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是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重要对象。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快速的城镇化过程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固体废物也呈现了迅速增加的趋势。201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上升,且增长速度很快。2013年,全国工业废物产生量为13.4亿吨,比2012年增加12%,较2010年增长近30%;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654.7万吨,比2012年减少6.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7.7亿吨。
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持续性,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危害。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妥善处置已成为我国在快速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到2013年达到56.1%。综合利用已成为工业固体废物的最大流向,但10年间综合利用率提高年均不足1%,由此可见,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仍有较大的综合利用潜力。
另外,目前我国对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还仅限于初级的粗放式利用,如铺路、生产水泥建材、矿坑填充等,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与国外相比,我国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水平也较低,如我国矿产资源总回采率仅为3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个百分点,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制定了关于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管理行政法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有关主管部门发布了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转移、铁路沿线环境卫生、防止船舶垃圾和沿岸固体废物污染长江水域等多项规章。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制定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目录;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危险废物填埋、焚烧的污染控制标准与技术规范,以及进口废物环境保护的标准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等;建立了危险废物集中处置收费制度,促进了危险废物处置的产业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制定。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黑龙江、吉林、四川等省市还颁布了危险废物管理的地方管理办法。
为变废为宝、加快消化工业固废,今后工信部将选择一批城市开展工业转型升级的试点,推动这些地区在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领域做出突破性贡献。目前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的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正在制定当中。示范工程会选取利用量大、产值高、技术装备先进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参与,予以重点扶持和培育。
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研究及市场投资决策报告》共十九章。首先介绍了工业固废的概念、类型、地域分布及危害,并对国外工业固废管理经验进行了解析,接着分析了中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行业的发展环境,然后对中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并具体介绍了钢铁工业固废、尾矿、赤泥、煤矸石等细分行业的发展。随后,报告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试点基地和重点区域市场、重点企业经营状况以及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解析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行业的投资潜力,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商务部、财政部、工信部、产业研究中心、市场调查中心、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以及国内外重点刊物等渠道,数据权威、详实、丰富,同时通过专业的分析预测模型,对行业核心发展指标进行科学地预测。您或贵单位若想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行业有个系统深入的了解、或者想投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工具。
第一章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相关概述
1.1 工业固体废物基本介绍
1.1.1 工业固体废物概念界定
1.1.2 工业固体废物的类型
1.1.3 工业固体废物的地域分布特点
1.2 工业固体废物的危害
1.2.1 工业固体废物对水体的污染
1.2.2 工业固体废物对大气的污染
1.2.3 工业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1.2.4 工业固体废物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
1.2.5 工业固体废物的其它危害
第二章 国外工业固废管理基本状况及经验借鉴
2.1 国外全过程固体废物管理分析
2.1.1 全过程固体废物管理制度
2.1.2 发达国家实施全过程固体废物管理现状分析
2.1.3 国外工业固体废物预防措施
2.1.4 国外清洁生产介绍
2.2 国外工业固废分级管理状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2.2.1 欧盟工业危险固废分级管理分析
2.2.2 美国工业危险固废分级管理状况
2.2.3 中国工业危险固废分级管理现状及启示
2.3 国外工业固废交换机制分析借鉴
2.3.1 国外工业固废信息交换机制分析
2.3.2 国外工业固废实物交换机制分析
2.3.3 国外工业固废交换过程分析
2.3.4 主要案例分析
2.4 美国工业固废管理实践经验借鉴
2.4.1 美国EPA工业固废管理导则
2.4.2 美国对于工业废物管理的实践方法
第三章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PEST环境分析
3.1 政策(Political)环境
3.1.1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主管部门和体制
