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拥有优越的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和牢固的经济、产业、商贸根基,具有统筹谋划要素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现实需求。“十四五”时期也是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构建安全可控、高质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是保障城市供应安全、推动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提高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路径,也是优化流通体系、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为全面提升我市供应链发展水平,保障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持续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是我市“1+N”现代物流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是指导我市“十四五”供应链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现状
第一节 发展成就
1.交通物流水平全国领先
物流是供应链运转的实体纽带。广州具备良好的物流区位和设施。广州处于珠江三角洲以及广东省的中心位置,毗邻港澳,临近东南亚,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随着“一带一路”和“双循环”战略的实施,广州逐步成为连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重要节点。同时,广州是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枢纽为一体的国际综合枢纽城市。广州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公路主枢纽和最重要的特大型铁路枢纽,拥有全国三大航空枢纽之一的白云机场和全国沿海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广州港。2020年广州社会货运量9.25亿吨,保持全国前列,其中白云机场货邮吞吐量175.95万吨,位居全国第二;港口货物吞吐量6.36亿吨,同比增长2.6%;铁路货运量1793万吨,开行出口中欧班列106列;公路货运量4.7亿吨、快递业务量76.16亿件,均位列全国前列。良好的设施服务能力带动了物流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社会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2020年广州市社会物流总额60653.46亿元,同比增长3.31%;物流业增加值为2134.70亿元,占GDP的8.53%;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3.62%,同比下降1.08个百分点。物流效率持续提升,物流业加快转向高质量发展。全市标准化托盘普及率达到50%,装卸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疫情期间,广州海关创新“整板收运、快速分流”快捷通关模式,实现进口整体通关从24.38小时压缩到12.53小时,出口整体通关从1.54小时压缩到0.87小时,通关效率大幅提高,物流效率持续提升。
2.商贸发展实力雄厚
商流是供应链发展的必要条件。“十三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突破8000亿、9000亿大关,2020年实现9218.66亿元,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全市建成营业大型零售商业网点391个,商超、品牌连锁便利店及社区生鲜连锁门店超6600家,销售额50亿以上的综合类购物中心3家。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596个专业批发市场,商户超过17万户;交易额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08家,在美妆、花卉、茶饮、箱包、珠宝、服装等多个领域形成辐射全球的供应链枢纽。广州通过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国家级示范步行街改造提升、跨境电商综试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综合试点等国家级试点工作,形成了一批可持续发展并且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商贸供应链模式。外贸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外贸结构发展更趋合理优化。外贸进出口年均增幅2.8%,2019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市场采购试点已成为广州市继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之后的第三大出口贸易方式,2020年广州市场采购出口额达1588.9亿元,增长34.8%。二手车出口数量连续2年居全国第一。中欧班列发展迈上新台阶,2020年新增3条出口路线和2条进口回程路线,年度运营列数突破100列。跨境电商模式不断创新。在全国率先推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信息化系统、“微警认证”系统、进口商品溯源“真知码”、退货合并打包、“空铁联运”等五大创新举措,有效破解数据应用对接难、消费者身份信息核验、质量安全追溯、消费者退换货、跨国运输等的难题。打造了业务总量最大、服务面最广、商品品类最齐全的跨境电商地方公共服务平台,进口商品基本覆盖所有省市,出口货物覆盖208个国家和地区。《2020跨境电商综试区能级指数报告》显示,全国10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城市中,广州综合能级指数位列首位,其中发展规模指数、配套支撑指数两个单项居全国第一。
3.产业供应链建设取得成效
农业供应链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广州不断加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建设,充分整合集研发、种养、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要素,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农业生产方面,2020年全市蔬菜总产量403.82万吨,自给率达100.6%(按2200万人,每人每日消费500克计算),蔬菜自给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蔬菜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推动建成蔬菜类省级“菜篮子”生产基地18个,蔬菜类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23个,蔬菜类省级现代农业园区3家,百亩以上的蔬菜规模化种植场114个。2020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50.7万吨,自给率达90.2%(按照广州市2200万人口,每人每日消费70g计)。农业流通方面,蔬菜质量安全持续保持较高水平,通过加大蔬菜生产过程可监控、产品流通可追溯、产品信息可查询建设,全市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和抽查合格率均达到97%以上。农业加工方面,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2294亿元,利润总额219亿元。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类农业龙头企业8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8家、市级27家,上市公司4家。2020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78亿元,占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55.21 %;销售收入最高的海大集团达603亿元,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有8家,超5亿元的18家,超1亿元的48家。
制造业供应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效、高质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广州已成为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拥有全国41个工业大类的35个,工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在一线城市中率先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国家级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成功打造中国软件名城和“全球定制之都”。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石油化工制造支柱作用明显,已形成三大产值超千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汽车、广深佛莞智能装备、深广高端医疗器械等4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首批培育对象。制造业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不断提升。一是广州制造企业以自身为核心,通过信息化系统以及制度和业务流程设计,对包含供应商、生产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企业内部与外部供应链进行管控和优化,实现资源的高效分配以及生产效率的快速提升,如广汽乘用车针对338家供应商,建立了以质量、供应、成本三大领域为框架的供应链管控模式。二是供应链服务企业与广州优势特色产业相结合,深入到汽车、电子、家具、建材、鞋服等制造业,将供应链服务嵌入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配送、销售及售后服务各个环节,逐步提升与实体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水平,实现供应链管理与精益生产协同。三是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发展供应链数字化应用,有效优化企业供应链体系及前端生产制造计划。据统计,全市重点制造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70%以上,汽车、家电、化工等领域的部分制造企业已构建了采、产、供协同电商信息平台;服装、家具、化妆品等行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定制化生产成效显着。
4.供应链服务创新发展
服务业是供应链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运转的重要支撑。广州拥有全国领先的服务业,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72.51%,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5%,占服务业比重达65%,服务业主导型经济日益巩固。
供应链金融服务发展成效突出。在供应链金融服务和专业建设方面,先后成立了广州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和广州市数字金融协会。广州金融发展服务中心以建设成为推动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地方公共服务平台为宗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更优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广州市数字金融协会下设供应链金融专业委员会,负责研究发布供应链金融专业标准和指南,加强金融、科技、产业之间的跨领域专业研究和交流合作,为供应链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支撑。广州先后印发实施了《广州市关于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市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创新试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在推进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营造发展供应链金融良好市场环境、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控和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指导。广州结合各区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供应链金融产品,持续推进供应链金融示范项目落地,2家企业获批纳入广东省首批供应链金融平台创新试点范围。建设广州供应链金融纠纷在线多元化解平台,作为化解供应链金融纠纷的基础设施,妥善、及时、高效地化解金融纠纷。
信息技术服务发展快速,为供应链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工信部口径)连续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2020年达4905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在全国9个软件名城中排名第三。制造业服务化程度明显提高,开展“定制之都”示范工程,21家企业入围首批示范(培育)名单,“湾区制造”首批授牌12家应用企业,定制家居全球领先,全球前5强企业中广州占据3席。“互联网+”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成效显着,如引进了阿里云ET工业大脑、阿里云飞龙工业互联网平台、中船船海之韵等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第三方支付机构、网贷机构等互联网金融企业。
供应链口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十三五”时期末,全市共有一类海运口岸24个,空港、铁路陆港、河运口岸各1个,车检场等公路监管点9个。广州港国际班轮航线120条,白云国际机场航线网络覆盖全球230多个航点,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点96个,航线168条。广州海关推进“船边直提”“运抵直装”模式改革,在南沙新港开展业务试点。大力推进“提前申报”模式,完善落实容错机制,深入推进“两步申报”“两段准入”“两轮驱动”改革,切实缩减申报准备、转关办理和海关通关时间。创新理念进一步简化申报单证。中国(广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发布2.0版,已同步对接国家标准版应用18类、729个服务,上线地方特色模块19类、582个服务,注册企业超6万家,累计业务单量超6.5亿。2020年黄埔、广州关区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居全国报关量极大城市直属关第二、第三,“广州海关24小时智能通关”入选国务院办公厅营商环境推广案例。口岸降费成效明显,实施口岸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南沙口岸率先试点查验没有问题货物费用由政府购买,并扩大到检验检疫部分及空箱查验部分。
5.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营商环境是形成良好供应链市场生态的重要基础。广州持续大力抓营商环境建设,自2018年以来先后实施营商环境1.0、2.0、3.0,对标世界银行和国家发改委评估指标充分开展了一系列优化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广州在18项评价指标中均获评“标杆城市”,“获得电力”、“跨境贸易”、“办理破产”和“市场监管”4项指标领域典型案例获评全国最佳实践,“用地清单制”"作为广东省典型案例代表,入选“一省一案例”改革集萃,获得国家高度认可。此外,广州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国商标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在加强帮扶企业、完善企业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行一网通办、容缺登记、减证便民等制度上提出优化,进一步展现广州着力提升营商环境的决心和努力。
6.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广州供应链相关企业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广州嘉诚国际物流、原尚物流等部分龙头企业已成功登录国内主板资本市场。广州现有登记状态正常(续存、在业、正常)的开展供应链业务的企业(经营范围包括供应链管理的企业)2.8万家[ 数据源自企查查2020年12月23日数据,企查查数据与国家工商总局同步更新,故以上数据与国家工商总局登记企业数据一致,下述企业数据除另作说明外均来自企查查2020年12月23日数据,对数据来源将不再赘述。],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3。其中开展农业供应链业务的企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标准,将行业分类属于A门类农、林、牧、渔业、C门类中C13农副食品加工业和C14食品制造业大类的供应链企业纳入开展农业供应链业务的企业。]245家,全国排名第1;开展制造业供应链业务的企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标准,将行业分类属于B门类采矿业、C门类制造业(不包括C13农副食品加工业、C14食品制造业)、D门类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门类建筑业的供应链企业纳入开展制造业供应链业务的企业。]637家,开展商贸流通供应链业务的企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标准,将行业分类属于F门类批发和零售业、H门类住宿和餐饮业、K门类房地产业、L门类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供应链企业纳入开展商贸流通供应链业务的企业。]19497家,开展供应链服务业务的企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标准,将行业分类属于I门类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J门类金融业、M门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N门类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O门类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P门类教育、Q门类卫生和社会工作、R门类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供应链企业纳入开展供应链服务业务的企业。]4990家,开展物流供应链业务的企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标准,将行业分类属于G门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供应链企业纳入开展物流供应链业务的企业。]3037家,全国排名均为第3。
第二节 发展短板
1.供应链安全缺乏把控
广州的产业供应链发展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重点环节的安全把控上仍存在一定的短板。在制造业方面,汽车产业、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制造业战略性零部件国产占比偏低,受海外制约严重,采购成本居高不下,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仍较弱。如汽车产业以日系合资企业为主,日资企业占66%,许多核心零部件仍受制约,产业抗风险能力仍较弱;高端装备产业的精密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等基础功能部件在精度、可靠性等方面与国际知名品牌差距较大,长期依赖进口,成本占到整机生产成本的60-70%以上,在基础性、系统性工业软件层面仍然没有开发能力,90%左右的工业系统软件都依赖于进口。在农业方面,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不健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平均冷链流通率较低导致流通损耗大,增加了供应链成本,使得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难以有效提升。另外,目前广州缺少有效的供应链监测制度,对供应链各环节的管控、预警能力都较弱,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2.供应链价值地位有待提升
