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十四五”智能家电(居)产业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2-04-13 17:32

中商情报网讯:“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乘势而上谱写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推进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的关键期。家电产业作为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向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慧家庭方向发展,2021年智能家电产业被列为省十大新兴产业之一。为有力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智能家电(居)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省智能家电(居)产业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三五”家电产业发展状况

“十三五”期间,安徽家电产业积极向创新驱动转型,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抓住消费升级契机,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持续优化产品结构,产业规模保持增长,智能制造取得积极进展,绿色发展成效显着,品牌汇聚进一步提高,安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家电产业基地。

(一)主要成就

1.家电产业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

2020年,安徽省家电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613.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5.2亿元,家电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1家,主要家电产品产销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家电行业内具有重要地位。“十三五”时期,我省冰箱、空调、洗衣机、彩电“四大件”总产量49870.3万台,比“十二五”时期增长21.7%,居全国第二位。其中,洗衣机产量10897.1万台,比“十二五”时期增长34.9%,电冰箱产量13972万台,比“十二五”时期下降2.5%;空调产量16481.6万台,比“十二五”时期增长9.3%,彩电产量8519.6万台,比“十二五”时期增长143.3%。全国每三台冰箱、每四台洗衣机、每五台空调就有一台“安徽造”。

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家电企业发展情况(四大件)

        年份   指标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营业(主营业务) 收入(亿元) 1613.0 1766.5 1787.2 2333.7 2200.6
同比增长(%) -8.7 -1.1 11.1 13.9 14.9
利润(亿元) 75.2 134.1 144.5 137.5 142.8
增加值增速(%) -10.4 8.2 20.7 3.3 4.4
规上企业个数 201 203 211 207 _

2.产业体系更加完善

作为智能家电的重要产业基地,安徽发展形成以合肥、芜湖、滁州为重点支撑,马鞍山、六安、阜阳等多点发力的产业布局,并形成了“10+1000”的“龙头+配套”产业体系,“10”即海尔、美的、格力、长虹、美菱、TCL、京东方、博西华、惠而浦、康佳等十大龙头企业,“1000”即近千家配套企业,从业人员50多万。

3.头部企业竞争力快速提升

“十三五”时期,家电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头部企业竞争力快速提升。2020年,家电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企业9家,其中超百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我省格力、美的空调产量超过2415.4万台,占全国产量的11.5%;海尔、美菱冰箱产量超过1138.7万台,占全国总量的12.6%;海尔、美的洗衣机产量超过1714.6万台,占全国总量的21.3%。

4.品牌汇聚度进一步提高

品牌汇聚度居全球第一,囊括从本土到国内、国际绝大部分知名家电品牌,如博西华、惠而浦等国际知名品牌,海尔、美的、格力等国内知名品牌,美菱、荣事达、扬子等本省知名品牌。成功举办十三届中国(合肥)国际家博会,累计签署投资、贸易和供需对接项目总额近4000亿元;两届世界制造业大会的成功举办,为展示安徽家电发展成就和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

5.产品品类更加丰富

“十三五”时期,我省积极布局智能家电(居)产业,优化产品结构,拓宽产品链条,提升产品品质,不断满足消费者新兴消费理念的需求。一是传统“四大件”的智能化升级,智能控制、高效节能、静音低噪等共性技术的应用使消费者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洗衣机实现了洗、烘、护、除菌一体化,冰箱实现了智能保鲜,空调实现了智能舒适调节,彩电实现了人机交互等。二是衍生的新兴智能家电(居)产品层出不穷,如具备熨烫塑形、杀菌除螨功能的智能衣物护理机获得市场青睐,智能锁、集成灶、洗碗机等逐渐在安徽形成产业氛围,全省已涌现出160多款经认定的智能家电(居)产品。

6.自主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省围绕智能家电(居)产业布局不断加强“研、检、设、产”四方面建设的创新支持。目前,我省拥有合肥、滁州2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拥有国家家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合肥)中心、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安徽分院2家国家级检验检测平台;拥有长虹美菱、荣事达、惠而浦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6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为我省家电产业工业设计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持;拥有国家级智能工厂1家,省级智能工厂6家,省级数字化车间10家;9家家电企业进入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

7.节能减排成效显着

“十三五”时期,家电行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着。截至目前,我省主持(参与)家电产品国家能效标准2个,涉及冰箱、空调、洗衣机、储水式电热水器等产品。目前共有12种家电产品实施了能效标识制度,我省共有100多款产品入选国家“能效之星”产品,我省部分家电产品能效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200升左右的冰箱能耗水平从2010年平均日耗电量0.5kWh左右降低到2020年的0.3kWh左右。我省6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拆解企业规范拆解处理数量近亿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省家电产业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全省家电行业稳健可持续发展。

1.产品结构有待优化

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等“四大件”中,我省生产多为各大家电品牌的中低档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家电产品相对于广东、山东等家电大省占比较低。如,“四大件”产量占全国的1/5,但营业收入占比不足1/6、利润占比约1/10;厨电、小家电等其他家电产量及营业收入占比均不足10%,江苏、浙江两省大家电制造虽弱于我省,但得益于小家电占比较高,且市场增长空间大,两省在全国排位上紧跟我省。

