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7年中国碳中和战略产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第一章 碳中和及碳达峰基本概述
第二章 2019-2021年全球碳中和战略分析
2.1 全球碳中和战略的提出与发展
2.1.1 全球气候总体状况分析
2.1.2 全球应对气候行动变化
2.1.3 疫情对气候行动的影响
2.1.4 全球碳排放总量规模
2.1.5 全球碳排放来源结构
2.1.6 全球碳排放区域分布
2.1.7 全球碳中和发展历程
2.1.8 各国碳中和战略布局
2.1.9 全球碳中和技术部署
2.1.10 全球碳中和推进路径
2.1.11 全球碳中和经验启示
2.2 全球碳中和建设方略分析
2.2.1 国家层面
2.2.2 城市层面
2.2.3 行业层面
2.2.4 个人层面
2.3 全球碳中和战略企业实践进展
2.3.1 科技企业
2.3.2 石油公司
2.3.3 金融机构
2.3.4 对我国的启示
2.4 美国碳中和战略布局
2.4.1 节能减排规划
2.4.2 碳中和战略背景
2.4.3 碳中和战略部署
2.4.4 碳减排效果显著
2.4.5 碳减排区域布局
2.4.6 碳中和企业布局
2.4.7 碳中和战略挑战
2.4.8 碳中和战略规划
2.5 欧洲碳中和战略布局
2.5.1 碳中和布局优势
2.5.2 碳中和相关政策
2.5.3 碳中和基本布局
2.5.4 碳减排主要措施
2.5.5 碳排放管理成果
2.5.6 碳排放交易体系
2.5.7 碳中和战略挑战
2.5.8 碳中和战略目标
2.6 亚洲碳中和战略布局
2.6.1 日本
2.6.2 韩国
2.6.3 泰国
2.6.4 新加坡
2.7 其他地区
2.7.1 巴西
2.7.2 加拿大
2.7.3 新西兰
2.7.4 澳大利亚
第三章 2019-2021年中国碳中和发展环境
3.1 经济环境
3.1.1 宏观经济概况
3.1.2 工业运行情况
3.1.3 转型升级态势
3.1.4 宏观经济展望
3.2 社会环境
3.2.1 人口规模与构成
3.2.2 城镇化发展水平
3.2.3 居民收入水平
3.2.4 居民消费水平
3.3 能源环境
3.3.1 能源生产规模
3.3.2 能源消费规模
3.3.3 能源消费结构
3.3.4 能源消费弹性
3.3.5 能耗强度分析
3.3.6 能源总体投资
3.3.7 能源新兴技术
3.4 技术环境
3.4.1 碳中和亟需科技支撑
3.4.2 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要求
3.4.3 技术发展总体目标路径
3.4.4 碳中和愿景下科技发展建议
第四章 2019-2021年中国碳中和政策环境
4.1 碳中和政策体系
4.1.1 政策历程
4.1.2 政策汇总
4.1.3 政策体系
4.1.4 行业标准
4.2 碳中和政策成果
4.2.1 中央层面
4.2.2 部委层面
4.2.3 地方层面
4.2.4 细分领域
4.3 重点碳中和政策解读
4.3.1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
4.3.2 应对气候变化指导意见
4.3.3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4.3.4 碳排放权相关管理规则
4.3.5 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
4.3.6 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意见
4.3.7 “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4.3.8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意见
4.3.9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
4.3.10 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
4.3.11 中央企业碳中和发展指导意见
4.4 碳中和政策建议分析
第五章 2019-2021年中国碳中和战略分析
5.1 2019-2021年中国碳排放综况简述
5.1.1 碳排放总量规模
5.1.2 碳排放下降斜率
5.1.3 碳排放结构分布
5.1.4 区域碳排放规模
5.2 2019-2021年中国碳中和战略发展状况
5.2.1 碳中和基础优势
5.2.2 碳中和发展历程
5.2.3 碳中和实践进展
5.2.4 碳中和发展热点
5.2.5 碳中和园区落地
5.2.6 碳中和发展挑战
5.2.7 碳中和发展机遇
5.3 2019-2021年中国碳中和战略实现基本路径
5.3.1 森林碳汇
5.3.2 负碳科技
5.3.3 合同能源管理服务
5.3.4 电力装机清洁化
5.3.5 终端能源电气化氢能化
5.3.6 工业过程脱碳与工艺变革
5.4 2019-2021年各省碳中和战略实践进展
5.4.1 明确战略目标
5.4.2 供给侧层面
5.4.3 需求侧层面
5.4.4 提高能耗降低要求
5.4.5 生态碳汇与低碳技术
5.5 2019-2021年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发展分析
5.5.1 CCUS发展历程
5.5.2 CCUS发展形势
5.5.3 CCUS发展现状
