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做大做强我省纺织工业,促进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省纺织工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我省纺织工业发展现状
(一)“十三五”发展成效
1、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十三五”期间,我省纺织行业依托“双循环”发展格局,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制造产业体系,内外发展较为均衡,具有较强的自主配套能力,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均具有良好竞争力。产业范围涵盖纺织、服装服饰、化纤等,产业门类更加齐全,产业体系更加协调完善,产业链更加完整。
2、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我省纺织行业创新成果丰硕,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高性能、高功能性纤维材料和高端纺织面料及创意设计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丰原聚乳酸纤维、吉祥三宝“仿鹅绒”絮片等一批高科技产品,弥补行业发展空白;“红爱云时尚创意设计平台”被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纺织服装创意设计试点平台。
3、绿色发展能力积极推进。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我省纺织行业共有13家绿色工厂,2家绿色供应链企业被工信部列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名单;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众多先进技术在行业中实现了快速推广与应用。
专栏 1:“十三五”期间纺织工业绿色发展能力 |
一、绿色工厂: 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东锦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 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 安徽天宇纺织有限公司 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 东隆家纺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元琛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翰联色纺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省银燕工艺服饰有限公司 安徽开润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星星服装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京威纺织服饰有限公司 安徽丰原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二、绿色供应链企业: 安徽三宝棉纺织投资有限公司 安徽银河皮革有限公司 |
4、科技赋能加速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智能制造水平明显提升。红爱服饰、阿里巴巴迅犀(宿州)智能工厂等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成为行业发展的新亮点;以“智能吊挂系统、自动缝制单元、全自动立体仓储物流系统”为主的全流程自动化制造模式大量采用,有效提升行业智能制造水平。华茂棉纺智能工厂获评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成为行业样板。
专栏 2:纺织工业智能工厂 |
安徽翰联纺织有限公司 安徽红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京威纺织服饰有限公司 安徽省银燕工艺服饰有限公司 安徽柯林医疗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商业模式不断重构。依托互“联网+”,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新技术,C2M、B2C等行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通过整合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采用AI、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赋能产品和零售终端,构建和完善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全渠道营销体系。
6、产业用纺织品异军突起。产业用纺织品市场前景广阔,医卫用纺织品、车用纺织品、农用纺织品等产品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防疫物资拉动下,行业发展势头迅猛。2020年,全省纺织品服装全年出口总额357.9亿元。其中,出口防疫医疗物资173.8亿元,占行业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8.6%左右。金春无纺布、普尔德医疗等一批疫情保障物资企业大幅增长,金春股份实现上市。
7、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十三五”以来,全行业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以区域经济为支撑,围绕纺织产业链发展,形成了芜湖孙村、宿州朱仙庄、六安丁集、蚌埠固镇、安庆天堂镇、宣城新塘、郎溪经编产业园等一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专业镇和专业园区。岳西、望江、宿松等县和芜湖孙村镇分别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手工家纺名城”“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和“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镇”称号,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被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毛纺织产业承接转移试点园区”。
专栏 3:产业集群 | ||
集群名称 | 属地 | 命名单位 |
岳西县“中国手工家纺名城” | 安庆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
望江县“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 | 安庆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
宿松县“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 | 安庆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
芜湖孙村镇“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镇” | 芜湖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
合肥瑶海“中国服装商贸名城” | 合肥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
六安丁集婚纱产业集群 | 六安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
宣城新塘羽绒基地 | 宣城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
宣城郎溪经济开发区纺织新材料产业集群 | 宣城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
琅琊“中国非织造材料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基地” | 滁州 |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
滁州“新型功能纺织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 滁州 |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
阜阳经开区“中国毛纺织产业承接转移试点园区” | 阜阳 |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 |
(二)存在问题