3.1.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政策综述
3.1.3 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政策目标现状分析
3.1.4 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及政策手段分析
3.1.5 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机制分析
3.1.6 完善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政策的建议
3.2 经济(Economic)环境
3.2.1 国际经济发展形势
3.2.2 中国经济运行现状
3.2.3 中国经济支撑因素
3.2.4 中国经济发展预测
3.3 社会(Social)环境
3.3.1 我国工业化进程
3.3.2 我国城镇化水平
3.3.3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3.4
技术(Technological)环境
3.4.1 危险废物和
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
3.4.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
3.4.3 其他固体废物处理技术进展
3.4.4 固体废物处理利用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第四章 2013-2015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分析
4.1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状况综述
4.1.1 资源综合利用规模逐步扩大
4.1.2 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4.1.3 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显著增长
4.1.4 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体系建设
4.2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特征
4.2.1 基数大,增长迅速
4.2.2 种类多,行业特征显著
4.2.3 资源化潜力空间大
4.2.4 成分多样复杂,环境风险大
4.2.5 与区域工业经济特征关系紧密
4.2.6 工业固体废物治理设施
投资偏低
4.3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综述
4.3.1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处理及排放情况
4.3.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意义
4.3.3 大宗工业固体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分布特征
4.4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现状
4.4.1 现状综合分析
4.4.2 综合利用规模稳步扩大
4.4.3 技术
装备水平逐步提升
4.4.4 法律政策日趋完善
4.4.5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五章 2013-2015年
钢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分析
5.1 中国钢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分析
5.1.1 钢铁工业固废产生量和利用率
5.1.2 钢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途径
5.1.3 钢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5.2 中国钢铁固废综合利用
产业化市场发展分析
5.2.1 钢铁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状况
5.2.2 钢铁工业固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定位
5.2.3 钢铁工业固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路径
5.2.4 钢铁工业固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前景
5.3 中国钢铁冶金渣综合利用分析
5.3.1 钢铁渣综合利用回顾
5.3.2 钢铁渣产生、堆存及综合利用现状
5.3.3 钢铁渣综合利用的途径
5.3.4 钢渣现实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5.3.5 钢铁渣综合利用发展方向
5.4 中国
废钢铁综合利用分析
5.4.1 废钢铁基本概述
5.4.2 废钢铁综合利用的价值
5.4.3 废钢综合利用的意义
5.4.4 废钢铁回收利用市场现状
5.4.5 废钢铁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
5.4.6 废钢铁加工利用行业准入条件
5.4.7 废钢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将加快
第六章 2013-2015年尾矿综合利用分析
6.1 尾矿综合利用的途径分析
6.1.1 生产
建筑材料
6.1.2 作井下充填料
6.1.3 生产
玻璃制品
6.1.4 制备聚合物填料
6.1.5 土地复垦
6.1.6 用于制作肥料
6.2 我国尾矿综合利用现状总析
6.2.1 尾矿基本状况
6.2.2 尾矿综合利用的目的与意义
6.2.3 尾矿综合利用发展现状
6.2.4 尾矿综合利用前景看好
6.3 我国铁尾矿综合利用分析
6.3.1 铁尾矿资源化的重要意义
6.3.2 铁尾矿的利用技术及研究现状
6.3.3 铁尾矿综合利用存在的矛盾及建议
6.4 我国尾矿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6.4.1 尾矿利用率低
6.4.2 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数据支撑
6.4.3 尾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投入不足
6.4.4 现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6.5 我国尾矿综合利用发展规划探析
6.5.1 思路及目标
6.5.2 重点领域
6.5.3 重点技术
6.5.4 重点项目
6.5.5 保障措施
第七章 2013-2015年赤泥综合利用分析
7.1 赤泥相关介绍
7.1.1 赤泥的性质
7.1.2 赤泥的主要种类
7.1.3 赤泥对环境的影响
7.2 中国赤泥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7.2.1 赤泥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7.2.2 赤泥综合利用回顾
7.2.3 赤泥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现状分析
7.2.4 赤泥综合利用展望
7.3 我国赤泥开发利用的价值与效益
7.3.1 赤泥中有价成分与可利用价值
7.3.2 赤泥开发利用可达到的社会效益
7.3.3 赤泥开发利用可达到的经济效益
7.4 我国赤泥综合利用存在的难题
7.4.1 高碱性是赤泥利用的难点
7.4.2 拜耳法赤泥堆存难度大成为
氧化铝生产的关键问题
7.5 中国赤泥综合利用规划探析
7.5.1 发展思路及目标
7.5.2 重点技术和重点
工程
7.5.3 保障措施
第八章 2013-2015年
煤矸石综合利用分析
8.1 煤矸石综合利用基本介绍