5.5.4 CCUS技术进展
5.5.5 CCUS项目成本
5.5.6 CCUS发展目标
5.6 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
5.6.1 排放路径
5.6.2 技术路径
5.6.3 社会路径
5.7 中国碳中和建设问题和推进策略
5.7.1 实现碳中和任务艰巨
5.7.2 碳中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5.7.3 碳达峰碳中和实现方式
5.7.4 实现碳达峰重点任务
5.7.5 加快各领域深度脱碳
5.7.6 多措并举推进碳减排
第六章 碳中和对环保行业的影响分析
6.1 环保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6.1.1 碳中和下环保行业政策环境
6.1.2 碳中和下环保产业需求分析
6.1.3 碳中和下环保行业投资框架
6.1.4 碳中和下环保产业投资规模
6.1.5 碳中和下环保行业发展前景
6.2 碳中和下垃圾处理行业发展分析
6.2.1 碳中和下垃圾焚烧技术发展
6.2.2 碳中和下垃圾处理企业合作
6.2.3 碳中和对垃圾分类企业的影响
6.2.4 碳中和下垃圾处理对策建议
6.3 碳中和下环境监测行业发展分析
6.3.1 碳中和下环境监测政策环境
6.3.2 碳中和对环境监测的影响
6.3.3 碳中和下环境监测企业布局
6.3.4 碳中和下环境监测发展前景
6.4 碳中和下污水处理行业发展分析
6.4.1 碳中和下污水处理发展形势
6.4.2 碳中和下污水处理企业布局
6.4.3 碳中和下污水处理技术发展
6.4.4 碳中和目标下污水处理厂转型
6.4.5 碳中和下污水处理发展对策
6.5 碳中和下污泥处理行业发展分析
6.5.1 碳中和下污泥处理基本概述
6.5.2 污泥处理碳排放核算关键要素
6.5.3 污泥主流处理工艺碳排放差异
6.5.4 碳中和下污泥处理发展方向
6.6 碳中和下固废处理行业发展分析
6.6.1 固废处理行业政策环境
6.6.2 碳中和下固废处理发展
6.6.3 固废平台联合助力碳中和
6.6.4 固废处理行业发展挑战
6.6.5 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
6.6.6 碳中和下固废处理策略
6.7 碳中和下节能减排行业发展分析
6.7.1 节能是实现碳中和最重要手段
6.7.2 节能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6.7.3 碳中和对节能减排提出的要求
6.7.4 碳中和下推动节能减排的建议
6.8 碳中和下环卫装备行业发展分析
6.8.1 碳中和对新能源环卫车的影响
6.8.2 碳中和下环卫市场发展现状
6.8.3 碳中和下环卫装备发展特点
6.8.4 碳中和下环卫装备企业发展
6.8.5 碳中和下环卫装备的发展前景
第七章 碳中和对化工行业的影响分析
7.1 化工行业总体发展情况
7.1.1 化工行业碳减排政策
7.1.2 化工行业碳排放情况
7.1.3 典型化工产品碳排放
7.1.4 碳中和利好化工行业
7.1.5 碳中和下化工行业发展
7.1.6 化工企业转型升级趋势
7.1.7 碳中和下行业发展对策
7.1.8 碳中和下行业发展前景
7.2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发展分析
7.2.1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发展环境
7.2.2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能耗基准
7.2.3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发展形势
7.2.4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低碳发展
7.2.5 碳中和下石化企业战略布局
7.2.6 碳中和下石化企业国际经验
7.2.7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双控压力
7.2.8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发展机遇
7.2.9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发展挑战
7.2.10 碳中和下石化行业应对策略
7.3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业发展分析
7.3.1 煤化工行业碳排放情况
7.3.2 煤化工行业碳中和政策
7.3.3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业发展
7.3.4 碳中和下煤化工企业布局
7.3.5 碳中和下提升产业集中度
7.3.6 碳中和推动新工艺技术发展
7.3.7 碳中和下甲醇燃料份额提升
7.3.8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业发展策略
7.3.9 碳中和下煤化工行业发展前景
第八章 碳中和对能源电力行业的影响分析
8.1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分析
8.1.1 碳中和对煤炭行业的影响
8.1.2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环境