1、产品供给质量不高。我省纺织行业产品附加值偏低、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利润微薄,自主品牌建设滞后,贴牌加工型组织形态仍占主导,企业之间同质化低价竞争问题较为突出,中高端产品供给明显不足。
2、创新源动力不够强劲。我省纺织行业研发投入仍不足,行业领军型创新人才缺乏,国家级创新设计平台载体建设稍显滞后,全行业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低于浙江(3家)、江苏(5家)、山东(8家),目前尚无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全国纺织领域已有7家)。
3、产业链配套不够完善。我省在产品技术研发、服装设计、面辅料生产、家纺制品机械设备生产研发等环节尚未贯通,特别是面辅料研发投入不够,生产能力薄弱,绝大部分服装厂面辅料来自省外甚至国外,产生高昂物流运输费,从而导致面辅料采购成本较高,生产成本提升,也致使我省纺织行业发展后劲不足。
4、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近年来,我省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虽有提升,但主要产品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对标国际知名品牌和企业,创新设计能力与水平有待提升。普遍缺乏高素质的服装创新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是缺乏具有国际水准的设计领军人物。
二、纺织工业发展形势
(一)国际纺织工业发展趋势
1、国外市场需求恢复不明显。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不确定性因素等影响,全球经贸形势错综复杂,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冲击,经济衰退逐步显现,纺织服装出口贸易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部分出口加工企业订单下降明显,回补力度减弱,外需市场后续增长乏力,外贸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2、纺织行业外部制约因素增加。发达国家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纺织品、品牌和营销渠道等领域优势明显,占据着全球垂直分工的高端和主动地位,并采用设置技术性壁垒、反倾销、增加关税等手段实施贸易保护,维护其产业利益。同时,部分海外品牌抵制新疆棉,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环境造成一定的制约。
3、纺织行业国际产业转移竞争加剧。随着我国劳动力价格优势、成本优势等逐渐减弱,国际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加速到来,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凭借成本优势,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形成较大竞争压力。
(二)国内纺织工业发展趋势
1、国内纺织行业产业链优势明显。我国完整的纺织品服装产业链、发达的工业配套体系等优势突出,在产品品种、质量和快速响应方面具备综合优势,在国际市场赢得了稳定的市场份额和良好的市场口碑。
2、国内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随着我国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逐步壮大,国家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国内消费市场将逐步扩大。2000年以来,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持续增长。传统的服装、家用纺织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3、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层次化日益明显。总体看,消费群体对产品的品位、舒适性、功能性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化为设计研发能力强、具有品牌和渠道优势的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
4、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为保持和提升竞争力,产业发展以高技术含量产品和高附加值环节为重点,中低端生产环节加快向加工质量好、成本低的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成为与东部地区优势互补,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合理分工,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合理选择。
(三)我省纺织工业发展的形势分析
1、我省纺织行业门类全,潜力大。我省具有纺织业、服装服饰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具备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
2、我省纺织行业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安徽纺织工业在国内、国际均具有比较优势,并将会持续保持。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拥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原材料、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突出,资源较丰富,土地和电力供应相对充足,发展纺织工业具有成本竞争优势;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安徽兼跨长江、淮河,是国内南北地理交汇过渡地带,在辐射国内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市场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3、我省纺织行业承接产业转移条件优越。我省与东部纺织强省相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下,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具有有利条件,加上我省纺织行业具有产业链完整、劳动力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对国际资本和跨国采购具有较强吸引力,经济外向度将进一步提高,出口市场份额也将持续扩大。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重点,以产业链水平提升为统领,围绕纺织行业“科技、时尚、绿色”新定位,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全面推进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创新发展。强化创新对于行业发展的核心作用,完善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加强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推广,重点提升新产品开发和创新设计能力。
对标提升。重点围绕开发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等环节,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深入剖析国内先进模式,着力补齐行业短板,大力提升国内外话语权和市场影响力。
示范引领。针对企业、行业、地区等不同主体,在现有优势基础上先行探索经验,重点开展行业改造提升,同时在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等方面推进一批试点示范,为全省推广实施改造提升树立典型。
(三)主要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我省纺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创意设计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主品牌建设取得突破,工业互联网平台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全国知名的纺织服装创意设计中心,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打造全国纺织服装发展重要增长极。
质量效益水平稳步提升。到2025年,全省纺织主营收入力争突破2000亿元;发展质量和效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显著提高,力争形成1-2家百亿龙头企业。