供应链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价值集聚能力较弱。企业深度参与全球市场、为全球用户服务、获取全球利润的能力相对欠缺。目前广州的供应链流通环节大部分都局限于贸易报关、流通加工和运输仓储等传统功能要素,仍处于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中低端,对研发设计、市场营销、信息整合等附加值高的环节把控力度不足,产业链供应链的闭环塑造能力有待提升。此外,企业之间缺乏协同,缺少长期供应合作关系,彼此处于较低层次的竞争之中。
制造业供应链产品附加值低、供应链环节低端,战略性核心零部件供给能力较弱。如汽车零部件产业多集中在价值和技术门槛较低的领域,供应链中的关键价值产品“大三电”、智能驾驶模块、芯片、关键电子元器件、车载线束、控制系统(含四驱系统、电子车身稳定系统)、高端发动机、先进自动变速箱(9AT及10AT)等核心零部件的省内、国内供应能力弱,需要从省外甚至海外采购;电子信息产业2019年产值2657.4亿元,以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为主,核心价值环节集成电路制造和电子电路制造产值约178亿元,仅占7%,呈现明显的“产业高端、环节低端”问题。
3.供应链标准化程度不高
货运一体化、标准化及信息化水平不高;外贸提单、信用证体系、保税、联运安检等机制规则有待统一;物流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网络接口标准不统一,“一单制”便捷运输制度不够完善等,都是制约供应链高标准现代化发展的因素。此外,对于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的界定标准尚不清晰,行业定位也较为模糊,业务涉及物流、外贸、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多重领域,导致管理责任部门不清,难以形成行业管理标准。
4.供应链龙头示范企业规模不足
广州供应链相关企业整体数量规模庞大,但龙头示范企业较国内标杆城市仍有较大差距。如工信部在2017年和2018年先后公布的两批共63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中,广州仅有1家示范企业和1家示范平台入选;2020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9年百强榜单》中,广州有3家企业上榜,北京、上海分别有14家和10家;2020年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零售百强榜单》中,广州共4家企业上榜,深圳、北京分别有25和24家;2020年德本咨询发布的《2020智能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100强》企业中,广州有5家企业上榜,北京、上海、深圳分别有20、19、15家;2020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19中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榜》中,广州有5家企业上榜,北京、上海、深圳分别有20、19、15家。
5.供应链空间载体质量参差不齐
一是产业空间效率不高。截至2019年,广州容积率1.0以下工业用地占总用地的81%、总建设量的60%,工业用地地均增加值约为14.8亿元/平方公里,与深圳32.5亿元/平方公里差距明显,占全市工业用地三分之一的村级工业园仅贡献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总税收的6%。二是物流空间支撑不足。受制于建设用地规模及基本农田,物流园区、货运枢纽重点物流枢纽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规划落地难,开发建设缓慢。主要物流园区与铁路枢纽、重点产业项目布局分离,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广州尚未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冷链产业园,冷链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亟待增强。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于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定位,以服务党中央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动能,发挥我市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开放优势,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高广州在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要素聚集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供应链,树立全国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标杆。
第二节 工作原则
坚持开放共享。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供应链全球布局,通过更广更深地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面向全球吸纳高端生产要素,提升供应链核心竞争力。推动供应链技术、服务、设施等共建共享,打破各企业相对独立的传统管理和运作模式,共享供应链资源、信息和渠道,全面提升供应链发展水平。
坚持安全可控。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自主能力。建立完善风险预警体系,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提高全球供应链安全水平。加强供应链质量流程监管,加强技术经济安全评估,提升应急储备水平。
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供应链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供应链智能化水平,提升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进一步促进供应链模式、业态和服务创新。
坚持协同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和流程优化,促进产业协同发展、跨界发展。深化社会分工,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企业之间加强供应链协同合作。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强化需求信息的获取和反馈,进一步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流通和绿色消费,将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贯穿于供应链各个环节。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促进全产业链条的绿色发展。
第三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渐深化,加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任务,我市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将进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全球形势巨变对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提出挑战
大国战略博弈的加深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冲击,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供给侧和需求端双向冲击,要求我市统筹产业发展和安全保障,沉着有力应对严峻的风险挑战。当前,我市正处于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的阶段,部分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高端设备对国外供应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卡脖子”问题还比较严重,面临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加强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已成为迫切之需。
2.双循环背景下广州需承担供应链节点和桥梁角色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要求我市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城市,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占据关键位置。一方面,国家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未来内需市场的活力和后劲将持续释放,要求我市重视并抢抓培育扩大内需市场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要保障居民基本民生需求,更要满足居民更高层次需求。另一方面,国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要求我市加快搭建国际贸易和投资新平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实现深度对接。
3.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要求提升供应链核心竞争力
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层次更高、内容更全面、任务更关键,这对我市工业经济加快转变方式、优化结构、转换动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向纵深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加速形成,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大量涌现。跨界交互重构产业发展格局,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制造与服务、数字与产业加速融合,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为我市转型升级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新兴产业能级、培育未来增长引擎提供了契机,也对加强供应链的创新发展、增强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要求。
4.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需要现代化供应链支撑
“十四五”时期是广州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以高水平的“双城”联动助推“双区”高质量发展,以“一核一带一区”为重要抓手构建区域发展格局,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局面,是国家赋予广州的重大使命、重大任务、重大机遇,一系列创新政策和先行示范红利将持续释放。要求我市紧抓历史机遇,发挥优势、通过现代化供应链体系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贸深度合作,深化区域贸易关系、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第四节 发展趋势
1.标准化
物流与供应链是多层次的大系统,有企业供应链,也有产业供应链和国家供应链,供应链的基础性衔接标准不统一将阻碍实现供应链互联互通。制定统一的基础性标准,推进基础性标准的协同,是提升供应链效率的关键。
2.平台化
供应链服务向平台化趋势发展和整合将是必然趋势,由平台模式搭建成一个产融结合的生态系统,不再是单向流动的价值链,而是能促使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系统。供应链平台或者核心企业是价值的整合者,是多边群体的连接者,更是生态圈的主导者。终极目标在于打造出拥有成长活力和赢利潜能的生态圈,而供应链上各环节企业与机构要加入平台生态圈来实现未来的发展。
3.协同化
高效协同是提升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和精准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一是企业内供应链协同。实时采集企业内供应链运行数据,识别资源配置低效环节,提高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二是企业间供应链协同。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连接枢纽,打通供应链上游供应、中游生产、下游产品销售各环节,优化全产业链资源配置。供应链组织形态高效协同是建设供应链体系的根本要求,是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的核心,需要政府积极有为,企业积极响应,制定具体措施,建立同一规则,才能建立高效协同的供应链生态。
4.智能化
目前全球正在进入智能化变革的新时代,智能化创新是供应链演进的方向。在进入技术与模式变革与创新的年代,发展智慧供应链,满足供应链智能化要求,是现代供应链体系创新的重要方向。当前,一些颠覆性的新技术、新方向能够更好地助力供应链的发展,大数据会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变革性的影响,数字化会对供应链的仿真分析、建模等的透明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此外,网络优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会让实时数据有更好的自动传输和采集的机制,从而让供应链更加智能化、智慧化;供应链的编码化趋势也将越来越明显,包括区块链在供应链的应用。从数字化供应链发展到智能化供应链,乃至智慧供应链,是生产组织结构和方式的大变革。
5.绿色化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绿色供应链成为现代供应链建设的重要要求,涉及燃料的使用、排放、运输工具的制造、使用的优化。企业结合供应链战略进行绿色流程再造,推广使用新能源物流车、仓储设施设备节能技术及绿色智能包装新材料,推广共同配送、单元化载具循环共用等先进模式。推动减量包装、可循环包装、环保可降解包装等各种绿色包装技术应用,按配送渠道回收、委托回收、集中回收等社会化回收再利用模式,降低环境负荷和企业成本。目前,国内众多企业,例如菜鸟推出的绿色联盟,苏宁提出的“漂流箱计划”物流联盟,京东推出的“青流计划”绿色物流联盟,都是从供应链体系建设角度,联合绿色物流的设计、生产、产品应用、循环共用、使用回收等各环节企业,共同推进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第五节 规划定位
至2025年,将广州打造为亚太供应链组织管理中心;至2035年,将广州打造为国际供应链组织管理中心。
一是充分发挥广州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作用,深化与深圳、香港以及周边城市的产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进湾区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建设,巩固、增强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枢纽地位;二是充分发挥广州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职能,加快完善空、铁、海枢纽设施和联运体系,提升国内交通物流组织效率。同时加强与国内市场合作,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的协作联动,推动广州优势产业、企业建设完善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布局,将广州打造成为全国产业链供应链核心枢纽。三是充分发挥广州在亚太经济圈的交通地理位置优势,持续加强与东南亚生产、贸易、金融等领域合作,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资源的引进、输出、协调、对接,确立广州亚太供应链组织管理中心地位;四是进一步提升广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辐射作用,拓展全球交通物流覆盖面,加大对外合作支持力度,充分调动一带一路供应链价值资源,大力拓展北美、欧洲等全球重要供应链市场,提升全球供应链资源的整合能力和组织效率,增强供应链核心环节主导能力,将广州打造成为国际供应链组织管理中心。
第六节 发展目标
预计到2025年,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民生供应链更加安全稳定。提高重要民生产品自给率,提升农产品安全和供给效率。民生应急供应链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应急响应和应急组织能力显着提高。
产业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显着增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环节和价值增值环节的“卡脖子”难题。提升产业安全可控性,形成产业备份系统,关键时刻能实现供求均衡和自我循环。供应链水平与效率显着提升。提高资源配置能力,空港、海港、铁路、公路枢纽等设施和集疏运系统建设不断完善。提高服务支撑能力,供应链物流的专业化、标准化、集装化水平进一步高,供应链公共服务新模式广泛应用,实现经济运行更加高效、便利、有序。
区域供应链地位和影响力显着提升。培育具有市场或技术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改善在全球价值链上缺少话语权的困境。提升供应链国际影响力,加强本土企业对外宣传,推动广州与其他国家地区供应链服务领域双向开放,促进广州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向全球扩张业务。
“十四五”时期广州市供应链体系建设目标指标体系
目标 | 指标 | 2020年现状值 | 2025年目标值 | 指标属性 | 牵头部门 |
民生安全 | 政策性储备粮规模(万吨) | 171 | 203 | 预期性 | 发改委 |
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以上例行监测抽检合格率(%) | 97以上 | 98 | 预期性 | 农业局 | |
规模(1000吨)以上冷库库容(万吨) | 97 | 150 | 预期性 | 商务局 | |
大型冷链物流枢纽数量(个) | 0 | 2 | 预期性 | 发改委、供销社、规自局 | |
市级应急物资储备仓库面积(平方米) | 1732 | 7800 | 预期性 | 发改委、应急局 | |
产业高效 | 农产品加工与农业总产值比 | 6:1 | 6.52:1 | 预期性 | 农业局 |
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1.4 (2019年) | 1.5 | 预期性 | 科技局、工信局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 22.9 | 25 | 预期性 | 工信局 | |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59.7 | 65 | 预期性 | 工信局 | |
广州港集装箱吞吐量(万标准箱) | 2351 | 2800 | 预期性 | 港务局 | |
物流增加值与物流总费用比值 | 0.62 | 0.7 | 预期性 | 交通局 | |
5A级物流企业数量(家) | 13 | 新增5-6 | 预期性 | 交通局 | |
物流带板运输普及率(%) | 45 | 55 | 预期性 | 交通局 | |
重点供应链服务企业(家) | 0 | 新增10 | 预期性 | 商务局 | |
区域协同 | 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亿元) | 1588.9 | 1600 | 预期性 | 商务局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比(%) | 27.4 | 30 | 预期性 | 商务局 | |
供应链展览会、国际论坛(场) | 0 | 10(累计) | 预期性 | 商务局 |
第七节 规划思路
“十四五”时期,广州应从供应链的区域格局与体系,供应链的安全、价值与创新问题,供应链的企业生态与发展环境,供应链的物流支撑与规划实施保障等方面积极发力,从而提高广州在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要素聚集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促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供应链区域格局,形成现代供应链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从大湾区一体化、国内“内循环”、国际“外循环”三个层面,加强广州供应链同区域供应链网络的对接,构建更广范围内功能互补、协调共进的产业布局体系。以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的供应链先进技术为引领,以农、工、商三大产业领域为主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充分衔接物流设施与产业集群,形成“1+5+6+4”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体系。