8.1.3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形势
8.1.4 我国煤炭行业的碳排放情况
8.1.5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区域布局
8.1.6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问题
8.1.7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应对策略
8.1.8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建议
8.1.9 碳中和下煤炭行业发展方向
8.2 碳中和下光伏行业发展分析
8.2.1 光伏行业碳中和行动倡议书
8.2.2 碳中和下光伏行业标准体系
8.2.3 碳中和下光伏行业竞争态势
8.2.4 碳中和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
8.2.5 碳中和下光伏行业发展策略
8.2.6 碳中和下光伏行业发展前景
8.3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分析
8.3.1 碳中和推动风电行业发展
8.3.2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现状
8.3.3 碳中和下风电企业布局动态
8.3.4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机遇
8.3.5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挑战
8.3.6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对策
8.3.7 碳中和下风电行业发展前景
8.4 碳中和下水电行业发展分析
8.4.1 碳中和下水电行业发展状况
8.4.2 水电稳健增长助力碳中和战略
8.4.3 碳中和下水电行业发展挑战
8.4.4 碳中和下水电行业发展趋势
8.5 碳中和下核电发展分析
8.5.1 碳中和下核电行业发展环境
8.5.2 碳中和下核电行业发展状况
8.5.3 碳中和下核电企业布局情况
8.5.4 碳中和下核电行业发展问题
8.5.5 碳中和下核电行业发展对策
8.5.6 碳中和下核电行业发展前景
8.6 碳中和下生物质能发展分析
8.6.1 碳中和下生物质能发展现状
8.6.2 碳中和下生物质能项目动态
8.6.3 碳中和下生物质能发展机遇
8.6.4 碳中和下生物质能发展前景
8.7 碳中和下储能产业发展分析
8.7.1 碳中和下发展储能战略意义
8.7.2 碳中和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
8.7.3 碳中和下储能企业布局动态
8.7.4 碳中和下储能发展阶段路径
8.7.5 碳中和下储能产业发展机遇
8.7.6 碳中和下储能产业顶层设计
8.8 碳达峰目标导向下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
8.8.1 可再生能源发展挑战
8.8.2 可再生能源发展机遇
8.8.3 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
8.9 碳中和约束下我国中长期能源电力发展展望
8.9.1 中长期能源发展
8.9.2 中长期电力发展
8.9.3 能源电力碳减排贡献
第九章 碳中和对建材行业的影响分析
9.1 建材行业总体发展情况
9.1.1 建材行业碳中和相关政策
9.1.2 碳中和下建材行业标准化
9.1.3 建材行业总体碳排放情况
9.1.4 碳中和倒逼建材行业结构调整
9.1.5 建材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9.1.6 碳中和下建材行业发展前景
9.2 碳中和下水泥行业发展分析
9.2.1 水泥行业碳排放情况
9.2.2 水泥企业降能耗方式
9.2.3 水泥行业实现碳中和路径
9.2.4 水泥或将优先纳入碳交易市场
9.2.5 碳中和对水泥行业的影响分析
9.3 碳中和下玻璃行业发展分析
9.3.1 玻璃行业标准体系
9.3.2 玻璃行业碳排放来源
9.3.3 玻璃行业碳排放情况
9.3.4 玻璃行业碳交易市场
9.3.5 玻璃行业碳减排路径
9.3.6 碳中和对玻璃行业的影响
9.3.7 碳中和下光伏玻璃企业布局
9.4 碳中和下涂料行业发展分析
9.4.1 碳中和下涂料行业转型变革
9.4.2 碳中和下涂料行业发展态势
9.4.3 碳中和下涂料企业布局动态
9.4.4 碳中和下涂料行业发展趋势
第十章 碳中和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分析
10.1 汽车行业总体发展情况
10.1.1 汽车行业碳排放情况
10.1.2 汽车行业碳强度分析
10.1.3 汽车行业低碳发展政策
10.1.4 汽车行业低碳发展成果
10.1.5 汽车企业碳中和领域布局
10.1.6 汽车行业碳中和实施路径
10.1.7 汽车行业实现碳中和必要性
10.1.8 主要经济体汽车碳中和目标
10.1.9 汽车产业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10.1.10 主要国家和企业碳中和经验借鉴