2.研发及营销存在短板

我国家电行业已经形成以海尔、美的、格力三大集团为龙头的高度集中的产业格局,三大集团在全国范围布局生产基地,由总部综合考量各地生产要素成本及支持政策,分配各基地生产订单。我省作为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价值链中占比较高的研发及营销两头在外,安徽在家电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中话语权较弱。近年来,安徽家电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在3%左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尚有差距。

3.本地品牌影响力较弱

全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共60家,广东省21家、约占35%。广东不仅有美的、格力、TCL、科龙等知名品牌,还有万家乐、华帝、万和等成长型品牌。江苏拥有小天鹅、春兰等十多家上市公司。山东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等知名品牌。在市场占有率全国前十的品牌中,我省仅美菱冰箱位居第四位,扬子、荣事达、尊贵等本土品牌影响力相对较弱。

4.核心配套能力不够强

我省家电产业零部件配套率已达到60%以上,但智能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变频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应用、关键零部件升级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控制系统组件、传感系统组件、精密步进(微)电机(马达)、热泵系统组件、高精小型泵阀组件、精密模具制造与成型、物联网通讯模块等智能家电(居)关键核心部件缺乏,高端芯片、智能传感器等长期依赖进口,本地产业链短板明显,核心配套能力不足。

5.素成本不断攀升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力成本已经成为传统制造业的最大软肋。“留人难、结构差、成本高”的现象困扰着我省家电企业,其中“领军型”专业技术人才与“工匠型”产业技能人才尤为缺乏。另外,家电产品成本约80%以上为原材料成本,2020年下半年以来,钢铁、铜铝、能源、塑料等家电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给冰箱、空调、洗衣机、彩电等原材料成本比重较大的企业经营带来巨大影响。同时,仓储、物流等费用的增加给企业带来不少困扰。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给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带来严峻考验。从国际上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影响深远,全球经济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投资贸易格局、科技创新格局、金融货币格局以及治理体系等都面临变革;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新技术的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与智能家电(居)产业深度融合,助力企业洞察用户需求和匹配供需、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催生新的增长点。5G通讯技术的重大突破及成熟化的商业应用推动了智能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十三五”期间,智能移动终端的总销量达到了近10亿部,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0%左右的幅度增长,智能移动终端作为智能家电、家居系统互联互通的切入点,间接推动了产业的发展;人工智能(AI)领域机器深度学习算法取得实质性进展,Alfgo战胜人类等事实说明了AI对推动智能家电、家居系统产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意义;大健康、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应用为智能家居产业的深度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

2.新政策的机遇

2020年12月,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为家电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推动家电产业绿色节能发展;《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增加家电等大宗消费”;2021年1月,商务部等十二部门《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促进家电家具消费;2021年4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质的指导意见》,明确数字家庭服务功能,强化数字家庭工程设施建设;随着“新基建”战略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智能家电(居)产业深度发展提供了爆发式的发展机遇;《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智能家电作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建设世界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

3.新环境的机遇

2020年新冠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使全球化格局面临重构,一些发达国家仍在主动或被动地退出家电制造业,发展中国家的家电制造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国际家电产业格局的调整给家电产业全球拓展带来发展机遇。国家大力支持的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将带动中小微企业出口及自主品牌创建,“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市场正在成长。同时,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和中国(安徽)自贸区稳步推进,大量省外、国外项目和资金进入,存在着新的发展机会,完备高效的产业链、优秀的自我创新能力等让智能家电(居)产业具备竞争优势。

4.新消费的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保持较快的增长,物价维持稳定,居民购买力大幅提升,“宅经济”、“她经济”、Z世代等带动新型消费模式加快发展,享受型消费及健康型消费占比大幅提高,以智能化、舒适性、健康型为主导的智能产品市场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成为家电企业产品研发和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主要家电企业纷纷推出智能家居集成化场景,正以卖“智能单品”向卖“智慧集成”转变、从“做产品”向“做生态”转型。伴随着智慧生活方式的普及,数万亿的智能家居市场将成为家电企业竞争的新领域。

(二)面临的挑战

1.产业格局面临重构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端制造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向中低收入国家转移,家电产业格局和市场竞争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同时,疫情的不确定性将长期影响行业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催生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带来新的竞争者和竞争方式。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及市场下行压力,对企业平衡长期战略和短期利益带来严峻挑战。

2.关键技术亟需突破

与国内外一流家电企业相比,安徽家电在智能传感、安全通信、人机交互、数据挖掘等关键核心技术并不领先,在研发高性能、高感知、灵敏控制的传感设备的控制系统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竞争力不足,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新能源技术、新材料与材料替代技术等领域有待突破。

3.家电新势力进场角逐

家电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市场“蛋糕”已基本被海尔、美的、格力等国内“家电巨头”以及惠而浦、西门子、三星等海外高端品牌划分完毕。相继出现了进军互联网电视、主打性价比,拥有强大生态链支撑的小米;发布智慧屏产品、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华为;拥有高端制造实力、进军智能电视领域的联想;以及小熊电器、石头科技等新兴IPO小家电企业,国内家电市场已形成多头鼎力、新势力竞相角逐的激烈竞争新格局。