二是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价值提升与创新发展。通过民生供应链赋能、供应链监测预警、供应链金融监管,保障城市民生、产业发展、金融环境的安全与稳定。通过促进物流价值、产品价值、协同价值的提升,构建供应链话语体系,增强供应链自主能力,提高供应链实时能效。通过助力技术应用、流通循环、服务平台三方面的创新发展,提升供应链运行效率、绿色发展水平以及服务支撑能力。
三是培育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生态,优化供应链发展环境。一手推动龙头企业作为“链主”发挥供应链带动作用,一手引导中小企业在专业领域进行精细化、特色化探索,形成大中小企业高效协同、融通发展的供应链生态格局。针对政策标准体系、公共服务供给、金融服务支持、人才培养体系四方面开展完善与提升工作,形成指引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人才充足的供应链发展环境。
四是强化交通物流支撑,加强规划实施保障。在交通物流方面,打造5个供应链综合枢纽、10个专业供应链枢纽加若干供应链流通节点的“5+10+N”供应链枢纽体系,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快冷链设施网络建设,增强冷链服务供给能力。在规划实施方面,通过创新政策引领、明确责任分工、加强资金支持、统筹设施建设实现机制、组织、财税、空间四方面的全面有效保障。
第三章 构建供应链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推动大湾区一体化,打造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枢纽
重点打造两条沿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走廊和一个绕穗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区。以广州为起始,串联珠江东岸惠州、东莞、深圳、香港和珠江西岸中山、珠海、澳门,形成两条沿江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走廊。以广佛同城化、广清一体化为重点,并与肇庆、江门等城市深化产业合作,形成绕穗供应链协同发展区。
积极对接香港、澳门,不断深化穗港澳全面合作,健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体系与供应链安全协调机制。建好穗港智造合作区和穗港科技合作园,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实现智能制造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加强与澳门在中医药等领域展开合作,为澳门产业多元化探索提供供应链支撑,创建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推动与葡语系国家产品对接。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完善以广州为枢纽的大湾区“菜篮子”生产、流通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加强广州深圳双核联动,深化产业规划和供应链对接,促进两市间人员、物资、信息、技术、资金自由高效便捷流动,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充分整合两市在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共同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等热点领域的产业集群建设,深度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实现广深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优势塑造。
强化广州—佛山极点带动,高水平推动广佛全域同城化,加快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联手打造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与佛山、惠州共建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居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实现广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深化广清一体化,推进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辐射带动梅州、云浮、韶关、河源等“入珠融湾”,打造珠三角地区与北部生态发展区协同发展的示范区。深化与中山、肇庆、江门、珠海、东莞、惠州等城市合作,推动与湛江、汕头、汕尾、揭阳、潮州、茂名、阳江对接合作,参与东西翼生物医药、石化、钢铁等产业集群建设,构建世界级沿海产业带。
第二节 推动国内联动合作,打造全国产业链供应链核心城市
积极联动国家重点区域。依托京广、贵广、南广等高铁和珠江-西江黄金水道,强化与国家重点区域的战略对接,深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协同联动,加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联动,构建更广范围的功能互补、链条衔接、梯度发展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强化同周边省份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珠江—西江经济带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内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能源、水利、信息等设施建设,探索跨省联运新模式,联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促进泛珠三角区域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依托粤桂黔滇川高铁经济带等建设,积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
推进广州企业全国布局。支持广州优势企业在国内范围内建设、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布局,优化产销对接,提升“广货”市场占有率和美誉度。深度融入强大国内市场,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畅顺循环。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新基建+新产业+新消费”。
第三节 拓展布局全球市场,打造国际供应链组织管理中心
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抢抓RCEP机遇,加快经贸规则对接,促进商品要素便利流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强化与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合作,支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在沿线国家开展业务,鼓励有条件的本地企业“走出去”建设商品集散中心、品牌连锁店、海外仓、产业园区及经济合作区等,支持外贸企业扩大海外市场,优化供应链组织布局,加强供应商赋能与品牌输出,提升广州在区域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瞄准全球价值链高端资源,通过投资并购境外优质企业和资源,拓展境内外供应链和物流网络资源,提升全球范围内供应链协同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引导企业以海外直采、上控资源等方式扩大优质商品进口。支持企业获取海关AEO等国际认证,提升企业在复杂国际贸易环境中的竞争力。
加强国际物流设施建设。建设南沙港世界一流港口。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引导货运功能向南沙港区集聚。积极探索与珠海、中山等合建大型深水港区,拓展中远期战略发展空间,加强与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市合作,共建世界一流港口群。深化与香港、深圳在航运服务等领域合作,推动航运保险要素交易平台发展壮大。建设白云机场国际一流航空枢纽。完成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积极推动珠三角枢纽机场(广州新机场)前期工作,将白云机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枢纽机场,构建以白云国际机场为核心的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以白云机场为核心,以空铁联运为牵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增强枢纽与广州中心城区、南部海港的互联互通,实现空港、海港、铁路港、公路港、信息港“五港联动”。加强陆上边境口岸型物流枢纽建设,完善境外海外仓、物流节点、销售渠道网络的战略布局;积极推动中欧、中亚、东盟班列枢纽节点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多式联运功能的大型综合物流基地,打造高附加值商品“揽销一体化”产业链,实现运邮、跨电、冷链等精品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营。常态化运营粤港澳直通快车,畅通粤港澳跨境物流通道。简化通关和检验检疫程序、提高信息透明度,打造跨境贸易产业链一体化体系。打造智慧化跨境协同运作的全球供应链,为企业搭建“走出去”平台。
优化国际经济合作格局。继续深化与发达经济体市场交流,加强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投资合作。发挥与东南亚各国传统合作优势,促进全方位交流合作。推进与非洲在基础设施、旅游、农业、轻工业等领域合作。拓展中东欧合作交流,扩大投资贸易合作。深化中以、中日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和中瑞生态设计合作、中沙产能合作。
第四章 构建现代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第一节 推动产业物流融合发展,形成供应链总体布局
坚持产业物流联动融合发展原则,以供应链相关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以农、工、商三大产业领域为主体,充分衔接物流设施与产业集群,形成“1+5+6+4”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体系。
以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珠江北岸鱼珠片区等为依托,形成1个供应链价值创新核心区。重点围绕供应链信息技术、电商信息平台、数据分析、资金管理、金融结算等开展科技研发和创新应用,强化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琶洲互联网集聚区重点聚焦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依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等重大创新研发平台以及大学城科研院校资源,吸引信息技术龙头企业集聚,形成一批原创性供应链技术研发成果。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发挥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优势,推动数字赋能,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数字贸易、数字创意以及都市消费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供应链服务出新出彩,打造供应链金融科技先行示范区、粤港澳供应链金融合作示范区。珠江北岸鱼珠片区着重布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等新型国际化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
以从化、增城、花都、南沙特色农业产业园和白云中央大厨房、菜篮子批发市场园区为依托,整合从化街北、增城新塘、花都空港、南沙港、白云太和等物流集聚区资源,形成5个现代农业供应链发展区。大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供应一体化发展,保障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稳定。
以从化明珠工业园、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沙开发区为依托,整合明珠、空港、黄埔港、新塘、南沙国际物流园等物流集聚区资源,形成6个先进制造供应链发展区。重点围绕汽车、智能制造、先进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开展上下游组织协同,提升制造业供应链发展地位和能级。
依托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南沙综合保税区、中心城区批发商圈及配套物流仓储设施形成4个商贸流通型供应链发展区,发挥广州跨境电商和批发商贸业优势,整合商贸资源,优化流通业态,提升广州商贸供应链影响力。
图1 产业链供应链空间布局规划图
第二节 融合农业生产流通要素,推动供应链业态提升
以五大现代农业供应链发展区为引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极点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产品产区、存区与销区协同对接,促进农业企业、物流企业、大型商超、社区便利店、批发市场等多主体共同合作,无缝链接“田间”到“餐桌”,实现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提升。
从化现代农业供应链发展区以肉禽蛋类为重点供应品类,以壹号蛋鸡产业园、从化生猪产业园为带动,鼓励产业园与生鲜零售企业开展合作,延伸产业链条,开设生鲜门店,运用互联网手段搭建园区产品销售渠道平台,实现“养得好又卖得好”;增城现代农业发展区以岭南特色蔬果为重点供应品类,以增城迟菜心产业园、丝苗米产业园、特色水果产业园为带动,鼓励产业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生活服务业,推动自主研发农产品加工设备与技术,打造集5G制造、加工销售一体的现代农业供应链园区;花都和南沙现代农业供应链发展区以特色水产、果蔬等为重点供应品类,以花都渔业产业园、南沙渔业产业园为带动,鼓励园区推进高新养殖技术研发、渔业特色加工,融入渔业休闲旅游功能,构建渔业民俗文化体验基地,形成集养殖、加工、生产、展示、体验、销售为一体的渔业供应链园区;白云农产品流通供应链发展区以中央大厨房、冷链销地骨干库、增槎路农副产品批发商圈为带动,大力吸引农业流通龙头企业入驻,与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园、餐饮机构、大型商超展开合作,构建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发挥太和枢纽的物流资源优势,打造成为农产品流通集散、加工配送枢纽。
加强农产品供应链平台及品牌建设。以立足广州、服务湾区、联接泛珠、辐射内地为定位,以“一个标准供湾区”为原则,构建以广州为枢纽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及流通服务体系,打造标准化、现代化、便利化平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建设,构建“菜篮子”产品大物流、大配送平台,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流通体系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链数字化应用,畅通农产品营销渠道,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实施“供销品牌”创建行动,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更多特色品牌和服务品牌。培育提升现代化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龙头企业、菜篮子基地等,与国内、国际知名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对接,拓展平台应用覆盖面,实现多平台融合线上销售。
第三节 集聚传统优势产业资源,增强供应链主导地位
聚焦汽车、电子、石化、日用消费品等传统优势产业,以五大先进制造供应链集聚发展区为引领,以重点产业集聚区、产业基地、产业园等为依托,加大重点环节联合攻关和上下游组织协同力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水平。
以南沙黄阁国际汽车产业园、南沙国际汽车物流园、花都汽车产业基地、从化明珠汽车产业基地、增城汽车产业基地等为依托,加强汽车核心零部件和重点技术研发攻关,推进汽车产业相关的技术标准、测试评价、基础设施等产业支撑平台建设,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系统化服务能力。支持整车企业联合第三方机构建设具有南方地理环境和气候特色的第三方汽车综合检验检测试车场,提升广州市的中国品牌汽车的验证检测能力。推动汽车供应链全球化和国产化布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深入推进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结构性改革,形成较完备的世界级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快发展汽车贸易,引进和培育一批汽车品牌经销商,深入发展汽车保税展贸、平行进口等贸易模式,带动汽车进出口实现突破,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以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花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为依托,提升电子信息供应链核心环节配置能力。建设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加快面向新型显示、北斗卫星导航、移动通信等领域的芯片设计与研发,重点发展智能传感器、功率半导体、逻辑、光电器件等领域芯片制造,推动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封装产业上规模、上水平。提升供应链快速协调能力,降低运输成本,提升供应链抗风险能力。积极推动国产替代,推动建设广东省超高清视频前端系统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供应链组织调配模式,增加国内库存。针对国外高度依赖关键零部件进行快速布局,形成供应链合作联动机制。积极构建良好的信创产业生态体系,重点打造信创、工业软件、区块链等领域的软件生态平台。以国产操作系统为核心,建设通用软硬件适配测试中心,快速培育打造一批围绕通用操作系统开发的大型应用软件开发提供商。
以黄埔石化产业基地和小虎岛石化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强石化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进一步整合提升小虎岛、黄埔石化产业基地资源,加强技术研发,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增强广州石化产业的区域影响力。巩固精细化学品及日用化学品发展优势,促进精深加工和发展化工新材料,提升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占比。
推动日用消费品供应链定制化升级。联合汕头、佛山、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湛江、潮州和揭阳等地区纺织服装专业镇,强化纺织服装原材料及辅料、制品的研发与制造、设备等产业链优势环节,重点发展高智能感知、运动、防护服等功能服装和生态服装。重点打造以化妆品生产为主导的全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化妆品生产、研发设计、展示展销和综合服务等产业链重点环节。鼓励企业对标或联合意大利、法国等国际知名皮革皮具设计企业,加大对鞋楦、鞋靴样板、皮具外形、皮衣造型等前端设计环节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深度挖掘消费需求,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鼓励珠宝饰品产业向品牌化、个性化、时尚化发展,发展珠宝首饰加工、镶嵌和定制服务,拓展旧金回收、宝石零售、首饰清洗、设计起版等,提升珠宝产业区域特色经济和品牌优势。大力发展饮料制造、食品制造和农副食品加工,扩大广式凉茶、珠江啤酒等优势产业生产规模,支持方便休闲食品向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方向发展,积极发展风味独特、营养健康的休闲食品,支持绿色食品健康溯源平台及体系建设。
第四节 加快新兴产业协同布局,打造供应链先导优势