10.2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分析
10.2.1 新能源汽车行业总体发展状况
10.2.2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政策支持
10.2.3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
10.2.4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品
10.2.5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
10.2.6 新能源车财政补贴助力碳中和
10.2.7 碳中和下新能源汽车发展挑战
10.3 碳中和下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分析
10.3.1 碳中和下动力电池发展地位
10.3.2 碳中和下动力电池发展成果
10.3.3 碳中和下动力电池企业布局
10.3.4 碳中和下动力电池发展机遇
10.4 碳中和下汽车报废行业发展分析
10.4.1 碳中和下汽车报废行业发展环境
10.4.2 碳中和下汽车报废行业发展状况
10.4.3 碳中和下汽车报废行业市场规模
10.4.4 碳中和下汽车报废企业竞争格局
10.5 汽车行业实现碳中和的对策及措施
10.5.1 提升传统汽车节能技术
10.5.2 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10.5.3 支持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10.5.4 倡导共享绿色出行方式
10.5.5 优化交通系统助力节能减排
10.5.6 通过数字科技和智能化节能
10.5.7 坚持绿色多样化能源发展道路
10.5.8 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
10.6 实现2060年汽车产业碳中和目标“三步走”
10.6.1 碳减排路线
10.6.2 碳减排情景
10.6.3 碳中和阶段
第十一章 碳中和对电解铝行业的影响分析
11.1 碳中和下电解铝行业发展状况
11.1.1 电解铝发展驱动因素
11.1.2 电解铝碳排放情况
11.1.3 电解铝碳排放强度
11.1.4 碳中和对供给端的影响
11.1.5 碳中和对需求端的影响
11.1.6 碳中和对成本端的影响
11.2 碳中和下电解铝行业节能减排路径分析
11.2.1 供给侧改革明确电解铝产能红线
11.2.2 水电占比料将提升加速能源转型
11.2.3 利用循环再生技术带动再生铝发展
11.3 碳中和下电解铝相关企业发展分析
11.3.1 神火股份
11.3.2 云铝股份
11.3.3 索通发展
11.3.4 顺博合金
第十二章 碳中和对钢铁行业的影响分析
12.1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发展状况
12.1.1 钢铁行业转型必要性
12.1.2 钢铁行业碳中和政策
12.1.3 钢铁行业碳排放情况
12.1.4 钢铁企业碳减排布局
12.1.5 碳中和对钢铁行业的影响
12.1.6 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路径
12.1.7 碳中和促使行业二次供改
12.1.8 碳中和下行业发展机遇和挑战
12.2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分析
12.2.1 产能淘汰及兼并重组双提速
12.2.2 电炉炼钢比例及废钢用量双提升
12.2.3 绿色钢企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增厚业绩
12.3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技术发展状况
12.3.1 钢铁新技术助力低碳排放
12.3.2 钢铁产业链绿色低碳技术
12.3.3 钢企氢冶金技术研发能力
12.3.4 钢铁行业碳减排技术路线
12.3.5 海外钢企碳减排技术工艺
12.4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发展前景
12.4.1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金融支持
12.4.2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发展机遇
12.4.3 碳中和下钢铁行业发展前景
12.4.4 碳中和下钢铁未来发展重点
12.4.5 碳中和下钢铁企业发展规划
第十三章 碳中和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分析
13.1 交通运输行业总体发展情况
13.1.1 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情况
13.1.2 碳中和对交通行业的影响
13.1.3 碳中和促交通运输方式变革
13.1.4 碳中和下国内外企业布局
13.1.5 碳中和下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策
13.1.6 碳中和下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