4.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房地产政策缩紧,市场处于相对平静期,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全球化影响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及市场下行压力,对企业平衡长期战略和短期利益带来严峻挑战。2020年,全国家电线下渠道占整体家电零售额市场的比例为49.6%,线上渠道为50.4%,家电消费加速向线上聚拢。家电零售企业也从垂直走向跨界整合,“京东+五星”“京东+腾讯”“阿里+苏宁”“国美+拼多多”等新渠道组合加速发力,线上线下的互相渗透和融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渠道、全场景的销售模式进一步形成。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和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智能、健康、舒适、简约、绿色、节能”的发展方向,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拓展市场空间,加快实施技术改造,优化智能家电(居)产业结构,推进家电品牌建设,以高质量的增量激活存量,加速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的发展生态,增强我省智能家电(居)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系统推动我省智能家电(居)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转型升级,建设智能家电(居)产业体系,实现安徽家电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推进行业前瞻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创新及系统集成应用创新,实现家电科技创新引领及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2.坚持智能制造

推进智能家电(居)产业的物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制造体系创新,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家电产业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为家电行业的提质增效提供保障。

3.坚持高质量发展

坚持高质量和品牌化发展理念,支持企业由制造向创造转变,弘扬工匠精神,全面提升家电产品、服务的水平和价值。

4.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推进绿色设计、制造技术和绿色产品,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形成产业布局趋于完善、创新能力显着增强、产业生态体系完整构建的世界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实现由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到全面高质量发展。产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左右;“四大件”年产量保持全国领先;百亿元企业达10个以上;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左右、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左右;产业配套率达到70%以上;主要家电能效水平提升10%。

1.产业布局趋于完善

巩固完善“龙头+配套”产业格局,打造以合肥、芜湖、滁州为核心,马鞍山、六安、蚌埠、淮北、宣城等市为支撑,研发、设计、制造、检测、销售、物流等高度融合的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形成完善的行业规范及售后服务体系。

2.创新能力显着增强

到2025年,力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5家,争创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取智能家电(居)头部企业、国家大院大所在我省设立若干研发机构或区域性研发中心。努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补齐基础材料、零部件和制造工艺等关键领域短板,进一步提升行业创新能力。

3.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加强上下游产业融合应用,充分发挥总部经济带动和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带动中小配套企业协同发展,完善产业链及配套体系,打造良好智能家电(居)产业生态,推动智能家电(居)产业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房地产等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产业配套率达到70%以上。

4.品牌建设持续加强

推进“三品”示范和“工业精品”工程,着力打响“安徽家电”金字品牌。全面提升本土品牌口碑和竞争力,到2025年,培育中国质量奖1家,省质量奖3家。培育一批高端品牌,推动构建多样化品牌体系,逐步进入国内外市场,品牌市场份额、美誉度、用户满意度明显提高。

5.资源循环利用明显提升

提升绿色、节能设计水平,增加空气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应用,规范再生原料使用比例,主要家电能效水平提升10%。推动家电企业通过自建回收网络、委托回收、联合回收等方式,发展一批家电生产企业实施回收目标责任制的示范标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回收处理模式和经验做法。

四、重点任务

(一)优化产业布局

安徽家电产业集群效应凸显,产业增长迅速。利用我省基础和优势,积极探索智能家电(居)发展之路,推进家电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集聚,形成以合肥、芜湖、滁州为主体,以蚌埠、马鞍山、阜阳、六安、宣城等地多节点的智能家电(居)产业格局,将安徽省打造成世界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

专栏1 产业发展布局
合肥——加快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的智能化产品的研发更新,促进信息技术、工业设计、工业互联网等与家电产业融合,全面提升从研发到核心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物流、售后服务的家电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加快培育形成2000亿级的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家电制造业高地、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家电、家居产业基地。 芜湖——“立足空调、发展小家电、适度拓展产业发展领域”,进一步发展壮大家电产业集群。依托现有龙头企业,推动家电产品高端化和制造过程智能化,抢占小家电发展布局的机遇,培育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整机和配套企业。争取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企业达5家以上,主要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高端家电产业制造集群。 滁州——以经开区、全椒、天长为载体,围绕家电智能终端,推进“屏—芯—端”高效协同联动发展,加快推进重点主机及配套企业智能产业园建设,加快核心零部件企业发展,增强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在长三角的影响力。力争到“十四五”末产值超1000亿元,争创国家级智能家电创新基地,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信息产业基地。 蚌埠——加速形成智能传感器产业集聚,高位推动中国(蚌埠)传感谷建设。按照“一谷三园”产业集群总体布局,“三园”即中央创新园、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中央创新园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的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二)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结合我省产业链和重点家电产品发展现状,在相关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家电产业链自主可控。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及应用示范研究,推动绿色封装材料、变频芯片、主控MCU、新型显示材料、IGBT功率器件、精密电机、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等基础材料与核心部件研究,开展智能化技术、等离子体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在家电产品上的集成应用研发。