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五大先进制造供应链发展区为引领,加快构建新兴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平台,率先形成产业链供应链主导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和价值提升。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发展。依托广东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产学研金用核心基础资源,面向全球加快引进汽车设计、研发机构、研发团队和优势技术等各类创新资源,创建国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中心。以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汽车为主线,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和产业化为突破口,加大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招商引资的支持力度,推动广州市整车关键零部件和智能网联电子集成系统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巩固提升龙头汽车制造企业,支持新技术、新能源汽车企业、汽车技术研发企业,提升广州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国家乃至全球供应链上的主导能力。
推动生物医药供应链创新提升。加速释放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医药港等引领发展型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园、广东医谷产业园等潜力追赶型基地的进一步提升发展;大力推动白云美丽健康产业园、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大坦沙国际健康生态岛、粤港澳大湾区(从化)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平台等重点支持型基地加快建设。发挥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的叠加优势,加强医药产品研发校企结合,推动建设生物领域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研发机构,完善技术研究和创新体系,鼓励传统生物医药生产企业向研发型生产企业转变,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向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发展。提升医药行业信息化水平,完善药品数据管理系统,加强对药品流通大数据的挖掘利用,加强信息同步,推进形成大规模采购。
推进高端装备供应链本土化建设。以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花都临空高科技产业园、黄埔智能装备价值创新园、南沙人工智能价值产业园等为依托,大力推进智能装备核心技术攻关,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支持本土企业研制生产关键零部件、工业系统软件产品,逐渐实现供应链自主可控。鼓励传统装备生产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与工控、系统软件企业联合攻关,实现汽车、数控机床、升降机、农用装备、食品生产线、增材制造等装备的智能化。推动整合智能装备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不断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与全球市场开拓,加快建成具备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加快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主导能力。依托南沙、增城、花都、从化等重工产业基地,紧抓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海洋工程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产业发展机遇,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用钢、海洋工程用钢、能源石化用钢、高性能精密合金板及关键基础零部件用钢等精品钢材。围绕周边地区集成电路、智能装备、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提升高性能铝合金、高性能铜合金、镁合金、贵金属、钛及钛合金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品的附加值。依托黄埔、南沙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积极布局发展硅晶圆、光刻胶、抛光液、溅射靶材、中高端电子化学品等专用原材料。依托在穗科研院所,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谋划建设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突破敏感材料、关键工艺、软件算法等发展瓶颈。聚焦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加快建立一批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第五节 推动商贸流通模式创新,提升供应链服务能级
充分发挥广州商贸优势,挖掘批发市场、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等优势,以四大商贸流通型供应链发展区位引领,打造商贸流通新平台、新模式,推动商贸流通供应链创新体制发展。
以中心城区商贸供应链发展区为引领,推动流花服装批发商圈、中大布匹商圈等传统批发商圈供应链模式创新。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结合直播电商,构建起集智能网络、智能管理、智能商铺、信息咨询、品牌展示于一体的智慧商城体系,积极发展B2B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垂直领域电子商务平台,深化“广货网上行”。对各大专业市场商圈实施“一场一策”,推进多元化转型升级;同时引领专业批发市场向展贸型批发采购中心转型,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广州价格”的国际影响力。鼓励专业市场创新模式,通过不断完善产业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服务、增值服务水平,促进市场从“房东”角色向产业服务平台转变。改变经营模式,减少低端现货批发业态,推进业态升级。通过信息化、集成化改造提升批发市场,促进交易、结算、推广等“软环节”集中集聚,货物交割、流转等“硬环节”外移外延。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引导与支持批发商户开展设计、研发活动,促进市场向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器等运营模式转型升级,并加入文化、休闲、旅游等多方面要素,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地标、品牌产品和特色线路。
以空港、南沙跨境电商供应链发展区位引领,依托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南沙综合保税区等,推动跨境电商供应链模式创新。建设跨境电子商务集中监管园区,进一步推动穗港澳在跨境电商领域紧密合作,以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南沙综合保税区、广州保税区为试点,探索打造生鲜、冷链产品进口枢纽。依托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培育竞争新优势,推动外贸发展转型升级。通过综合改革、集成创新,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特色试点园区融合发展,形成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新型监管服务模式和制度体系。大力发展贸易新业态,打造一体化供应链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跨境B2B等新模式和新业态;整合国内外电商平台、物流、支付、知识产权、结汇等供应链服务,为制造业出海提供支持。鼓励发展多种业务模式,开展B2B出口、B2C零售出口、B2C直购进口、B2B2C保税进口等业务模式。鼓励发展多种跨境电商仓储业务模式,国际商品集散体验中心、全球中心仓、国际分拨中心等。加快发展“丝路电商”,用好中欧班列,扩大与相关国家的经贸往来。推动传统外贸企业与跨境电商企业对接,利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推进跨境电商枢纽城市建设。
推进零售供应链模式创新。鼓励零售企业向新零售平台发展,建立或应用现有网络购物平台,加快推进线上线下互动购物方式,推动020、C2B、P2P等新型商业模式快速发展,探索网上超市、智慧微菜场、无人超市、智能售货机和无人回收站等智慧零售终端。推进以智能供应链和智能物流为核心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核心商圈、商街、商业网点、社区商业等增强数字化经营能力。推动老字号提升工程,鼓励老字号与新零售企业创新合作,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出更加贴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吸引国际品牌店或国内首店进驻广州,促进互联网平台型企业及国内外技术服务企业与本地商贸企业对接合作,以电商行业发展优化消费供给,实现“人-货-场”全链条优化。
推动大宗商品供应链模式创新。支持南沙自贸试验片区、黄埔区建设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集大宗商品交易、结算、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交易平台。推进广州商品清算中心打造统一清算体系,支持大宗商品交易、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务发展。大力推动煤炭物流供应链模式创新,促进形成“传统贸易+互联网+产业+金融”的供应链体系,增加煤炭大宗散货的竞争优势。加大“散改集”“集改散”组货力度,稳定客户、争取货源。推广煤炭35吨敞顶集装箱绿色铁路运输新模式,建立广州港至广东省内及江西、湖南等省份的“散改集”通道,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构建绿色高效的“散改集”疏运网络。升级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经营模式,拓展政策性粮食承储招标、市场化口粮流通交易等业务功能,满足政府储备粮交易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支持培育粮食期货市场,形成透明、公开的价格、市场机制,更好地促进粮食现货市场发挥作用。
推进国际贸易供应链创新增值。深入推进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工作,探索扩大试点范围,充分发挥广州专业批发市场众多、小商品种类齐全的优势,建立具有广州特色和广州优势的市场采购贸易政策体系。进一步发挥各类平台政策优势,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提升运行绩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拓展转口贸易、离岸贸易、中转集拼、延迟中转、毛坯钻石交易、国际保税维修等业务。加快建设南沙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培育一批重点进口平台。深入开展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以广交会为城市品牌,加强国际宣传推广,助力广交会吸引更多高质量的新采购商到会;继续优化广交会参展企业结构,提升参展企业对于广州市外贸出口的贡献度,促进外贸增长。引进培育国内外品牌展会,提升会展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整合广州地区特色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和大型企业资源,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发布、展示、交流、交易平台。
专栏1 提升行业供应链水平重点工程
1.农业供应链一体化工程。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组建农业全产业链复合型企业,增强农业生产链、资金链和产品链供给的有效性、安全性。探索以农业全产业链复合型企业为投资主体,以农业产业链各部门的需求信息和生产标准为纽带,有机整合科技、物流、金融、销售、政策等资源,通过闭合运营的方式确保对农业产业链所有参与者的整体开发和全面服务,实现农业资源集约利用和农业多种功能。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构建上下贯通、有效对接、服务城乡的经营服务体系。针对农业生产重要环节,开展合作式、订单式服务,为广大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资供应、测土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统防统治、收储加工等系列化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建立“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农业经营组织模式,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 2.制造业供应链能级提升工程。稳补强控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筛查缺链、断链环节,制定产业链供应链重点环节招商目录。重点加强与深圳、佛山、清远等省内城市协同,统筹协调产业链关键节点布局。积极引进产业链龙头项目,发挥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延链控链工作联动协调机制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加强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推动现有龙头企业、重大项目释放更大产能。以维护产业链运行稳定可靠为落脚点夯实“固链”,不断优化企业服务和针对性解决方案,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分类施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和优质企业根植性,留住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产能、核心环节、关键产品。建立重点产业‘链长制’,完善工作机制,协同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围绕主导产业每年遴选安排一批国家、省、市三级技术改造项目,推动本地产业智能、绿色、服务、高端发展。 3.国际贸易提升工程。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培育外贸新动能。发挥创新对外贸持续快速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市场采购试点工作,探索扩大试点覆盖范围,建立具有广州特色和广州优势的市场采购贸易政策体系,实施科学高效监管。做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工作,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大跨境电商零售出口、B2B出口规模,推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新模式发展。推动传统外贸企业和跨境电商企业对接,利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推进跨境电商枢纽城市建设。推动服务贸易创新,探索发展钻石珠宝、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等服务贸易新业态。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做好示范区、示范基地和重点供应链服务企业的认定扶持,培育一批国际化、高端化、品牌化的龙头示范企业。 4.批发市场转型提升工程。加强监督管理,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协会为主体,企业、境外进口商共同参与的贸易摩擦预警和应急机制预计国际贸易伙伴长期互信机制。对接要素资源,发展平台经济。一方面引导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批发市场集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有机衔接;同时强化市场引领,推进融合发展,引领专业市场向展贸型批发采购中心转换,推动专业市场向产业园转型,融合品牌展示、众创空间、跨境电商、物流为一体,创新拓展传统专业市场向创意园区转型升级新路径,积极推进全方位、多角度融合的专业市场。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推动传统专业市场数字化转型;并对全市各大商圈专业市场实施“一场一策”,推进多元化转型升级。 5.电商及新零售发展提升工程。推动电商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在住宿、餐饮、文化、旅游、医疗、体育等领域培育一批智慧供应链应用水平高的企业和平台。推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综合试点、探索电商发展新模式。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农业与电商的深度融合,提高以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 |
第五章 培育供应链市场生态
第一节 壮大供应链龙头企业力量,增强链主带动效应
加大供应链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力度,提升供应链带动作用。建立实施以市领导为“链长”和以龙头企业为“链主”的双链式“链长制”,找准产业链缺失和薄弱环节,实施“一链一图、一链一制、一链一策”,定期召开链长调度会议,交流产业链发展情况,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培育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开展重点供应链服务企业认定工作,完善龙头企业培育政策配套,提升企业积极性。
培育一批生产型供应链龙头企业。支持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强化供应链管理职能,发展先进供应链管理技术,整合上下游供应链资源,拓展全球供应链业务,实现企业供应链高价值、高效率、精准化发展。支持大型企业面向社会提供供应链管理先进技术、平台,带动行业供应链资源共享,实现协同发展。大力发展供应链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大型制造业企业来穗设立总部,布局重大项目,吸引供应链要素集聚。鼓励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发展供应链信息技术,与供销社、批发市场、商超等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合作,实施农产品供应链全流程可视化,提升农产品供应链安全与效率。
打造一批流通型供应链龙头企业。支持广州龙头跨境电商企业拓展全球布局,持续扩大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形成全球影响力。支持大型电商企业持续创新业务模式,发展流通新技术、新平台,升级电商供应链系统,实现电商供应链跨越式发展。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完善流通网络,扩大业务规模,增强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支持大型专业领域流通企业升级贸易链条,成立交易中心,增强市场资源配置能力。鼓励传统零售企业探索“新零售”模式,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龙头企业。支持在批发市场所属产业领域培育孵化产业链服务平台和供应链管理公司,利用商贸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展流通渠道,成长为商贸供应链龙头企业。
壮大一批服务型供应链龙头企业。鼓励大型供应链管理企业通过投资并购、资产重组、强强联合、战略协作、企业联盟等方式,提高资源集约度和市场集中度,提升供应链服务能力。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实行业务拓展、升级,与制造业、商贸业等联动融合,向大型供应链服务商转变。支持供应链服务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扩大市场影响力,扩展全球业务。引进、培育专业供应链服务企业,围绕具体行业形成专业化供应链服务体系,形成行业供应链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供应链精细发展