13.1.7 碳中和下交通运输业国际经验
13.2 碳中和下航空业发展分析
13.2.1 航空业能耗现状
13.2.2 航空业碳减排实践
13.2.3 CORSIA的参与情况
13.2.4 航空业低碳技术
13.2.5 航空企业碳中和布局
13.2.6 航空业碳减排路径
13.2.7 航空业碳中和目标
13.3 碳中和下航运业发展分析
13.3.1 航运业碳排放情况
13.3.2 航运业碳中和政策
13.3.3 碳中和对航运业的影响
13.3.4 碳中和下航运企业布局
13.3.5 碳中和下航运业技术发展
13.3.6 航运业低碳发展存在的问题
13.3.7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3.3.8 碳中和下航运业发展建议
13.3.9 碳中和引领船舶发展方向
13.4 碳中和下公路和铁路运输发展分析
13.4.1 公路运输碳减排情况
13.4.2 公路货运行业低碳发展
13.4.3 碳中和下铁路运输发展
13.4.4 碳中和下铁路电气化趋势
13.5 碳中和下交通运输业脱碳途径
13.5.1 优化能源结构
13.5.2 优化运输结构
第十四章 碳中和对金融业的影响分析
14.1 金融业总体发展情况
14.1.1 金融业支持碳中和国际经验
14.1.2 碳中和下金融行业发展风险
14.1.3 碳中和下金融行业发展机遇
14.1.4 碳中和下金融行业发展挑战
14.1.5 碳中和下金融业发展政策建议
14.1.6 碳中和下金融业发展策略对策
14.2 碳中和下绿色金融发展分析
14.2.1 碳中和为绿色金融带来新动力
14.2.2 碳中和开启绿色金融发展新篇章
14.2.3 绿色金融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14.2.4 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态势
14.2.5 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成果
14.2.6 碳中和下绿色普惠金融先行探索
14.2.7 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对策
14.2.8 完善绿色低碳技术的基础设施
14.3 碳中和下银行发展分析
14.3.1 碳中和下银行布局动态
14.3.2 碳中和下银行发展机遇
14.3.3 碳中和下银行发展挑战
14.3.4 碳中和下银行应对策略
14.3.5 碳中和对银行业的影响
14.3.6 碳中和对银行业的启示
14.4 碳中和目标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潜在影响
14.4.1 影响金融市场制度环境
14.4.2 影响金融部门资产配置
14.4.3 对金融风险的潜在影响
第十五章 2019-2021年碳交易市场运行状况
15.1 2019-2021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总体分析
15.1.1 碳交易市场机理概述
15.1.2 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15.1.3 碳交易市场发展意义
15.1.4 碳交易市场建设进展
15.1.5 碳交易市场成交规模
15.1.6 碳交易市场区域均价
15.1.7 碳中和下碳交易市场配额
15.1.8 碳市场驱动碳中和愿景实现
15.1.9 碳中和下碳市场面临的挑战
15.1.10 碳中和下碳市场的发展对策
15.2 2019-2021年中国碳金融发展分析
15.2.1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15.2.2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对策
15.2.3 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案例
15.2.4 碳中和下企业在碳金融的布局
15.2.5 推进碳金融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
15.2.6 碳中和下碳金融发展机遇和挑战
15.3 2019-2021年中国林业碳汇市场发展分析
15.3.1 林业碳汇项目减排作用
15.3.2 林业碳汇市场需求潜力
15.3.3 林业碳汇市场发展现状
15.3.4 碳中和对林业碳汇的影响
15.3.5 碳中和下林业碳汇发展形态
15.3.6 企业参与林业碳汇项目路径
15.3.7 林业碳汇发展机遇与挑战
15.4 碳中和下碳交易市场发展前景
15.4.1 碳交易市场法制化规范化
15.4.2 “区块链+碳交易”技术创新
15.4.3 “十四五”碳市场发展前景
第十六章 2019-2021年国内外企业碳中和布局情况
16.1 国际公司
16.1.1 谷歌
16.1.2 苹果
16.1.3 安永
16.1.4 微软
16.1.5 高盛
16.1.6 汇丰
16.1.7 亚马逊
16.1.8 通用汽车
16.1.9 花旗集团
16.2 国内科技巨头
16.2.1 腾讯
16.2.2 华为
16.2.3 百度
16.2.4 阿里巴巴
16.3 国内石化企业
16.3.1 中国石油
16.3.2 中国石化
16.3.3 中国海油
16.4 国内钢铁企业
16.4.1 中国宝武
16.4.2 河钢集团
16.4.3 鞍钢集团
16.4.4 包钢集团