专栏2-1 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关键、共性技术)
(1)高效节能技术。重点从水效和能效两方面入手,开展单点研究和系统性研究。在单点研究方面,借助仿真技术开展高效循环制冷、高效循环用水、高效供电的关键器件设计及优化;在系统性研究方面,研究控制技术并开发系统管理软件平台,实现能效的优化配置、控制与管理。 (2)智能健康技术。推动生物技术、医疗技术、IMABCDE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声光电技术、高精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与智能家电技术的系统集成研究,通过智能家电(居)系统有效采集人体健康数据,对数据进行提取、分析、加工、溯源、计算、推理,诊断出人体健康状况,对恶疾、顽疾进行溯源追踪,提供诊疗建议,对人体健康风险及时预警。 (3)舒适性技术。研究基于温度、湿度、流体、噪声的居家一体化环控系统技术,包含单品性能技术和一体化系统管控技术等,针对各类家电产品工业设计与人体工学进行研究,建立人-机-环境模型并进行优化设计,为消费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4)信息通讯技术。研究低功耗、广域网、低时延家电(居)系统组网共性技术,解决目前海量设备互联互通时的功耗大、响应慢、掉线频繁的问题;推动智能家电(居)系统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规范,解决目前海量设备互联互通过程中品牌不兼容、标准不统一、接口不规范的行业技术难题。 (5)智能交互技术。开展智能设备高噪场景下声学前端技术、计算机视觉处理技术、人机交互系统技术创新,并重点研究结合交互上下文和短时/长时历史记忆的语义理解技术,支持用户意图以多轮的、可打断的、可纠错的、渐进对话的方式向系统自然表达,构建支持全双工、多轮对话、纠错等技术为一体的全新交互解决方案。 (6)设计仿真技术。加快智能家电(居)嵌入式软件、控制软件研发和应用;开展应用于其核心零部件的计算机设计软件研究,促进工程设计软件的发展;搭建能有效指导产品的仿真平台,嵌入产品设计阶段,实现生产前预测产品的应用特性,为产品开发提供方向指引作用。

专栏2-2 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关键零部件)
(1)芯片组件。大力发展高端家电电子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网络通信芯片、存储器芯片、MEMS传感器、高端电力电子功率器件等芯片设计。开展适用于空调压缩机的15A-30A变频模块IPM、32位/64pin/128K变频驱动MCU、主频≥80MHz的DSP控制芯片等芯片的研究;发展基于智能家电(居)的CPU、GPU、DSP、FPGA智能运算芯片,无线通信(蓝牙、WIFI、NB-IoT)和有线通信(宽带ADSL)芯片,智能语音控制芯片,变频控制芯片(MCU、IPM),电源芯片、功率芯片,驱动控制及接口芯片等。 (2)智能传感器。重点开展适用于家电产业的智能传感器及其专用芯片研发工作,提升温度、湿度、压力等基础传感器的工作稳定性,并针对体感、手势、语音、光感、人体信息等智能传感器进行应用场景研究,基于各类应用场景搭建智能传感器实验系统,最终实现自主设计和生产高性能、高可靠性、高精度的智能传感器组件为家电产品的智能控制提供技术保障。 (3)压缩机。突破压缩机控制系统的开发和零部件生产的技术难题,开发新型高效压缩机,如转子补气变频压缩机、线性压缩机等并实现产业化,开展压缩机变频方法和地域适应性的专项研究,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解决压缩机技术难题,实现整套压缩机系统自主化生产的目标。 (4)高效电机及其驱动。开展无叶片式电机、紧凑型电机、直流无刷电机、变频电机研发工作,通过改善电机结构提升电机效率、降低电机噪声、提高运行可靠性;开展变频电机驱动方面的研发工作,实现变频电机软硬件完全自主化生产,最终实现一体式变频离心电机、直流无刷电机在冰箱、空调等家电的普及率大幅提升。 (5)新型显示器件。促进4K显示面板提速发展,推动8K显示面板超前布局;不断提升6代线、8.5代线及10.5代线等现有中大尺寸TFT-LCD产能利用效率;加快AMOLED柔性显示、硅基OLED微型显示器项目量产进度,推进打印OLED产品加快研发和产业化进程;布局Mini/Micro LED显示、量子点、激光、3D显示等新型显示项目。 (6)印制电路板。印制电路板(PCB)素有“电子元器件之母”之称,是智能家电(居)产品不可或缺的基础组件。不断提高PCB技术含量,并积极发展完善覆铜板、印制电路板及SMT技术等产业链,为智能家电(居)产品提供优质的电路板元器件。 (7)电子元器件。电子元器件作为核心基础零部件,既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类产品。支持薄膜电容器、电热器件、微特电机等现有优势元器件产业向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低能耗的方向转变。开发出满足智能家电(居)产品发展需求的新型片式化、小型化的高可靠电子元器件产品。
专栏2-3 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关键原材料)
(1)先进碳材料。着力研发导热系数100W/mK以上、复合材料强度3.5GPa以上模量255 GPa以上的碳材料,掌握碳材料在光学、热学、力学以及电学等领域的应用特性,推广其在家电产品能量储存、液晶器件、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实现在多产品系列应用高强复合材料替代金属,减重20%-50%,能耗降低10%以上。 (2)保温绝热材料。开展家电用聚氨酯发泡材料、真空绝热板(VIP板)材料的化学特性研究,搭建家电用保温绝热材料的实验台,着力研发ODP为零、GWP低、传热系数低的保温绝热材料,实现我国家电产品的发泡材料、真空绝热板(VIP板)材料在生产工艺上的突破,使产品能耗降低8-10%。支持拜耳等创新企业将新型改性材料进行有效的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达到抑菌、灭菌的效果。 (3)制冷剂替代材料。着力开展家电制冷系统用GWP值低、ODP值为零的制冷剂替代材料的研究工作,开展替代冷媒在稳定性、安全性、兼容性、制冷量等多方面的试验和工程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对新型高效制冷剂产品的推广应用,同时结合制冷系统的协同创新,使相同能效机型超低温环境下的制热量相对R22提高45%以上。 (4)精密金属材料。着力开展家电用压缩机阀片生产等所必需的不锈钢精密钢带材料的研究工作,掌握该不锈钢材料的研发技术及生产手段,提升基础零部件加工生产的硬实力,实现自主生产并生产抗弯曲及抗冲击能力强、平直精度及粗糙精度高、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精确度高的精密不锈钢材料。 (5)绿色可循环非金属材料。重点研究家电的环保科技和可循环利用技术。推进环保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在家电产品上的应用,尤其着力于研究塑料陶瓷化材料、PVC材料、TPE材料等在家电外壳、密封方面的应用技术,最终实现环保材料在家电产品的使用率大幅提高,废旧家电产品材料可循环利用率大幅提高。
专栏2-4 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关键装备)
(1)高端制造装备。开展超声波焊接机、高端精密焊接设备、六轴打磨机器人、组装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装备的研究工作,提升制冷家电冷媒管道和小型零部件的焊接质量,提升基础打磨精度,自主开发PLM、ERP等智能制造相关工业软件,利用我国家电产业规模推动基础焊接及打磨装备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变。 (2)新型高效换热器加工设备。加快换热器加工设备的研发工作,着力解决高精度冲床的设计加工、高复杂度模具设计加工、模具钢材料的差异、小管径换热器的胀接成型、高效胀管设备研发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实现自主开发服务于我国家电产业的小管径(D5,D4)开窗翅片冲片机及小管径(D5,D4)换热器胀管机,大幅提升小管径换热器的生产精度和工作性能。 (3)专用检测设备。加强家电产业生产所必需的专用检测设备方面的研究,掌握各类检测设备基本核心技术和工作原理,尤其着力开发家电整机智能检测、吸枪式氦检漏仪、氦质谱检漏仪、冷媒检漏仪、精密LCR表、烟气分析仪及湿式燃气流量计等家电产业关键检测设备,实现自主生产高精度、测试结果一致性好的关键检测设备。