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小企业。引导制造供应链重点环节优势企业发挥专业领域优势,做精、做强重点环节供应链,拓展市场渠道,扩大市场份额,提升重点环节影响力,打造“单项”冠军。加强对中小型制造企业供应链建设的扶持。探索发展中小企业融资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孵化、培育供应链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供应链技术研发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助推信息技术企业实现供应链技术突破。鼓励单品类流通供应链服务企业纵向深化发展。支持企业针对特定产品供应链做精、做新,垂直拓展业务领域,创新研发、采购、配送等业务模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中小流通、生产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发挥小体量灵活性优势,深度对接客户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整合。
第三节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优化供应链生态格局
鼓励大中小供应链服务企业创新组织模式、重构创新模式、变革生产模式、优化商业模式,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支持骨干企业通过技术输出、资源共享、供应商管理等方式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功能互补、协作紧密、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的产业配套能力。依托龙头企业建设科技创新社区,以“前孵化-孵化-加速产业化”的全孵化链条为主线,推动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积极承办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论坛,推动大中小企业相互采购、配套集成、抱团发展。
第六章 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
第一节 强化民生供应链赋能,保障城市民生安全
建立民生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组织机制。一是建立市属国有企业民生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先锋队”机制,明确市属国有企业供应保障首发制度,发挥市属国企在民生保供中的责任担当,强化市级国有企业供应保障力量。二是建立和完善区级供应保障服务队伍,完善统筹调度、信息技术、末端配送、安全监管等人员配置,合理分工、紧密协作,保障供应质量和供应时效。三是完善民生供应商业网点布局。强化大型商超在应急供应链末端的核心地位。补齐人口密集区域商超布局缺口,提升商超设施服务覆盖率。鼓励大、中型商超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建立门店间调货补给机制,保障在突发事件下能够持续稳定、保质保量供应,提升供给精准性和及时性。大力发展品牌连锁便利店、社区生鲜店等社区商业服务设施。加强布局配送仓、前置仓、自提点、自提柜等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实现十五分钟生活圈生活服务设施全覆盖。
加强粮食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加强粮食储备,稳定粮食来源。继续深化与黑龙江省的粮食对口合作以及与其他粮食主产省的产销合作。发挥区域互补优势,鼓励与省内粮食企业与产区合作设立生产基地、储备基地,建立适度异地储备。充分利用进口调剂品种余缺。推动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稳定传统进口渠道,巩固和发展与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粮食贸易合作,不断拓展海外粮食供给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和发展国外粮源基地,强化国际粮食来源。
加强“菜篮子”安全应急能力建设。加强菜篮子应急储备。推动建立“菜篮子”应急储备单位,指导基础设施完善、生产经营稳定、信誉良好的“菜篮子”加工骨干企业和生产基地成立菜篮子应急储备机构。完善“菜篮子”应急供应,重点保障蔬菜等难以储备的“菜篮子”商品的市场供应。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供给制度。积极推动联合国人道主义应急枢纽建设,为包括联合国、各国政府及其他人道主义合作伙伴在内的国际社会提供应急响应,提升国际影响力。升级广东省暨广州市应急物资保障基地建设,完善场地硬件条件,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推动应急物资储备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提升应急物资供应链多样性和实效性。推动建立区域协同应急储备和供给机制,建立广佛肇清一体化区域供应体系。加强军民融合型物资采购保障资源建设,建成国家、地方、军队、企事业单位、家庭的一体化储备体系。建立由发改、交通、铁路、民航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应急物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提升应急物资保障智能化水平,建设全市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信息、物资调拨统一管理。
第二节 实施供应链监测预警,实现产业安全高效
全面加强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预警。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气象监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反映农产品供应波动,防范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优质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数据监测、分析和应用,建立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农产品追溯纵向横向连接,实施农产品全生命周期跟踪和监测。有序推进“两品一标”的认证,引导农业生产向绿色化、优质化发展。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强化蔬菜、水果、畜禽、禽蛋、养殖水产品可追溯,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追溯制度机制。
建立生产资料供应链实时监测预警机制。推动政府与龙头企业合作建立生产资料供应数字化监测平台,打通交通、物流、经济、社会、生产、交易等多领域信息渠道,对重要生产资料来源地的经济社会形势、企业运营情况、物流运输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与研判,及时识别变化因素,制定应急预案,最大程度降低产业链供应链外部影响,保障生产高效可持续运行。建立供应替代储备机制,增强国内替代能力,积极推动国产代替进口,创新供应链组织调配模式,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吸引制造业关键零部件企业落户广州,鼓励企业积极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增强本地供应能力。针对国外高度依赖关键零部件进行快速布局,形成供应链合作联动机制。
完善供应链统计监测制度。积极开展供应链行业的统计调查。建立供应链管理统计监测制度。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合作,开展全市供应链管理摸查,初步建立供应链管理统计指标体系和监测机制,做好供应链行业统计监督工作,及时反映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的发展规模和运行效率,为政府宏观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拓宽监测数据来源,定期共享交流各类信息、研判市场形势,形成监测预警合力。
加强供应链信用体系建设。健全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工业、农业、商务、交通、海关、市场监管、银行等部门和机构之间公共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推进各类供应链平台有机对接,加强对信用评级、信用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的披露和共享。结合“信易贷”、“粤信融”、“中小融”平台建设,完善供应链信用融资服务机制,推动市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发挥作用。结合互联网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加强供应链相关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主体信用监管。
第三节 加强供应链金融监管,构建安全金融环境
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控和监管。建立健全面向供应链金融全链条的风控体系,强化金融活动真实性审查和合规管理。强化行业自律管理,探索制定供应链金融标准规范。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监管,提高供应链金融事中事后风险管理水平。各类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应严格遵守业务范围,不得无牌或超出牌照载明的业务范围开展金融业务。各类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公司不得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变相开展金融业务。维护产业生态良性循环,防止以供应链金融名义挤占中小微企业利益。
专栏2 供应链安全稳定重点工程
1.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工程。结合疫情期间封控、封闭管理区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经验。成立以分管市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组成的生活物资供应保障组,统筹做好疫情期间全市粮食、蔬菜、饮用水、肉、禽、水产品、食用油、蛋、盐等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工作,各区相应成立区级生活物资供应保障组,形成市区联动机制。建立市属国有企业民生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先锋队”机制,对封闭封控区域通过实施国企+连锁超市(社区生鲜店)+电商平台精准供应模式,实施进驻保供;完善“公交移动超市”流动供应模式,灵活高效地满足居民需求;积极应用无人机、无人车和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封闭管理区域开展物资配送。建立市供销合作总社、越秀集团、岭南集团、广州商控、广州酒家、华润万家等国企和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粤旺集团、京东七鲜超市、广州炜洹等民企的市级重点企业应急供应商库,各区相应建立应急供应商队伍,组织力量保障供应。 2.应急物资保障升级工程。全新升级广东省暨广州市应急物资保障基地建设,完善场地硬件条件,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建设全市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信息、物资调拨统一管理。制定和完善广州市应急物资征用及补偿办法。出台我市突发事件经费管理、紧急征用补偿等配套制度,指导突发事件预算申报、无主突发事件政府兜底支付、紧急处突征用补偿等工作。 3.大湾区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大湾区城市协调工作机制,完善大湾区“菜篮子”议事协调、信息共享通报机制,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行信息交流,紧紧联结泛珠三角地区以及国内其他城市,共同促进供港澳农产品海关备案、产品加工和贸易发展便利流通,将大湾区“菜篮子”进一步打造成为全国优质农产品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主要交易和展示平台。提高大湾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协调统一穗港澳互认的“菜篮子”产品溯源信息编码,完善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实现快速追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通报案件查处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联动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与信息发布制度。借助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加强与内地兄弟省市、港澳台地区以及“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的农业合作,重点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蔬菜园艺、农业大数据、节水农业等领域国际合作。 4.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打造工程。增强国内替代能力,积极推动国产代替进口,创新供应链组织调配模式,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精准遴选一批产业上下游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攻关需求,形成拟突破的重点产品和技术清单,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短板问题。积极引入制造业关键零部件企业落户广州,鼓励企业积极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增强本地供应能力。 |
第七章 促进供应链价值提升
第一节 提升物流价值,构建供应链话语体系
整合物流行业资源,推动物流业高效高值发展。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流通企业整合分散的物流资源,发展大型综合物流平台。培育和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壮大5A级物流企业,引导物流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物流企业与生产、流通企业加强基础设施、生产能力、设计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化流通组织,推动物流服务由基础服务向供应链增值服务延伸,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等联动融合,打造新型价值链体系,逐步从传统物流向供应链服务提供商转变。推进各类批发市场与物流企业联合,形成集展示、交易仓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采购、分销配送中心。发展现代化物流技术应用,推广标准化带板运输,鼓励使用智能化托盘、自动分拣、无人车等设施设备,提升物流效率。
提升枢纽物流服务水平,增加物流服务附加值。完善港口航运综合服务体系。探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航运要素交易平台,做大做强航运交易业务,提升航运交易影响力。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现代航运物流、航运服务、航运金融等产业,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能力充分、功能完善、安全绿色、港城协调的现代化综合性国际门户枢纽港,为打造形成航运要素高度集聚、辐射效应显着、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主体支撑作用。完善航空物流综合服务体系。创新“园区+平台”发展模式,建立空港现代流通体系智能平台、智慧物流信息系统,打通生产、流通、消费、市场信息闭环,提升现代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航空货运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培育基地货运航空公司,支持拥有全货机机队的专业化航空物流企业入驻机场,支持航空公司大力发展全货机运力,打造高效、专业的全货机运营平台。大力拓展“一带一路”沿线以及欧美地区货运航线,力争新增10条全货运航线。
第二节 提升产品价值,增强供应链自主能力
提升制造业产品价值。鼓励核心制造企业加大R&D投入,设立研发机构,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施重点领域专项研发计划,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新能源、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关键领域,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精准遴选一批产业上下游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攻关需求,形成拟突破的重点产品和技术清单,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短板问题,筑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基础,提高优势产业关键装备、核心元器件和关键材料的自主化程度,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探索完善与供应链需求匹配的技术创新链条。加快规模化定制能力建设,重点发展仿真和虚拟设计制造、参数化智能设计、网络协同设计等技术。
提升农业产品价值。充分整合集研发、种养、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要素,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充分挖掘特色农产品保鲜流通、特色加工潜力,延伸产业链,扩大生产开发规模,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加工量和加工率,提升农产品价值。推动粮食流通企业发展加工业务,提升产品附加值。运用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探索农产品智能制造新模式。着力加强品牌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申报国内驰名商标,提升广州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构建种业协同研发创新体系,着力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和基因资源挖掘,建立种业科技创新联盟,搭建种业科技研发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孵化,推动种业价值创新。
第三节 提升协同价值,提高供应链实时效能
加强生产流通供给协同的优质柔性供应链体系建设。支持流通业与相关产业线上线下跨界融合,构建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物流和分销等一体化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需求、库存和物流信息实时共享,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客户需求,打通需求与供给渠道。加强个性化定制服务,打造定制品牌,形成对需求具有动态感知能力的供应链体系。推进流通与生产深度融合。鼓励流通企业向全渠道平台商、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转型,提升商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培育一批生产服务型流通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实现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在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等方面的高效协同,提升生产效率。推动先进制造企业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链协同体系,建立实时传导生产、物流、库存、销售等信息的供应链数字化协同平台,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促进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缩短生产周期和新品上市时间,降低生产经营和交易成本。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快发展系统解决方案、定制服务、研发设计、信息增值、融资租赁、消费信贷等重点模式,实现制造业供应链的协同化、智能化、服务化、高值化发展。
专栏3 供应链价值提升重点工程