8.1.1 煤矸石概述
8.1.2 煤矸石综合利用的紧迫性
8.1.3 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链分析
8.1.4 煤矸石综合利用资源循环路径分析
8.1.5 煤矸石综合利用工艺分析
8.2 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状况
8.2.1 煤矸石产生量及综合利用分析
8.2.2 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及有效性分析
8.2.3 煤矸石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
8.2.4 煤矸石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趋势分析
8.3 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分析
8.3.1 煤矸石发电取得的成效
8.3.2 煤矸石发电现状解析
8.3.3 加快煤矸石发电发展步伐的必要性
8.3.4 加快煤矸石发电发展的建议
8.4 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相关政策解析
8.4.1 扶持煤矸石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
8.4.2 煤矸石综合利用新规出台
8.4.3 煤矸石综合利用财税扶持政策
8.4.4 煤矸石综合利用现行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8.4.5 完善煤矸石综合利用财税政策的建议
8.5 中国煤矸石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5.1 煤矸石综合利用应考虑的问题
8.5.2 煤矸石资源基础研究薄弱
8.5.3 煤矸石利用发展不平衡
8.5.4 煤矸石综合利用程度低
8.5.5 改善煤矸石综合利用的建议
第九章 2013-2015年粉煤灰综合利用分析
9.1 粉煤灰相关概述
9.1.1 粉煤灰的形成及分类
9.1.2 粉煤灰的组成
9.2 中国粉煤灰综合利用状况
9.2.1 粉煤灰的主要利用途径分析
9.2.2 2013年粉煤灰综合利用回顾
9.2.3 2013年粉煤灰综合利用新规开始实施
9.2.4 2014年粉煤灰产生量与综合利用现状
9.3 中国粉煤灰综合利用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与建议
9.3.1 粉尘的二次污染问题
9.3.2 综合利用率低、附加值低的问题
9.3.3 技术途径选择问题
9.3.4 粉煤灰综合利用的技术攻关建议
9.4 我国粉煤灰综合利用对策分析
9.4.1 优先用于建筑工程
9.4.2 用于
建材生产是发展重点
9.4.3 用于
水泥生产时应因地制宜
9.4.4 逐步推进用于其他生产
9.5 中国粉煤灰综合利用展望
9.5.1 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目标
9.5.2 粉煤灰利用技术方向
9.5.3 粉煤灰利用趋势分析
第十章 2013-2015年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分析
10.1 中国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状况
10.1.1 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
10.1.2 工业副产石膏产生量及综合利用分析
10.1.3 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获扶持
10.2 中国磷石膏综合利用状况分析
10.2.1 磷石膏综合利用现状
10.2.2 磷石膏综合利用效益分析
10.2.3 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现状
10.2.4 磷石膏综合利用发展建议
10.2.5 磷石膏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
10.2.6 磷石膏综合利用前景展望
10.3 中国有机酸发酵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状况
10.3.1 有机酸发酵工业副产石膏的概念
10.3.2 有机酸发酵工业副产石膏的产生
10.3.3 有机酸发酵工业副产石膏存在的问题
10.3.4 有机酸发酵工业副产石膏的综合利用
10.4 中国工业副产石膏未来发展规划
10.4.1 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发展思路及目标
10.4.2 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的重点任务
10.4.3 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的保障措施
第十一章 2013-2015年电石渣综合利用分析
11.1 电石渣基本介绍
11.1.1 电石渣的概念
11.1.2 电石渣的物化性能
11.2 电石渣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
11.2.1 电石渣产生量及综合利用现状
11.2.2 电石渣作为燃煤固硫剂
11.2.3 电石渣固化储存二氧化碳气体
11.2.4 电石渣应用于固土修路
11.2.5 利用电石渣生产碳化砖
11.3 我国氯碱行业电石渣综合利用状况
11.3.1 氯碱行业电石渣综合利用概况
11.3.2 氯碱行业电石渣综合利用现状
11.3.3 氯碱行业电石渣综合利用相关政策
11.3.4 氯碱行业电石渣综合利用前景预测
11.4 我国电石渣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11.4.1 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
11.4.2 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11.4.3 绿色发展的有益尝试
11.5 我国电石渣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化发展的难题
11.5.1 政策应进一步深化
11.5.2 技术市场存在困境
11.5.3 社会认知程度低
11.6 我国电石渣资源化利用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1.6.1 政策鼓励,机制创新
11.6.2 市场导向,业内联合
11.6.3 公众参与,社会共建
第十二章 其他细分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分析
12.1 有色冶炼渣综合利用分析
12.1.1 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现状
12.1.2 有色冶炼渣产生量及综合利用率
12.1.3 有色冶金
铜渣资源回收利用分析
12.1.4 铅锌冶炼渣综合利用分析
12.2 陶瓷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分析
12.2.1 陶瓷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分类
12.2.2 陶瓷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应用状况
12.2.3 陶瓷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展望
12.3 工业危险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分析
12.3.1 危险固体废弃物概述
12.3.2 工业危废的产生与处理处置状况
12.3.3 工业危废处理处置技术状况分析
12.3.4 工业危废处理处置中心运行状况
第十三章 2013-2015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试点基地发展分析