(三)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

找准产业补链、强链、延链需求,盯住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企业,着力吸引平台企业、龙头企业和企业总部落户。抢占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先机,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提升智能家电(居)产业创新发展动能。

强链:支持上游技术龙头配套企业,依托美的、海尔、格力、荣事达、美菱为龙头的主机应用企业(平台),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业务创新做大做强。

补链:积极引进并支持围绕智能家电(居)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先进制造成型、先进材料、高端半导体等领域行业“专精特新”或“独角兽”企业落户。

延链:围绕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慧家庭升级方向,巩固传统家电产业优势基础,引进智能家居头部企业,全方位延产品链、技术链、供应链、服务链,以高质量的增量激活存量。

专栏3 强链、补链、延链工程
合肥——强链:以家电研发设计为基础,生产制造为载体,加大科技研发力度,降本增效,提升行业装备及生产线智能化水平。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集聚,培育自主品牌,丰富产品结构,在国内率先打造世界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补链: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零部件生产龙头企业,补齐上游短板,加快促进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家电产业融合,提升我市智能家电占比。延链:通过流通服务、基础设施、环境及人力资源四大体系为支撑,推进智能家居从单一的“组装制造”向“供应链协调的上下游产业链”转型发展。 芜湖——强链:重点发展附加值较高带动力较强、市场需求较大的压缩机、电机、驱动控制生产。补链:不断增加小家电产品种类,加快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面包机、煎烤机、干衣机、加湿器、取暖器、家庭服务机器人、清洁小家电、酸奶机、煮蛋器、豆芽机、电热饭盒等小家电产品的制造生产,发挥品牌优势,抢抓小家电发展机遇。延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以及半导体微电子相关产品、注塑机、水温机、中央送料系统、长U弯管机、高速冲床、三次元机械手、压力机、异型插件机、无铅双波峰焊接机、电缆电线等产品,推动家电制造设备以及配套家电电器配件的发展。 滁州——强链:紧盯行业龙头企业和压缩机、电机、芯片设计生产等产业链缺失及薄弱环节,进一步开展定向招商,拓展构建特色彰显、扁平高效、集聚效应突出的智能家电产业链体系。补链:加快厨房电器、热水器、医疗保健电器、空气净化器、负氧离子发生器等产品的研发制造,强化生产企业与智能系统集成商的合作,充分利用安全、健康、节能等领域的新技术,发挥品牌优势,打造智能小家电生产基地。延链:加强与空调器、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以及小家电等产业链上游零部件企业对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定向招商;同时,重点发展洗衣机和空调器大型腔注塑模、电机定转子叠片高速级进模等模具制造业,以及高性能磁性材料、覆铜板、金属化有机薄膜、液晶材料等电子材料产业。