1.物流产业转型提质工程。加强对物流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研究制定物流用地供给、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及龙头物流企业引进政策。推动建设现代化高标准仓库,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综合考虑物流发展用地,对纳入国家和升级示范的物流园区新增用地予以重点保障。研究建立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审批绿色通道。加快推进物流仓储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推广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及装备,提升物流效率,降低仓储管理成本。推广1200mm×1000mm标准托盘和600mm×400mm包装基础模数,从商贸领域向制造业领域延伸,推动物流设施设备标准化和循环使用。 2.供应链品质提升工程。探索制造业核心技术攻关“广州路径”,积极发挥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广深港澳科技走廊的核心增长级作用,高水平打造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科技创新极点和广州科学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天河智慧城、南沙庆盛片区、南沙明珠科学院等科技创新关键节点,培育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强农产品、消费品品牌打造,依托广州特色农产品、老字号品牌等优势,鼓励企业培育产品研发实验室,开展品牌展览、推介会,拓展产品线上、线下推广渠道,打造全国知名广州品牌。 3.供应链服务提质工程。 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数据采集、边缘计算、设备连接、安全保障、能源互联、生态搭建等功能,实现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和能力精准交易。加快发展基于供应链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建设面向先进制造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制造企业深化服务外包,做大生产性服务市场,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
第八章 推动供应链创新发展
第一节 创新技术应用,提升供应链运行效率
推进互联网+供应链。建设一批“5G+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思路产业化,实现产业链资源优化配置和能力精准交易。以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广州)为牵引,推动汽车、智能装备等重点行业建设运营一批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及以下其他服务节点。推进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行业性、功能性平台建设,强化平台资源集聚能力。推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中小企业计算存储、网络防护等基础资源及设备、生产、管理等核心业务云化和平台化改造,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效协同和业务流程再造。支持企业利用直播销售、视频录播、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线上营销、在线展示、线上签单等商务活动,实现线上线下(O2O)全渠道推广。围绕电子、汽车、化妆品、医药等本地优势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专业化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电商软件开发、品牌(产品)委托运营、营销推广、第三方支付等电商服务。
加强大数据在供应链领域应用。鼓励企业加强在计划、采购、生产、仓储、装运、销售、服务等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集成,推动社会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以及全球资源的安全、高效配置,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提升市场数据分析能力。依托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国电信广州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大数据服务机构,发展供应链高性能计算服务、数据存储服务、算法服务、信息处理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
推广人工智能在供应链领域应用。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离散智能制造、流程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建立以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为特征的智能制造系统。开展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对抗学习、迁移学习、规模化类脑智能等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算法研究,加快高性能计算架构、遗传算法、高级机器学习等领域研究。
加强供应链软件和信息技术支持。在黄埔区、增城区、花都区、白云区布局建设一批信创产业制造产业园,在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增城区挂牌一批工业软件产业示范园区,在黄埔区、天河区集聚一批区块链产业企业。强化与深圳合作,发挥深圳在通信软件、医用软件、工业软件等领域的创新优势、区块链先发优势和创意产业的应用优势。加强与珠海、惠州、佛山、东莞等地在特色软件领域的合作,合力打造大湾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
第二节 创新流通循环,推动供应链绿色发展
大力倡导绿色生产。鼓励企业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再利用、再制造及逆向物流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共同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改善环境绩效。在汽车、电子电器、医药等行业选择一批龙头企业,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确立企业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优先纳入绿色工厂为合格供应商和采购绿色产品,强化绿色生产,搭建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超高清视频与新型显示、智能装备等行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示范。
引导商贸企业创新绿色物流运作模式。鼓励商贸企业对物流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通过使用信息技术,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和仓储配送管理,促进节能降耗。鼓励快递企业、电商平台、网络零售商等应用减量包装、可循环包装、环保可降解包装等各种绿色包装技术,降低环境负荷和企业成本。推进新能源物流车应用,推进中心城区物流车电动化,推进物流领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并完善“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专线整合、“互联网+”园区链接、“互联网+”共同配送、“互联网+”车辆租赁、“互联网+”大车队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
第三节 创新服务平台,增强供应链服务支撑
推动口岸服务平台创新,提升进出口服务效率,完善口岸营商环境。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拓展单一窗口功能覆盖;加强与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合作对接,打造“数字口岸”,探索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建设。优化“线上海关”、“智慧海关”建设,实施“无纸化”通关,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智慧监管,提升通关体验和货物通关效率。
鼓励企业构建供应链平台。利用互联网+、5G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动能,鼓励企业构建供应链平台。平台基于协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配供应链中各实体的业务需求,使操作流程和信息系统紧密配合,到各环节无缝链接;形成物流、信息流、单证流、商流和资金五流合一的模式,实现整体供应链可视化、管理信息化、整体益最大化、管理成本最小化,从而提高总体水平。
第九章 强化供应链空间支撑
第一节 发挥交通物流基础优势,构建供应链枢纽体系
推动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物流运行体系。依托交通物流枢纽布局,形成“5+10+N”供应链物流枢纽体系。以广州空港、南沙港、东部公铁联运枢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等五大交通物流产业枢纽为核心形成5个供应链综合枢纽,辐射全国和国际供应链网络;依托神山、下元、黄埔新港等公路、铁路、港口货运枢纽以及小虎岛、明珠工业园等主要制造业物流集聚区形成专业供应链枢纽;依托街北、太和等公路货运站形成若干供应链流通节点,承担小批量运输中转、短距离物流等供应链流通功能。
提升供应链枢纽服务水平。加快建设白云机场国际航空枢纽港,以白云机场为核心,以空铁联运为牵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综合交通枢纽,增强枢纽与广州中心城区、南部海港的互联互通,实现空港、海港、铁路港、公路港、信息港“五港联动”。拓展国际国内货运航线网络,提升临空经济辐射能力。加快建设航空物流园区和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保税+”新业态,加快建设华南生物医药制品分拨中心、航空维修及航材分拨中心、跨境电商孵化基地、保税展示交易中心、融资租赁中心。引进落地一批跨境电商、物流、平台、支付结汇等企业和项目,打造跨境电商完整产业链和最优生态圈。优化整合四大港区功能,促进港城协调一体。重点发展南沙港区,推进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推动汽车、粮食及大宗商品码头建设,实现港口货运功能向南沙港区集聚,打造综合性、现代化港区;以新沙港区、黄埔港区新港作业区为主形成煤炭、粮食、集装箱物流基地;加快黄埔老港、内港转型升级,调整转移货物运输功能,打造高端航运功能区。优化铁路货运场站及线路网络体系,强化铁路物流枢纽货物集散功能,建设铁路散粮转运设施。整合铁路现有物流资源,构建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拓展铁路物流增值业务。推进规划建设高铁快运基地,完善货运配套设施。整合优化公路货运站场布局,统筹制定保留调整、升级改造以及新建等布局策略,逐步改变中长距离通过公路大规模转运货物的情况,减少公路货运量和货车使用量。
推进多式联运枢纽建设。以发展多式联运枢纽园区为导向,推进既有物流园区、传统铁路货运场站、公路货运枢纽向城市物流配送中心、现代物流园区、物流产业融合发展、产城融合等转型发展。重点推进大田铁路中心站、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南沙港铁路南沙港站、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万顷沙站海铁联运物流融合发展区建设,加强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有效衔接。完善航空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积极推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接驳机场, 强化公铁联运、陆空联运、铁海联运、江海联运。加快建设公铁海空江综合物流信息平台,推动实施货运便利通关政策,提供全过程一体化信息服务。加快完善多式联运技术标准体系,大力推广集装箱、托盘等标准化运载单元,鼓励发展多式联运先进装备技术,实现装卸设备和转运设备的无缝对接。
图2 供应链物流枢纽布局规划图
第二节 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
建设面向消费的日用品、食品、农副产品等民生生活必需品的城乡供应枢纽体系。以大型交通物流枢纽为依托,提升民生生活必需品仓储、加工、分拨、配送、监测、检验等功能,形成面向市内的城乡民生消费供应总枢纽,鼓励支持邮政企业打造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并与农业产业园、批发市场、应急物资保障基地等供应资源相结合,着力构建东、南、西、北四个民生生活必需品供应片区。龙头企业在各区建设民生生活必需品流通、加工、配送中心,为区内大型商超、连锁便利店等生活服务设施提供服务支撑。在重点人口密集区域加大商超布局密度,保障商超服务全覆盖。加快建设社区级前置仓、配送仓、自提柜、末端智能配送设施等社区末端商业仓储设施,提升最后一公里民生产品供应效率和覆盖率。
优化农产品、农资物流体系,有序调整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基地布局建设。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扩建工程,加强新沙、黄埔港区以及铁路枢纽粮食储运设施升级,提升立筒仓、浅圆仓等适合散粮进出的仓储设施比例,实现粮食四散化运输。加强政策性储备粮库建设,提升粮库设施标准及存储规模。提升粮食应急网络体系,扩大粮食应急网点规模,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完善制造业物流体系,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推进生产制造集群或产业基地与物流企业联合,构建产业型物流共同配送基地。大力发展生产资料物流、医药物流、快递物流、装备制造物流等项目建设,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和物流基地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专业物流基地。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物流,依托南沙沙仔岛汽车滚装码头,打造沙仔岛商品汽车综合物流产业及展销、服务基地;加强番禺龙沙码头一期、二期及配套物流园区汽车物流功能,促进番禺化龙汽车产业基地发展。加强建设石化产业物流,以黄埔、小虎石油化工作业区为基础,形成以水路中转和管道运输为主要物流方式的石油化工存储配送基地。依托新沙港区二期工程,提升对广州东部临港工业和东莞麻涌粮食加工产业的服务能力。
加快建设高标准物流园区,形成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大型物流园区。优化物流用地供给机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物流用地布局,对重点物流园区用地需求给予优先安排和政策优惠。强化物流园区目标定位,根据产业特点、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等,合理布局专业化物流园区。拓展物流园区功能,加快发展适应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
图3 民生生活必需品安全保障供应规划图
第三节 加快冷链设施网络建设,增强冷链服务供给能力
加快冷链物流仓储设施、预冷设施等建设。推动功能完善、运营稳健、支撑有力,以高端技术和完善的冷链供应链服务为特色的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冷链产业园区建设,逐步打造和形成优质的冷链产业集群,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驱动力。加快建设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南区)项目,打造华南地区临港分配枢纽型冷库功能的综合性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农村冷链节点建设。建设供销公共型冷链物流骨干网,构建农产品全程冷链流通链条,覆盖产地预冷、冷链配送、销区冷储、冷鲜销售等环节,建设全程一体化、低损耗、可追溯的农产品冷链流通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库、区域型产地农产品冷链配送仓、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以及田头冷链物流设施。鼓励农产品产地田头、屠宰场建设规模适度的预冷、储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加强先进冷链设备应用,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
发展保税冷链物流产业。严格按照海关指定监管场地规范,做好进口冻品冷链保税仓库建设和管理。大力拓展冷链业务,逐步开展冷链加工、分拣、分拨配送等业务,打造集冷冻冷藏、保税查验、加工配送、商品展示及交易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冷链物流基地。
培育一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冷链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着名冷链物流企业、供应商合作,在广州建设冷链物流仓储、航运物流示范基地和冷链物流码头等项目。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提升生鲜冷链物流管理和服务水平,拓展冷链物流增值服务和延伸服务领域;开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生鲜生产基地+冷链物流”等多种经营模式。支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透明度、设施利用率和物品流通效率。
专栏4 供应链空间体系完善重点工程
1.货运枢纽提升工程。争取“十四五”期建成南沙港区四期、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扩建工程、南沙港区近洋码头、新沙港区二期11-12#泊位和南沙港铁路,推进建设南沙港区五期、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和广州LNG应急调峰站配套码头等项目。推进建设广州港环大虎岛公用航道工程、桂山锚地扩建工程,争取广州港20万吨级航道工程、广州港小船航道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提升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综合运输效率。 2.物流设施提升工程。在全面摸查物流园区现状,掌握物流园区情况和特点,对散乱差的物流市场以关停并转等方式进行整合,统筹谋划全市物流园区发展的基础上,在中心城区结合区域城市更新和产业升级,疏解、转型、提升、建设物流园区。完善江高农产品物流基地、风神汽车物流基地、萝岗生产资料与生物医药物流基地、裕丰综合物流基地、黄阁汽车物流基地、小虎岛石化物流基地和大岗装备制造物流基地等八个专业物流基地。 3.冷链设施网络建设工程。引导冷链物流设施向广州空港物流枢纽、广州南沙港物流枢纽、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铁联运枢纽、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等特大型、大型物流枢纽集聚。促进冷链物流规模化发展,集中布局打造集冷冻冷藏、保税查验、加工配送、商品展示及交易等一站式服务于一体综合性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智能化仓库、保税仓等高等级物流仓储设施,打造出口型物流基地和进口型分拨基地。 |
第十章 优化供应链发展环境
第一节 建立政策标准体系,明确供应链发展指引
持续出台系统性政策和专项规划,引导、支持更多资源要素投入到供应链体系发展中来。出台供应链领域纲领性政策,明确供应链发展战略地位和总体要求,为供应链发展提供顶层指引;出台供应链细分领域配套政策,明确各类型供应链业务范畴、主体、责任等,为供应链建设提供政策依据。编制分行业供应链发展规划,梳理重点行业供应链发展优势、问题,明确行业供应链发展目标、方向和内容,为行业供应链建设提供统筹安排。出台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帮扶政策,对符合要求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采取政策优惠、奖励、资金支持等扶持方式。
加快制定供应链相关规范标准,明确供应链服务、设施、技术等运营标准。制定供应链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运行规范,形成市场统一的供应链标准体系。设立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的准入门槛。促进供应链金融融资风险共担,逐步形成、并完善政府、银行、企业、担保公司多方参与的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鼓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积极参与供应链政策标准研究工作。鼓励物流协会和骨干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团体标准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省市以及行业等各级标准政策研制。支持枢纽平台、供应链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供应链金融的标准创新研究。