13.1 已获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试点基地分布
13.2 承德市
13.2.1 承德市国家级尾矿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全面启动
13.2.2 承德市尾矿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13.2.3 承德市尾矿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目标
13.2.4 承德市尾矿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保障措施
13.2.5 承德将成为中国最大尾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13.3 朔州市
13.3.1 朔州市财政支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13.3.2 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成为朔州市支柱产业
13.3.3 朔州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现状
13.3.4 朔州市固废工业园区建设状况
13.4 攀枝花市
13.4.1 攀枝花市工业固体废物基本情况
13.4.2 攀枝花市工业固体废物产业分类利用情况
13.4.3 攀枝花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效
13.4.4 攀枝花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瓶颈
13.4.5 推进攀枝花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的建议
13.5 贵阳市
13.5.1 贵阳市工业固体废物的来源
13.5.2 贵阳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
13.5.3 贵阳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现状
13.5.4 贵阳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现状
13.5.5 贵阳市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措施及建议
13.6 其他试点基地
13.6.1 鄂尔多斯市
13.6.2 本溪市
13.6.3 丰城市
13.6.4 招远市
13.6.5 平顶山市
13.6.6 河池市
13.6.7 个旧市
13.6.8 金昌市
第十四章 2013-2015年中国重点省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状况(除试点基地)
14.1 吉林省
14.1.1 吉林省工业固体废物状况回顾
14.1.2 吉林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利用现状
14.1.3 吉林省各地区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现状
14.1.4 吉林省各行业工业固体废物状况
14.1.5 吉林省循环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状况
14.2 上海市
14.2.1 上海市各典型行业工业废物组成与发展情况
14.2.2 上海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状况
14.2.3 上海市工业固废管理面临的问题
14.2.4 上海市工业固废管理和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14.2.5 上海市工业固废管理发展趋势
14.3 大连市
14.3.1 大连市工业固废产生量及综合利用现状
14.3.2 大连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14.3.3 大连市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策略分析
14.3.4 大连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预测
14.4 兰州市
14.4.1 兰州市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利用量
14.4.2 兰州市工业固体废物利用方式
14.4.3 兰州市工业固体废物利用成效
14.4.4 兰州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企业
14.4.5 兰州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分析
14.4.6 兰州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展望
14.5 乌鲁木齐市
14.5.1 乌鲁木齐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现状
14.5.2 乌鲁木齐市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现状
14.5.3 乌鲁木齐市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4.5.4 乌鲁木齐市工业固体废物预测
14.6 其他地区
14.6.1 河北省
14.6.2 山西省
14.6.3 内蒙古自治区
14.6.4 山东省
14.6.5 云南省
14.6.6 贵州省
14.6.7 四川省
14.6.8 甘肃省
第十五章 2013-2015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15.1 首钢股份
15.1.1 企业发展概况
15.1.2 企业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领域的发展动态
15.1.3 经营效益分析
15.1.4 业务经营分析
15.1.5 财务状况分析
15.1.6 未来前景展望
15.2 宝钢股份
15.2.1 企业发展概况
15.2.2 企业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领域的发展动态
15.2.3 经营效益分析
15.2.4 业务经营分析
15.2.5 财务状况分析
15.2.6 未来前景展望
15.3 中国铝业
15.3.1 企业发展概况
15.3.2 企业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领域的发展动态
15.3.3 经营效益分析
15.3.4 业务经营分析
15.3.5 财务状况分析
15.3.6 未来前景展望
15.4 中国中冶
15.4.1 企业发展概况
15.4.2 经营状况分析
15.4.3 业务经营分析
15.4.4 未来前景展望
15.5 大同煤业
15.5.1 企业发展概况
15.5.2 经营效益分析
15.5.3 业务经营分析
15.5.4 财务状况分析
15.5.5 未来前景展望
15.6 兖州煤业
15.6.1 企业发展概况
15.6.2 企业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领域的发展动态
15.6.3 经营效益分析
15.6.4 业务经营分析
15.6.5 财务状况分析
15.6.6 未来前景展望
15.7 上市公司财务比较分析
15.7.1 盈利能力分析
15.7.2 成长能力分析
15.7.3 营运能力分析
15.7.4 偿债能力分析
第十六章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分析
16.1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基本状况