(四)加速产品结构调整

按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和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的要求,立足于现有的“四大件”产品结构体系,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延长、补充和优化产品链,打造全品类、多品种、高品质的智能家电(居)产品供给体系。

专栏4-1 重点产品发展方向
1. 多用途冰箱。积极拓展食品冷藏保鲜冰箱、医药冷藏冰箱、冷链储运冰箱、化妆品冷藏冰箱、茶叶冷藏保鲜冰箱、车载冰箱、嵌入式冰箱、冰柜、酒柜等智能产品。应用高速高精度高效化的智能识别、智能传感、通讯传输、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智能冰箱对用户生活数据的收集、推理、决策、学习,为用户提供有效的家庭食品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 2. 多功能空调。积极拓展人体自感知空调、抑菌灭菌空调、空气能空调、老人专用空调、婴幼儿专用空调、空气净化器、新风设备。通过空气质量感知、语音与手势传感交互等手段,实现舒适、健康、节能的智能应用场景。 3. 多品类洗护。发展从洗衣到晾衣、干衣、护衣、叠衣等与衣物相关的洗护系列产品。发展洗干一体机、衣物护理机、晾衣机、叠衣机等洗衣房系列产品;推出迷你型、便携式洗衣、洗护等系列产品;增加空气洗衣机、超声波洗衣机、抗菌灭菌洗衣机等新型洗涤模式产品。通过AI等技术实现智能洗衣机对衣物数据的收集、推理、决策、学习,形成最佳洗护方案。 4. 多维度屏显。开发高清、绿色、大尺寸显示产品,便携式、迷你式显示设备。大力发展OLED电视、激光电视、4K/8K电视、MicroLED/Mini LED电视等智能化、超高清电视产品;增加AR、VR、3D显示产品;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发展社交电视、旋转屏电视、游戏电视、教育电视等契合特定需求新产品。推动新型显示技术实现新突破,提高产品的人机交互功能,推动柔性显示、多屏显示、智能交互等新技术的应用。 5. 多集成厨电。在产品功能、效果、体验、服务等方面进行延伸,开发系列集成性、简约化厨房电器,丰富集成灶、洗碗机、净水机、油烟机、蒸烤箱、电饭煲、豆浆机、破壁机、料理机、空气炸锅等新产品;开发推广烹饪机器人、垃圾处理机、整体橱柜等全系列智慧餐厨设备。加强厨房空气处理技术、降噪技术、防干烧技术、有害物质监测及预警技术等应用,打造绿色、安全、健康的智慧厨房。 6. 多系列家居。聚焦消费热点需求,在产品功能、效果、体验、服务等方面进行重点开发和设计,积极开发和供给各类优质小家电、生活电器产品。适老(按摩器、护理床、智能轮椅、智能手环、陪护机器人、紧急呼救按钮等);护幼(婴幼儿专用空调、洗衣机、暖奶器、音乐坐便器、消毒器、电子驱蚊器、教育机器人等);卫浴(智能魔镜、智能马桶、智能浴缸、智能淋浴屏、智能淋浴房、智能浴室柜、消毒毛巾架、智能排气扇、智能体脂称等);用水(智能水龙头、净水器、热水器等)、阳台(智能晾衣架、风光雨传感器、智能窗帘等);安防(智能摄像头、烟雾报警器、燃气探测器、水浸传感器、智能锁、智能猫眼、智能门窗、门磁等);生活类(扫地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智能床垫、止鼾枕、灭菌鞋柜、电地暖、电暖器、电壁挂炉等)。
专栏4-2 智能家电(居)“网链”
构建智能家电(居)互联互通全网系统,由若干产品“网链”组成。 衣联网:智能洗衣机、智能干衣机、智能晾衣机、智能护衣机等; 食联网:智能冰箱、智能集成灶、智能洗碗机、智能蒸烤箱、智能电饭煲、智能破壁料理机、智能烹饪机器人等; 娱联网: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智能教育机器人、智能陪护机器人、智能舞蹈机器人、智能看护机器人等; 水联网:智能净水机、智能电热水器、智能马桶盖、智能淋浴屏、智能浴缸等; 气联网:智能空调、智能新风系统、智能空气净化器、热泵空气源、太阳能、光伏等; 洁联网:智能吸尘器、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垃圾处理器等; 护联网:智能杯壶、智能按摩仪、智能手环、智能卷发器、智能补水仪等; 防联网:智能锁、智能摄像头、智能火灾报警器、智能可燃气体泄漏监测传感器等智能安防产品。

(五)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

健全品牌培育机制,完善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推进“三品示范”和“工业精品”工程。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鼓励家电企业不断提高市场营销、服务能力、资本运营、品牌输出等环节运作水平,增强品牌效应,着力打响“安徽家电”金字品牌。