第二节 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供应链运行效率
推动建立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拓展质量管理、追溯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功能,提供采购执行、物流服务、分销执行、融资结算、商检报关等一体化服务。打造服务贸易子平台,推动建设生物医药研发特殊物品出入境公共服务和集中监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寄递服务平台等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服务型制造子平台。为制造企业提供金融咨询服务、产品、信息、培训、咨询诊断等服务,推动制造业高效协同发展。
加强供应链领域的合作交流、法律服务、保险等公共服务供给,推动供应链持续高效发展。持续举办供应链行业峰会、国际论坛、技术产品展会等交流活动,与国内、国际重点城市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供应链合作及交流平台。加强供应链法律服务,为供应链相关企业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优化法治化市场环境。为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提供保险服务,完善供应链保险制度,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运行风险。开展供应链机构和企业资质认定工作,分类别、分等级对供应链相关企业展开标准化认定。建立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库,加强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孵化、帮扶相关政策,推动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多元持续发展。定期开展企业信用和绩效审查,为社会提供公开透明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信息。
第三节 推动金融服务升级,强化供应链金融支持
支持建设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特色行业子平台。支持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仓储及物流企业、产业互联网平台聚焦主业,立足于各自专业优势和市场定位,加强共享与合作,深化信息协同效应和科技赋能,推动供应链金融场景化和生态化,提高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为提升产业链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延伸拓展能力提供支撑。支持广州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在依法合规、保护隐私的前提下,积极与涉及企业征信、融资服务、税务信息查验、企业信息公示等相关系统平台互联互通。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产业链供应链提供结算、融资和财务管理等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提高金融服务的整体性和协同性。鼓励核心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进行确权,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提供便利,降低中小微企业成本。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贸易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及关键领域的核心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建立绿色通道,及时响应融资需求。强化对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扶持力度,对服务于自贸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给予相应奖励。
建设广州供应链金融特色行业子平台、绿色供应链金融平台。依托现有的广州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包括客户业务受理、大数据风控、资金对接、司法服务等公共服务,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7个新兴产业领域以及轨道交通、电商贸易、医药健康、现代物流等广州特色产业,与行业中具备相对成熟业务模式的资源优势方合作,遵循技术中性和数据安全原则,共同打造广州供应链金融特色行业子平台,提高供应链金融资产流动性,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生态,提出基于不同应用场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解决方案,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的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
推进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工作。支持枢纽平台、供应链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院所、行业及专业组织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创新研究,针对产业和金融的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探索供应链金融数字化发展路径,推动产业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重新勾勒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相对关系,将中小微企业真正纳入供应链的网络体系中,使中小微企业在整个产业链生态中的经营行为数据变成“可评价的信用”和“可流通的资产”。开展利用金融科技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的相关研究工作,深入分析目标产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逻辑,打造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方案。进一步开展供应链金融参与方的契约设计、风险评估与动态监控预警方法的研究工作,创新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
专栏5 供应链创新发展重点工程
1.供应链平台建设工程。利用“互联网+供应链”技术,推动各行业公共信息“上云上平台”;结合数字政府建设,有序推进政府数据开放与共享,加强交通、海关、边检、商务、邮政、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动物流企业、邮政快递企业、枢纽园区、信用、安全监管综合信息平台与专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有效衔接、物流信息平台协同,促进物流储运、通关、追踪等信息集成共享,为便利企业生产经营和完善供应链信用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2.供应链新技术应用工程.支持探索基于全球统一编码标识(GS1)的托盘条码与商品条码、箱码、物流单元代码关联衔接,推动托盘、周转箱由包装单元向数据单元和数据节点发展,促进供应链和平台相关方信息数据传输交互顺畅;通过梳理数据交互的统一标准流程,完善对外的标准数据接口,形成了“一个接口,全链通用”的数据交互原则,在供应链全环节搭建数据共享的“桥梁”。 3.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工程。在审慎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充分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打通产业数据和信息链条,全面探索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支持具备丰富产业链的区域探索建设供应链金融示范区、集聚区,有效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效能和聚集效应。 |
第四节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拓展供应链人才队伍
加强物流企业人才结构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进行物流从业人员培训和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大力推动供应链人才引进和培养,支持各种机构对供应链人才的引进、积极组织开展供应链人才培训活动。创新供应链人才激励机制,出台吸引优秀供应链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快供应链人才集聚。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市属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设置供应链相关专业,创新办学模式,培养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鼓励供应链相关企业和机构组织加强供应链人才培训,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深度探索人才整合。深度整合现有各领域优秀人才参与到供应链发展建设工作中。鼓励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建立人才需求体系,吸纳信息技术、物流、金融、商贸等专业人才,完善供应链各要素人才支撑。
第十一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创新政策引领,完善机制保障
出台供应链发展指导意见,加强供应链领域政策与产业、土地、财税、金融、科技、人才等政策的集聚整合,系统谋划供应链政策措施。加强供应链领域政策研究,以重大政策创新为引领,重点推动供应链安全性、稳定性提升,加快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完善供应链领域统计、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加强研究推行与现代供应链相匹配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健全供应链领域的统计制度。
第二节 明确责任分工,建立组织保障
深化市物流发展和供应链建设领导小组建设,建立定期会议工作协调机制,加大对现代物流及供应链发展工作的推进力度。探索跨部门协同治理模式,明确各部门在供应链领域的工作职责,建立部门间信息传递、数据共享、分工协作机制,形成促进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合力。制定分行业供应链发展计划,统筹推进供应链管理服务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重大事项。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带动作用,推动组建供应链行业学会、联合会、供应链研究院、科创研发中心等各类组织和机构,鼓励行业组织和机构提供供应链咨询、行业交流等服务,开展供应链重大课题研究。
第三节 加强资金支持,强化财税保障
加强财政资金对供应链领域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市现有产业扶持资金,完善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投入、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绩效。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政府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实现融资发展。鼓励各区依照各自的产业特色,设立相关供应链发展基金。
第四节 统筹设施建设,落实空间保障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供应链体系建设规划衔接,保障供应链体系建设工程的用地空间。对于多式联运为主的综合交通枢纽、大型供应链基础设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项目,优先安排落实土地供应。将物流分拨中心、共同配送中心等设施逐步作为准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预留仓储用地空间。积极鼓励利用闲置废弃的工矿用地、废旧工业厂房,发展仓储、冷链、快递、电商物流设施。
附件1 产业链供应链空间布局规划图
附件2 供应链物流枢纽布局规划图
附件3 民生生活必需品安全保障供应规划图
附件4 “十四五”时期供应链体系建设重点项目
工程类别 | 工程名称 | 项目名称 | 项目概况 | 牵头部门 |
安全稳定 | 应急物资保障工程 | 广州市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基地 | 项目总用地面积26879m2(约40亩),建筑面积约7800m2,包括救灾物资储备库、公共卫生类(社会层面)物资储备库。 | 市发改委 |
综合性应急物资信息管理平台 | 依托国家应急资源管理平台系统,建立、完善广州救灾物资、三防物资、森林防火物资等应急物资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物资管理、供应能力、智能匹配、应急调拨、联动运输等应急保障信息的统一管理。 | 市发改委、市应急管理局 | ||
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 | 优化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联动相关部门,优化应急产业布局,推动建设应急物资产业集聚区,争取打造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制度优势,推进省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产业园落户建设。 | 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规自局、市科技局 | ||
价值提升 | 供应链服务提质工程 | 定制家居产业园区 | 全面推动实施“定制计划”,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定制家居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集总部经济、展示体验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园区,塑造一批知名的定制产品与服务品牌,建成较完整的规模化个性定制产业体系和发展生态。到2025年,定制家居产业集群产值达1500亿元,力争 将广州打造成为世界先进、国内领先的定制家居产业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产业集聚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定制之都”。 | 市工信局 |
工业设计产业园区 | 推动广州创意产业园、科学城创意产业园、羊城创意产业园等开展创意设计,支持花都区打造狮岭皮具箱包和云音响研发设计产业基地。探索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设计能力。 | |||
特色物流产业园区 | 建设保税物流集散中心,布局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物流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园。依托南沙区自贸区,以天运国际物流中心(供应链管理)、嘉诚国际港(现代物流)为载体,构建国内先进的供应链与跨境物流链条,争创国家智能化仓储物流示范基地,打造国际化物流枢纽。 | 市规自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南沙区 | ||
种业价值创新工程 | 广州种业小镇 | 推行“小镇+交易平台+科技创新”种业发展模式。推进水产种业创新中心项目, 建设以鱼类种质保存、基因挖掘、种质创新、种苗繁育和供给为核心,育繁推一体化的水产种业南繁基地。 | 南沙区 | |
华南亚热带良种奶牛中心 | 打造亚热带良种奶牛繁育中心平台,培育亚热带良种奶牛,创立亚热带高产奶牛标准化体系,建立亚热带良种奶牛供应基地。 | 越秀集团 | ||
技术创新 | 供应链平台建设工程 | 工业互联网平台 | 面向行业和企业应用,建设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平台企业、行业龙头和科研院所开发应用一批基础共性、行业通用、企业专用工业APP。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广州)节点,推动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与企业应用发展,推动国际主流标识解析方案OID、Handle和国内主流标识解析体系NIoT、Ecode、CID链接和标识互解。探索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的产业化应用模式,开展关键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 | 市工信局 |
重点行业提升 | 农业供应链一体化工程 | 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 | 以立足广州、服务湾区、联结泛珠、辐射内地为定位,以“一个标准供湾区”为原则,构建以广州为枢纽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及流通服务体系,打造标准化、现代化、便利化平台。构建“菜篮子”产品大物流、大配送平台,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流通体系建设。确立统一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指标体系。以广州为枢纽,联结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国内其他相关城市,建设提供产品检验、检疫、通关“一站式”高效便利服务,并融合信息互通、会展交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便利流通服务平台系统。继续培育、认定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打造全国知名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品牌。按照“安全为本、品质优先”的原则,依法加强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促进广州及珠三角市场食用农产品供给质量安全标准和品质的提升,从源头大幅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水平。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标准、高要求,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成果。 | 市农业局、市商务局 |
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链产业园(省级) | 产业园总投资为30563万元,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从化区鳌头镇、江埔街道,镇域总面积537平方公里。以产业园区为支撑、企业为引领、合作社为纽带,持续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力度,精选优育适销高值农业产业,完善种养、销售、服务体系,推动农产品快速协调发展,不断促进产业扩规提质增效,着力打造从化区域农产品品牌,不断完善粤港澳“菜篮子”工程,规范建设更多安全优质价廉供港澳农产品基地,将产业园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 从化区 | ||
制造业供应链能级提升工程 | 超高清视频和新型显示产业园区 | 依托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广州媒体港、天河软件园等,推动超高清视频生产制造、内容制作、公共服务等形成产业集聚,着力打造一批发展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备、配套服务齐全的超高清视频产业园区。加快超高清视频融合应用,在教育、旅游、文体、交通领域建设一批5G+4K/8K和VR/AR+4K/8K超高清视频应用示范项目,探索“5G+超高清”+先进制造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汽车、石化等重点产业中的应用。支持电信、广电企业丰富超高清视频内容和节目,建设4K/8K超高清视频示范社区。办好世界超高清视频(4K/8K)产业发展大会,吸引海内外超高清视频企业、人才、研发成果在穗落地。 | 市工信局 | |
专业绿色化工园区 | 利用广州石化三旧改造契机,以发展“园中园”的方式打造专业绿色化工园区,在广州石化基地周边重点发展基础化工材料的综合利用,带动产业链中下游项目建设,打造以生产合成树脂深加工、高性能合成材料等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和清洁化新能源为特色的绿色化工园区,将供给范围向粤东、粤西两翼拓展,实现化工产品的环保、低碳、高端化升级。 | |||
