费新业态。充分挖掘夜间经济的生态观光资源、娱乐休闲资源、餐饮美食资源,培育特色精品的夜间消费功能区和示范区,打造特色化的夜间休闲生活集聚区和旅游景观带,推出更多亲民化、特色化、精品化的夜间经济品牌项目,做大夜间消费“菜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增强消费便利程度,丰富消费市场商品和服务供给,加快推进旅游、休闲、娱乐产业发展,不断丰富并优化节假日经济创新产品与服务。

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消费新模式。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工厂(医院)向线下延伸拓展。发挥直播、短视频等传播优势,促进网络消费。支持发展网红打卡地,引导线上流量向线下转移,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传播力、生命力的新消费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企业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馆,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鼓励开发VR技术,推广景区掌上游玩的沉浸式体验。

加强促销推广,推动消费新增长。举办多层次、多样化的品牌促进和销售推广活动,出台健康促进计划、价格折扣计划,继续鼓励发放消费券和举办消费促进月,激发商家和消费者的参与热情,促进消费回补,壮大新增长点。发展展会经济,重点办好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加快特色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建设,全年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运营模式,实现推介销售湖南优质农产品尤其是全省脱贫地区农产品常态化。

专栏7?新型消费业态促进行动
数字消费创新行动。加快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培育一批示范平台和项目。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街”新模式。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模式。支持“互联网+家庭式”共享养老模式,鼓励发展家政、养老、社区照料服务等家庭服务性消费。积极开展消费服务领域人工智能应用试点,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带动5G智能终端、AI智能服务新消费。 夜经济点亮行动。制定加快推进夜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对传统商业街区、百货商场、闲置厂房、街道内巷、高校和创业创新集中商圈区域等进行改造升级,推进智慧夜市建设,打造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元夜间消费市场。 常态化促销机制建设行动。开展系列主题消费促进活动,全力打造贯通全年、多元融合、模式创新、涵盖全域、具有地方特色的常态化消费促进机制。把握重要节日节庆和假日消费旺季,开展线上线下融合促销活动,培育消费热点,促进城乡消费繁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扩内需促消费和畅通国内大循环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的全过程,贯穿于谋划思路、制定方案、推进实施等各环节,确保规划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推动规划实施

充分发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联席会议制度作用,通过召开专题会、现场会、开展联合调研等形式,加强对促消费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及时研究促消费工作的具体思路和举措。积极争取涉及消费领域的政策支持和试点示范,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抓好工作落实。

(三)优化政策支撑

支持政策创新,鼓励各地在产业培育、商贸流通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研究出台相关扩内需促消费配套政策措施。加快构建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适应的市场政策体系。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保障,完善城镇建设用地价格形成机制和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政策,鼓励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或通过对城镇低效用地的改造建设消费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体系。统筹用好国家、省级财政资金等现有专项资金或政策,支持消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补齐消费短板。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市县级层面的财政资金支持措施。进一步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

(四)强化人才保障

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人才评价选用机制,以技术创新、商贸物流、招商引资、产品营销、市场监管为重点,培养一批专业水平高、市场适应性好、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加强规范引导,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下衍生的新职业人才队伍。深入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加快完善公共交通、教育医疗等服务,推动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激励容错的工作环境、公开平等的制度环境,支持引导各类人才

充分施展才能,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报告库会员(¥)199/年起售

海量行业报告和相关实用干货寂集锦
开通报告库会员
乐享更多下载,购买超值优惠

查看更多报告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

特色服务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