16.1.1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原则
16.1.2 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
16.1.3 典型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16.1.4 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16.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评价浅析
16.2.1 环境技术评价现状
16.2.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6.2.3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16.2.4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评价程序
16.2.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评价方法
第十七章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17.1 制约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的瓶颈
17.1.1 综合利用发展不平衡且总体利用率低
17.1.2 优惠政策尚未配套、落实到位
17.1.3 政府行政管理与市场调节间的有效协调缺乏相应对策思路
17.1.4 环境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17.1.5 管理职能机构的职权范围需要明确和有效协调
17.1.6 科学研究需加大力度
17.2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主要存在的不足
17.2.1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不足
17.2.2 尾矿综合利用量不足
17.2.3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投入不足
17.3 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面临的问题
17.3.1 地域资源禀赋限制区域发展不平衡
17.3.2 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企业规模小
17.3.3 技术装备与技术水平支撑能力不足
17.3.4 支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17.4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对策
17.4.1 加大
环保投入
17.4.2 制定优惠/惩罚性政策来规范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17.4.3 构建废物交换及资源化平台
17.4.4 完善工业固体废物的法规标准体系建设
17.4.5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科学研究
17.5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治理的对策建议
17.5.1 发展循环经济
17.5.2 夯实固体废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17.5.3 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17.5.4 扩大固体废物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十八章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投资潜力分析
18.1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投资背景
18.1.1 环保投资情况回顾
18.1.2 环保产业的投资规模
18.1.3 环保
产业投资形势分析
18.1.4 环保行业面临的投资机遇
18.1.5 环保产业细分领域投资机会分析
18.1.6 我国环保产业投资建议
18.2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投资状况
18.2.1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投资状况
18.2.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掀投资热潮
18.3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18.3.1 行业经验
18.3.2 技术能力
18.3.3 资金实力
18.3.4 行政许可准入资格
18.4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投资机遇与风险
18.4.1 投资机遇
18.4.2 投资风险
第十九章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发展前景与规划
19.1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发展趋势
19.1.1 工业固体废物市场规模预测
19.1.2 未来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思路
19.2 未来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展望
19.2.1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19.2.2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
19.2.3 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
19.2.4 从系统学角度分析
19.3 对2016-2020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预测分析
19.3.1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19.3.2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
19.3.3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预测
19.3.4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预测
本报告所有内容受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调查许可证:国统涉外证字第1454号。
本报告由中商产业研究院出品,报告版权归中商产业研究院所有。本报告是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研究与统计成果,报告为有偿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内部使用。未获得中商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任何网站或媒体不得转载或引用,否则中商产业研究院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需订阅研究报告,请直接联系本网站,以便获得全程优质完善服务。
本报告目录与内容系中商产业研究院原创,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拒绝任何方式复制、转载。
在此,我们诚意向您推荐鉴别咨询公司实力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