粤港澳中药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 | 建筑总量33000平方米,联合澳门大学暨南大学完成大湾区现代中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联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完成广药集团检测平台的建设,具备年检测批次不少于1万批中药材的检测能力; 建成国内领先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检测重点实验室,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 完成不少于50个中药品种的质量标准研究,形成不少于50个品种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 | 荔湾区 | ||
高端装备协同创新平台 | 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联合广佛龙头企业创建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广东省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功能部件创新中心,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筹建工作。组织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重点突破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工业系统软件等关键“卡脖子”技术。培育引进高端检验检测仪表仪器制造企业,搭建服务于高端装备细分领域的检验检测平台,提升行业支撑能力。 | 市工信局 | ||
国际贸易提升工程 | 市场采购贸易试点 | 进一步优化完善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工作,重点培育如万菱广场、圣地环球商品贸易港、中港皮具城等专业批发市场,引导其通过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实现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培育市场采购综合服务企业,组织更多的外贸主体、市场实体商户参与市场采购出口贸易。发展“互联网+市场采购”,加强多方经营主体、多个监管部门以及市区商务部门等方面的对接,与其他国家贸易促进机构沟通合作,为传统专业批发市场、外贸企业、实体供货商户提供跨境电子商务客户和贸易机会,破解供应链瓶颈,消除疫情期间看样本、成交、物流运输等外贸出口障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科学制定补贴政策,从物流费用补贴逐步转变为对实际参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的主体的支持引导。 | 市商务局 | |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 加快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扩大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规模,推动网购保税出口试点和B2B模式发展。重点支持希音、卓志等跨境电商龙头企业模式推广带动,推动贸易结算功能落地广州。推动传统外贸企业与跨境电商企业对接,利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推进跨境电商枢纽城市建设。 | |||
批发市场转型提升工程 | 批发市场转型疏解行动 | 对全市596个批发市场,重点对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的进行分类转型疏解。其中,对于市场规模大,硬件条件好、行业影响大的市场,进行转型升级,推动其国际化、展贸化、信息化转型升级;对于经营不善、谋求转营以及外部资本有意愿投入改建的市场,进行转营发展,支持其转营发展总部经济、商业综合体、零售商业、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创投小镇等其他服务业;对于违建、临建类市场,以及存在较大消防安全问题的市场,依法依规拆除关闭;对物流量较大、对城市交通、消防安全、环境卫生产生影响较大,以及不符合城市规划的市场,多措并举引导其搬迁至非中心城区或周边城市;对难以转型升级、转营发展、搬迁疏解、依法依规又难以关闭的市场,加强城市环境、交通物流、消防安全等方面综合整治。 | 市规自局、市商务局 | |
电商及新零售发展提升工程 | 粤港澳大湾区购物联盟 | 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购物一体化发展,加速湾区内5G等信息基础设施及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内物流体系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购物生态圈,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内商贸业辐射能级,携手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 | 市商务局 | |
粤港澳经商及跨境电商中心(跨境电商中心三期及南沙粤港澳国际拼箱中心)项目 | 跨境电商中心三期(6#仓库)、南沙粤港澳国际拼箱中心(7#仓库)项目将建设两座二层丙二类钢混结构坡道仓,总建筑面积165,740.25平方米,将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提供仓储平台和电子服务平台,有助于推动广州市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及推进广东省外贸进出口的发展,也有助于孵化和提升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形成集聚发展。建成投产后,将极大地增加南沙物流园区的保税仓储设施,为助推南沙保税港区提供配套服务,吸引珠三角企业落户南沙或将货物转移到南沙港进出。 | 广州港集团、南沙区 | ||
苏宁华南电商与冷链总部产业园 | 项目需求用地约600亩,总投资30亿元,由广东苏宁易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苏宁华南智慧零售电商产业园和苏宁华南绿色冷链总部,含生鲜农产品加工中心、智能中央厨房、乡村振兴综合电商示范基地、综合电商采销运结算中心、综合电商云数据管理中心、供应链管理及跨境电商与展销中心、综合配套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经营实体。 | 从化区 | ||
京东从化智能电商运营中心 | 项目首期需求用地约100亩,总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拟建设集智能电商运营中心、仓储中心、分拨中心、结算中心等一体的电商运营中心。依托于京东智慧仓储中心,打造电商区域贸易结算中心、电商生态开放平台、智能供应链服务平台的“互联网+实体”项目。 | |||
逸仙完美日记化妆品(广州)研发和生产基地项目 | 项目占地95亩,总投资约7亿元,由广州逸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化妆品、护肤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先进的化妆品生产基地之一。 | |||
阿里巴巴新零售华南运营中心 | 拟引进菜鸟网络及盒马鲜生上下游合作企业,建设盒马鲜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采购、结算及运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盒马鲜生华南运营中心,打造湾区新零售的基石项目。 | 增城区 | ||
京东增城智能电商运营中心 | 京东区域运营中心和电商业务的重要承载基地,拟建设京东运营中心、“亚洲一号”智能分拣中心、智能仓储中心及订单生产中心等,是依托于京东智慧仓储中心,打造电商区域贸易结算中心、电商生态开放平台、智能供应链服务平台的“互联网+实体”项目。 | |||
九州通医药物流华南总部项目 | 项目用地面积7731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41306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医疗健康产品分拣中心、自动化立体周转中心、健康产品冷链中心、B2B业务平台(九州通医药网)、健康998电商平台;建设一个具备总部采销、总部结算、医药电商、智慧医疗、远程医疗、创新孵化等一体化功能,高档次、大规模、智能化的大健康产业总部基地,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联动的医药大健康生态圈。 | 白云区 | ||
空间体系完善 | 货运枢纽提升工程 | 新沙港区二期 | 新沙二期工程项目是交通运输部水运工程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依托试点项目、广东省和东莞市重点工程项目。项目拟建设2个7万吨级通用泊位(结构均按10万吨级设计),码头岸线总长522米;驳船码头建设4个3千吨级驳船泊位、5个2千吨级集装箱驳船泊位及4个工作船泊位。仓库方面拟建设28万吨筒仓及15万吨机械化平仓。项目计划投资25.33亿元。项目建成后,新沙港区将新增通过能力1405万吨,其中粮食420万吨,集装箱50万TEU。 | 广州港集团 |
南沙港区建设工程 | 加快推进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南沙国际邮轮码头、南沙港区近洋码头工程、南沙港区粮食及通用码头扩建工程、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项目、新沙二期H#-13#泊位、南沙港铁路建设。稳步推进南沙港区五期工程、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工程、南沙港区国际海铁联运码头工程规划建设,统筹推进进港航道和公共锚地等港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综合运输效率。 | 广州港集团 | ||
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铁联运枢纽 |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广州中心城区西北部,白云区西部。项目东至广清高速公路,西至白坭河,南至流溪河,北至北二环高速公路;是全国规划建设的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是国家‘一带一路’综合铁路枢纽,是广东省打造国际货运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通道及口岸建设的重点项目,是《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的重点项目。 项目用地面积约2200公顷,将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以项目建设为契机,打造高水平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对接国内与国际,做好国内国际双循环支点,把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铁联运枢纽建设成为以商贸服务型为主的国家物流枢纽,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 |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 | ||
南沙港铁路南沙港站 | 南沙港铁路南沙站为高架站,车站范围为龙穴南水道特大桥72#-112#墩,区间线路长度约为1.3公里。车站工程主要包括钻孔灌注桩施工、承台施工、墩柱施工、支承垫石施工、道岔连续梁施工、简支箱梁施工、桥面系施工,预计将于2021年7月达到铺轨要求,全线工程计划10月底完工。 |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 | ||
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广州国际物流产业枢纽) | 项目位于广州市增城区中新、朱村、永宁3镇(街)交界,毗邻铁路广石线增城西货站,处于大湾区货运铁路U形顶点;10公里范围内有6条高速公路环绕,多式联运优势明显。项目处于珠江东岸产业集聚区,广深珠澳科创走廊服务范围,属于大湾区核心区域,经济环境优越。 项目规划面积约941公顷,经节地评价后优化后项目占地面积约778公顷。项目分为一期、二期开发,其中一期重点规划范围为493公顷,二期研究范围为448公顷。项目将搭建“交通+物流+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形成以公铁联运、地空“即场式”联运为主的多式联运格局。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综合货运枢纽和交通集疏运系统;综合货运枢纽包括货运作业区、仓储及堆场、安全与应急区、生产辅助区、办公管理区和生活服务区等,交通集疏运系统包括与区域连接的公路、集装箱卡车停车场和高速公路应急救援中心等。 综合考虑本项目的市场发展需求、工程建设方案等因素,根据物流中心功能区划、主体设施设备配备情况,并考虑资金投入的可能性和市场发展的成熟度,建议采用均衡、逐步、分期建设的方式进行项目开发建设,整体建设工期安排如下:2021年第四季度,主体工程开工;2024年12月底,基本建成本项目一期工程;2025年,一期投入运营;2026年,项目二期工程开工;2030年,二期投入运营。 |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市交通局、市发改委 | ||
万顷沙站海铁联运物流融合发展区 | (1)南沙港站:选址位于南沙区龙穴岛,用地紧靠南沙港站,东南侧紧邻南沙港四期。整体用地东至龙穴岛中部深水港池,西至龙穴大道,南至南沙港四期,北至现状河涌,用地面积68.77公顷。 (2)万顷沙站:选址位于南沙区万顷沙镇西南侧,项目用地本呈“L”形布局,南接洪奇沥水道,北抵万顷沙站,中间有万环西路穿过,用地面积50.51公顷。 |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广州港集团 | ||
物流设施提升工程 | 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 | 启动枢纽用地土规、总控调整工工作,共涉及面积约700公顷。利用停产企业土地、广乐高速两侧已征未利用土地、待建土地作为建设地区,完成相应土地拆收迁、收储及出让工作。支持 首期物流用地运营,加快广百集团二期用地的开发。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清远配送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项目用地招拍挂进度,尽快实现项目开工。加快空港新城启动区的土地出让和建设,同步开展物流企业招商进园工作。推进源潭铁路站扩建与升级改造工程,落实用地范围完成房及附属工程、综合交通枢纽配套工程。争取入选国家物流枢纽。 | 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 | |
中国供销商贸流通综合产业项目 | 项目需求用地约120亩,总投资6.2亿元人民币,由广州华瑞乾仓储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包括农产品深加工与包装、中央厨房、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配送基地、配套建设农产品直播电商交易中心等。 | 从化区 | ||
韵达广东快递电商总部基地项目 | 项目需求用地约280亩,总投资12亿元,由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化快递快运中心,供应链产业园基地,智能化物流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物流汽车研发和制造中心。 | |||
街北物流骨干节点 | 项目选址在从化南部的太平镇木棉村大广高速木棉服务区,以广州广从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街北高速改扩建工程为契机,计划在服务区两侧新增用地规模 1000 亩,开展应急保障物资、生鲜冷链及快销品运输等基础性设施建设,依托广州华新集团有限公司强大的快消品及应急物资保障基础,打造集物流信息服务、商务办公、流通加工、网络货运等增值业务于一体的粤港澳物流产业转型升级标杆示范区。 | 市交通局、从化区 | ||
广州南沙国际物流中心 | 项目选址在广州南沙龙穴岛南沙三期集装箱码头内陆侧,东、北面紧邻港区,西侧为海港大道,总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广州南沙国际冷链有限公司,总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北区为广州港华南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占地面积16.7万平方米,项目是公海铁联运国际物流基地。 | 广州港集团、南沙区 | ||
南沙国际汽车物流产业园 | 打造集汽车整车滚装、零部件、仓储配送、检测、改装、贸易、展示的汽车增值服务产业和商品汽车集散物流基地,做大做强整车进口和保税转口业务,在南沙自贸试验片区积极开展平行进口汽车业务,加快建设沙仔岛综合性汽车枢纽港。推动江海联运物流运输方式,促进柳州汽车产商通过西江水道运输汽车至南沙,扩大沙仔岛汽车口岸物流覆盖区域,将南沙打造成为服务西南地区的汽车整车出海大通道。 | |||
小虎岛石油化工存储配送基地 | 加强建设石化产业物流,以小虎石油化工作业区为基础,形成以水路中转和管道运输为主要物流方式的石油化工存储配送基地 | |||
番禺龙沙码头配套物流园区 | 加强番禺龙沙码头一期、二期及配套物流园区汽车物流功能,促进番禺化龙汽车产业基地发展 | 番禺区 | ||
新宜中国-广州增城汽车零部件产业物流基地 | 建设汽车零部件加工组装、零部件配送集散中心、展示交易、供应链金融、货贸结算中心。项目拟用地约150亩,总投资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 | 增城区 | ||
益云智慧物流产业孵化基地项目 | 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476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2335平方米,拟建设物流智慧产业孵化基地暨总部项目。 | 白云区 | ||
冷链设施网络建设工程 | 供销公共型冷链物流骨干网 | 建设1个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库,作为骨干网运营中枢,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 建设区域性产地农产品冷链配送仓。由黄埔区、花都区、南沙区、从化区、番禺区综合考量区域农业生产和冷链物流产业布局现状,各建设1个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 在白云区建设1个销地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发展面向城市消费的,以冷藏、低温为重点的冷链物流快速处理中心,拓展冷藏保鲜、快速分拨、加工处理(“中央厨房”及净菜加工处理设施)、分装配送等功能。 加快布局若干个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选取10个镇、村,联合省供销社布局具有快速移动、预冷保鲜等功能的田头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预冷短板。 | 市供销社 | |
南沙国际冷链项目 | 广州南沙国际冷链项目为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南区项目,投资35亿元,仓容46万吨,是广州市“攻城拔寨”项目和重点“菜篮子”工程,项目定位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临港分配枢纽型冷库功能的综合性冷链物流基地,项目100公里范围内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主要城市,并将与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北区项目联动,通过南沙港铁路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打造立足湾区、辐射华南、面向全球的国际冷链物流枢纽,打造以南沙国际物流中心为“冷链母港”的全链条冷链物流格局。。 | 广州港集团、南沙区 | ||
玉湖国际冷链项目 | 包括玉湖冷链市场交易中心和总部基地两部分,项目总投资120亿元。 其中,玉湖冷链市场交易中心,位于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山前旅游大道与大广高速交会路段的南侧,占地面积20.8万平方米,建设面积45万平方米,拟以国际标准建造15万吨以上级冷库(全温区覆盖,包含零下60度的超低温冷库)、智慧物流分拨中心、展示交易区、综合加工配送区、电商前置仓、检验检疫楼、办公管理用房等核心功能及生活服务配套区。 总部基地项目,将建设玉湖环球食材交易中心、总部办公大楼、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酒店、文创商业街、文旅办公楼等,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新的旅游消费地和城市新地标。 | 花都区 | ||
万纬增城华南冷链总部中心 | 建设万纬华南冷链总部(智能仓储、中央厨房、冻品互联网交易),打造国家级安全冷链产业园区。项目以优质供应链服务保障食品安全,融入“菜篮子”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集冷链仓配集散区、中央厨房和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冷链配送基地。 | 增城区 |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