16.5 国内能源电力企业
16.5.1 大唐集团
16.5.2 华电集团
16.5.3 国家电投
16.5.4 三峡集团
16.5.5 哈电集团
16.5.6 东方电气
16.6 国家电网公司
16.6.1 电网公司能源电力转型实践
16.6.2 电网公司能源电力转型路径
16.6.3 国家电网公司行动方案发布
16.6.4 碳中和对公司的机遇和挑战
第十七章 2019-2021年碳中和目标下投资机会分析
17.1 全球碳中和投资状况
17.1.1 投资风向转变
17.1.2 投资现状分析
17.1.3 投资前景分析
17.2 中国碳中和投资现状分析
17.2.1 碳中和投资背景
17.2.2 碳中和投资主体
17.2.3 碳中和投资规模
17.2.4 碳中和投资领域
17.2.5 碳中和融资动态
17.2.6 碳中和投资问题
17.3 中国碳中和投资前景分析
17.3.1 碳中和投资机会
17.3.2 碳中和投资主线
17.3.3 碳中和投资前景
第十八章 2022-2027年中国碳中和发展趋势和前景预测
18.1 碳中和战略推进前景
18.1.1 碳中和战略机遇
18.1.2 碳中和战略规划
18.1.3 碳中和发展方向
18.1.4 生态修复助力碳中和
18.2 “十四五”碳排放目标
18.2.1 能源和碳排放整体目标
18.2.2 能源与电力行业
18.2.3 交通、建筑与工业
18.2.4 大气污染防控和协同治理
18.3 2060年中国碳中和目标机遇与挑战
18.3.1 2060年碳中和路径
18.3.2 2060年能源供给体系
18.3.3 2060碳中和机遇与挑战
图表目录
图表1 气候目标相关概念
图表2 碳中和示意图
图表3 碳达峰示意图
图表4 2021年的近地表气温与1981-2010年平均值的差异
图表5 全球海洋热含量异常相对于2005-2017年气候学的1960-2020年集合平均时间序列和集合标准偏差
图表6 1993-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演变趋势
图表7 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表述
图表8 2013-202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统计
图表9 2020年全球碳排放来源构成
图表10 202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按地区分布
图表11 碳中和目标旨在缓解全球变暖趋势
图表12 全球碳中和战略发展历程
图表13 部分国家碳中和目标承诺时间和形式
图表14 各国(地区)提出碳中和愿景目标的主要内容及实现路径(一)
图表15 各国(地区)提出碳中和愿景目标的主要内容及实现路径(二)
图表16 各国(地区)提出碳中和愿景目标的主要内容及实现路径(三)
图表17 BP碳中和未来规划
图表18 壳牌碳中和未来规划
图表19 道达尔碳中和未来规划
图表20 埃克森美孚碳中和未来规划
图表21 雪佛龙碳中和未来规划
图表22 其余石油公司碳中和愿景和举措
图表23 2021年美国仍处于有效期内的环境法案和行政令
图表24 2013-2020年美国碳排放量及其占全球排放量的比重
图表25 拜登政府国内外气候政策梳理
图表26 1949-2019年美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图表27 1949-2020年美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
图表28 1949-2019年美国燃煤发电占总发电量比重变化
图表29 美国部分企业的自发碳中和约束
图表30 1960-2020年美国终端用户能源成本
图表31 2017-2021年欧盟主要碳中和政策与战略计划
图表32 欧盟各领域减排措施
图表33 2020年欧洲可再生能源占比已超过化石能源
图表34 2017-2019年全球碳市场交易价值与总量
图表35 欧盟排放权交易系统分阶段特征
图表36 2005-2020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排放上限趋势
图表37 欧洲碳中和目标
图表38 日本面向碳中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本报告所有内容受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调查许可证:国统涉外证字第1454号。
本报告由中商产业研究院出品,报告版权归中商产业研究院所有。本报告是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研究与统计成果,报告为有偿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内部使用。未获得中商产业研究院书面授权,任何网站或媒体不得转载或引用,否则中商产业研究院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需订阅研究报告,请直接联系本网站,以便获得全程优质完善服务。
本报告目录与内容系中商产业研究院原创,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许可,拒绝任何方式复制、转载。
在此,我们诚意向您推荐鉴别咨询公司实力的主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