专栏5 品牌提升工程
打造安徽品牌。发挥家电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培育安徽品牌。把本土家电品牌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内国际知名品牌。支持本土品牌企业,采取并购、重组等方式上市。支持家电企业充分利用“一带一路”、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优势,拓展海外市场,打造国际品牌。 提升企业品牌。发挥“精品安徽”央视宣传平台作用,开展智能家电(居)产业专题宣传。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将中国(安徽)国际家博会打造成为极具行业影响力、展示行业风向标的品牌展会。鼓励家电企业参加CES、IFA、AWE、世界制造业大会、显示产业大会等国内外重要展会、推介会,集中展示安徽家电产业最新成果和发展水平,促进家电企业加深交流,加大品牌输出力度,不断扩大安徽家电品牌影响力。 推进标准化工程。实施家电产品质量比对研究提升专项行动,对标国际标准提升产品品质。支持开展国内外智能家电的产品安全、性能、电磁兼容、通讯可靠性、用户体验、人工智能等测试评价方法和标准的研究及制定工作,推进标准国际化工作。支持开展高标准、高品质产品认证及质量分等分级,支持优质家电产品和品牌推介,推动智能产品的互联互通。

(六)打造智能家电应用生态

围绕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提高家电产品的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学习等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智能人机交互控制技术水平,优化用户体验;构建可多设备接入、多场景联动、跨品牌、跨产业、跨平台的智能家电应用场景;构建或参与跨行业的智能家电合作生态,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场景下的多样化智能家电及服务解决方案。

专栏6  “7+1”智能家居应用场景
智慧客厅:集影音、新风、照明、清洁等功能于一身,为用户提供自由舒适生活。 智慧厨房:集冷藏、烹饪、净水等功能于一身,为用户提供美味健康生活。 智慧阳台:集洗晒、休闲等功能于一身的,为用户提供轻松惬意生活。 智慧卧室:集护理、新风、照明等功能于一身,为用户提供静谧整洁生活。 智慧浴室:集卫浴、洗漱等功能于一身,为用户提供温暖洁净生活。 智慧安防:集监测、门锁、监控等功能于一身,为用户提供踏实、放心安全生活。 智慧看护:集健康、护理、陪伴、看护等功能于一身,为用户提供舒心健康生活。 智能家居物联网服务平台:推进家电产品跨平台、跨品牌、跨品类的融合,对家电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用户使用习惯等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跟踪,完善产品功能及服务,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场景下的多样化智能家电及服务解决方案。

(七)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通过开展产品生态设计、使用再生原料、保障废弃产品规范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加强信息公开等,推动家电企业切实落实资源环境责任,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和资源环境效益,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专栏7 生产者责任延伸示范工程
绿色设计。生产企业统筹考虑原辅材料选用、生产、包装、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环节的资源环境影响,深入开展产品生态设计。具体包括轻量化、单一化、模块化、无害化、易维护设计,以及延长寿命、绿色包装、节能降耗、易拆解等设计。支持建立家电绿色低碳循环设计研发中心,建立我省家电绿色设计产品数据库和红名单。 使用再生原料。在保障产品质量性能和使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生产企业加大再生原料的使用比例,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强对上游原料企业的引导,完善再生原料检测、使用相关标准规范。 规范回收利用。生产企业可通过自主回收、联合回收或委托专业的回收公司回收等模式,建立与产品销量相匹配的废弃产品和包装回收渠道。 加强信息公开。强化生产企业的信息公开责任,将产品质量、安全、耐用性、能效、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等内容作为强制公开信息,面向公众公开;将涉及零部件产品结构、拆解、废弃物回收、原材料组成等内容作为定向公开信息,面向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利用主体公开。鼓励家电生产企业披露产品碳足迹信息。

(八)全面推进数字赋能

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与智能家电制造业相结合,实现工业智能制造水平领先。鼓励龙头企业构建家电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实现全价值、数字化运营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高全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专栏8 智能制造提升工程
1. 智能化升级。推动5G技术、AI技术、物联网技术、标识解析技术、智能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家电产业的深度融合,引导家电企业提升智能化、柔性化、数字化、网络化制造水平。支持家电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2. 数字化管理。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引进和培育一批具备智能家电(居)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能力的专业服务商,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标准化、试点示范,打造覆盖设计、生产、质量、订单、物流、市场、客户、维修的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推广个性化定制模式,发展网络协同制造试点。支持基于产品生产、流通等过程的标识解析体系建设。 3. 新模式应用。推进“5G+工业互联网”普及,联合省内三大电信运行商,推动家电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造一批具有推广意义的5G应用场景试点示范。支持VR、AR、MR、体感、红外触控、图像识别、智能语音等新媒体技术在数字化工厂、5G维保、AR安装调试、云巡检等场景的应用,用数字化赋能技术创新,提升家电产业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4. 服务化延伸。支持家电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软件+服务”转变,鼓励家电企业开展生产、营销、设计、开发、信息、维保等服务外包,持续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开展网络协同设计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安装运行全流程运营管理,支持家电产业售后服务平台本地化建设,为用户提供面对面、专业化的高体验式服务。

五、实施路径

(一)龙头+配套构建产业新协同

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促进各类要素和政策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支持家电龙头企业加大在我省的技术研发、投资规模、品牌推广、产品更新等力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品牌资产、渠道资源、技术研发等优势与中小企业建立紧密的协作配套关系,带动中小配套企业协同发展,引导家电配套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核心器件、先进制造工艺,提升配套水平,增加产业“粘性”,培育、打造一批在产业配套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角兽”、“单打冠军”、“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一批智慧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售后服务等第三方服务企业。

(二)基地+集聚,打造产业新集群

加快以合肥为主体、芜湖和滁州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家电制造基地建设。依托中国家电协会、智能家居产业联盟等大力引导智能家电(居)及零部件企业向基地集聚,全面推进合肥、芜湖、滁州开展智能家电(居)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生产制造中心、物流交易中心、新型建材生产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建设。支持蚌埠、马鞍山、阜阳、六安、宣城等地为多节点的智能家电(居)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一批“大而优”、“小而专”智能家电(居)产业配套集群或产业园区,将安徽省打造成世界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

(三)平台+创新激发企业新动能

加强与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联盟等深度合作,依托中国家电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及行业协会、联盟等深度合作,建立智能家电(居)创新中心,在关键共性技术、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等方面补短板,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家电产业链自主可控。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融合,在细分领域打造技术类别完备的创新平台,形成多方共赢的技术生态圈,增强技术、产品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导家电(居)企业通过自建工业互联网平台或应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模式,满足个性化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快实现从生产型制造向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变。构建安徽省智能家电(居)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和智能家居产业研究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服务体系,综合运用政策、规划、标准、资金等多种手段,实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为企业提供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赋能服务。通过AI×IoT实现赋能倍增,打造1+N+X(1个平台,N:家电产品,X:其他行业)产品生态圈,带动家电与汽车、建材、服装、食品、医疗、文化、教育、娱乐、康养、物流等行业协同融合发展。如“家电+住宅”,发展全屋装配式科技住宅产业;“厨电+食材”,发展健康美食产业;“洗涤护理+衣物”,发展时尚服装产业等。发挥抖音等社交平台宣传互动作用,培育线上新品牌。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推动“线下沉浸式虚拟/现实体验+线上远程个性化定制”等商业模式创新,打造新优势。

(四)品质+品牌,提升安徽新形象

深入实施家电(居)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发挥标准带动引领,强化技术支撑作用,促进产品“质量合格”向“用户满意”提升。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鼓励行业协会、专业机构健全品牌培育专业化服务体系、宣贯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完善品牌培育成熟度评价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做大做强本土品牌,在细分领域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发挥“精品安徽”央视宣传平台作用,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引领消费需求,增强消费信心,促进企业加快质量升级。

(五)外引+内强,推动产业新发展

做好引进来。瞄准国际知名主机企业及核心技术的配套企业,引进到我省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制造基地;有针对性引进小家电生产及配套企业,推进高端智能家电和功能型生活电器快速发展。推动走出去。适应“双循环”发展格局,发挥“一带一路”平台作用,大力推进产品外销、商业和资本输出。引导企业建立若干个产业园区、跨境电商平台和海外仓,发展跨境物流,推动智能家电(居)产业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目标市场由非洲、东南亚向欧美等高端市场拓展,在深耕非洲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拉美、中东欧国家市场。

(六)人才+引智,完善育才新机制

通过“115”产业创新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千人、万人计划等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的创新团队,打造一批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高端人才,谋划实施高端人才激励计划。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师带高徒,培养、培育高技能人才和工匠人才。对标长三角人才政策,推动人才深度融合、跨界协调创新,促进高层次人才共享共用。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一体推进的良好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省市共同推进的协调机制,统筹谋划全省智能家电(居)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统筹协调全省智能家电(居)发展的重大决策、工作部署,推进行动计划的宣贯和实施。建立省政府与头部企业定期会商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信任、依靠和尊重企业家,发挥企业家在推动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上的重要作用,加强沟通协调,实时解决企业困难。省有关部门、地市结合实际,加大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双招双引”等工作推进力度,主动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家电项目、重要载体的建设和应用示范。

(二)加大政策支持

组建智能家电(居)产业发展基金,制定智能家电(居)产业支持政策,充分发挥现有财政资金和省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建设,对在本地具有自主研发的企业在人才引进、生产/研发设备升级、国产芯片软硬件研发、节能保鲜绿色等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等方面进行财政支持。支持合肥、芜湖、滁州三市采取“一事一议”等政策措施,实施精准招商。

(三)强化金融支撑

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家电产业和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智能制造设备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家电企业挂牌上市融资。推动金融支持企业并购、重组、业务分拆。搭建覆盖银行信贷、融资担保、风险投资的完整投资体系,广泛吸纳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建立涵盖产业孵化、产业发展、产业并购、产业创新的投融资平台。

(四)强化人才支撑

建立智能家电人才需求目录,实施高端引智行动,大力培育优秀技能型人才。面向国内外引进领军型高精尖人才和工匠型技能型人才。鼓励省内高校开设家电相关专业,加大跨界融合型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建设人才技能实训基地,培养家电发展亟需的技能型人才。鼓励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机构采取定向委培、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培育工程技术人员。

(五)推进交流合作

以融入长三角发展为契机,积极承接智能家电(居)产业转移,支持合肥、芜湖、滁州三大基地加强与江苏、浙江小家电发展合作,补齐安徽小家电短板。加强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在金融、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合作,打造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认证、国际贸易、品牌推广、技术交流和标准化等生产服务业网络。鼓励家电企业参加国际国内知名展会,加强行业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作用,开展专业化招商,搭建行业协作交流服务平台。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办公室

2022年3月23日印发

报告库会员(¥)199/年起售

海量行业报告和相关实用干货寂集锦
开通报告库会员
乐享更多下载,购买超值优惠

查看更多报告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

特色服务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