创新设计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及应用取得显著进展,行业研发投入,新产品产值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国家级创意设计园区(平台)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
两化融合发展深度推进。重点骨干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逐年提升,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形成一批纺织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鼓励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和设备改造,推动传统印染行业向无水化、少水化印染转型,发展高效低耗及短流程印染技术,提升全行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优化纺织品面料的品种品质和生产效率,增强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打通可持续发展路径。
四、重点领域和任务
(一)纺织业。
1、棉纺织行业。推进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面料的生产工艺;大力提升无接头纱、精梳纱产品的比重;鼓励生产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织物面料在服装、家纺产品上使用。加快推进色纺纱等优势细分行业发展。
2、丝绸行业。聚焦工信部《推进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部署,开展丝绸行业智能制造探索。依托安徽京九丝绸公司、三利丝绸、广德新丰丝绸等技术改造项目,加大真丝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力度,提升丝绸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形成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优质产品。加强丝绸纺织技术和设计创新,进一步深入挖掘、提炼丝绸产业传统文化精髓,大力发展高端丝绸产品,积极发展丝绸文化旅游。
3、印染行业。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重点解决印染行业自动化程度低、能耗和水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大力推广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
4、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依托金春无纺布、合肥普尔德、安庆华欣、三维无纺布、广德天运等一批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拓展医疗卫生、汽车用、房地产和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用纺织品的份额,扩大市场占有率,打造优势产品。积极培育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做大,重点抓好元琛环保过滤材料、天鼎丰非织造布、芜湖华烨合成革基布等领域升级,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5、家用纺织行业。加强时尚设计与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发展生态化的中高端家纺产品。以鸿润集团、天馨工艺、天鹅纺织等,推进家纺生产自动化和家纺设计数字化,加快网络化营销模式创新。
6、高科技面料。积极发展新型纺纱技术及高品质纱线生产,加快发展高端纺织面料,重点发展功能化、个性化、系列化的时尚纺织面料。加快推广无水少水印染、高速低成本数码印花技术,发展功能性面料整理技术。
纺织业重点领域对标提升表
重点领域 | 新产品 | 新技术 | 新装备 | |
1 | 纺织面料 | 高端纺织面料,功能化、个性化、系列化的高品质纺织面料 | 无水少水印染、高速低成本数码印花技术;功能性面料整理技术 | 高速数码喷墨印花装备 |
2 | 丝绸服装 | 融合文化的高端丝绸 | 自动缫丝机、数码织造、数码印花技术 | 印染后整理等技术装备 |
3 | 家用纺织 | 生态化中高端家纺产品 | 家纺设计 数字化技术 | 自动缝制单元、自动吊挂线、全成型针织等自动化设备 |
(二)服装服饰业。
1、休闲时装。紧跟国际时尚流行趋势,扬长避短,依托依立腾等自主品牌重点发展一批徽派时尚元素的夹克、西裤;依托闲然等原创品牌,重点发展品牌女装、快时尚女装产品;依托我省服装加工能力及羽绒产业优势,发展羽绒服等代工产品。
2、时尚童装。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以孙村童装出口基地,望江童装城为依托,推进童装产业集群升级发展,重点发展时尚、绿色安全的婴幼儿服装、中大童服装服饰。加快推进童装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引导品牌服装企业进军童装服饰领域。
3、高端定制服装。顺应服装行业个性化定制趋势,促进智能制造、“互联网+”与传统服装工艺全流程的深度融合,依托阿里巴巴迅犀(宿州)、红爱服饰高级定制模式,引导企业积极进军个性化定制高端服饰领域,加快抢占高端定制服饰行业制高点。
重点领域 | 二级分类 | 新产品和新技术 | |
1 | 休闲男装 | 西装 | 真皮、高级化纤混纺夹克 |
2 | 运动服装 | 应用纺织新技术、新材料时尚、舒适的休闲运动服装产品 | |
3 | 衬衫 | 新款型、新面料、定制化衬衫产品 | |
4 | 都市女装 | 风格女装 | 品牌化、时尚化风格女装 |
5 | 时尚童装 | 婴幼儿服装 | 绿色安全、新型面料婴幼儿服装服饰;品牌化、时尚化中大童服装服饰 |
6 | 高端定制服装 | 高端定制西装 | 高端西装产品高档面料、“一人一版”个性化定制的高端西装产品 |
服装服饰业重点领域对标提升表
(三)化学纤维制造业。
1、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重点发展莱赛尔、黏胶纤维等高性能、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纤维,加快抗菌防臭、防紫外线等特性的多功能差别化纤维的应用开发,进一步拓展纤维产品在功能性服装、功能性家纺及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2、生物基化学纤维。重点发展丰原聚乳酸生物基可降解纤维,依托中国科技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加快攻克全天然仿生结构材料、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技术瓶颈,实现生物基化学纤维规模化生产,着力拓展在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方面的应用。
化学纤维制造业重点领域对标提升表
重点领域 | 新产品 | 新技术 | 新装备 | |
1 | 高性能纤维 | 环境保护、医疗健康养老、建筑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用纺织产品 | 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技术 | 三维立体异型织造等技术装备;涂层、浸渍、复合等技术装备 |
2 | 生物基化学纤维 | 生物基再生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 | 生物基纤维应用技术 | 解决低成本制取生物基纤维的工艺技术、装备和工程化系统难题;生物质原料的绿色加工工艺,推进原料制备与纤维生产一体化技术 |
五、实施路径
(一)实施创意设计提升工程,推动设计时尚化。促进创意设计与纺织服装产业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创意设计整体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源头工序,持续提升行业设计创意能力和产品品质形象,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原创设计中心。一是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借鉴上海“时尚服饰”模式,以原创设计、时尚发展为重点,聚焦时尚服装、潮流配饰、功能性家纺、车用纺织品等领域,强化原材料、辅料和制成品领域的技术研发。积极引导我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面向市场需求开发中高端新产品。鼓励企业引进国内高端设计人才和团队,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设计能力。二是建设一批高层次企业创新设计载体。支持省内高校加强服装设计、表演、展览展示等专业学科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大力支持中国服装原创设计小镇建设,鼓励服装设计师及个人工作室参加国内外专业大赛,促进新锐设计师成长。三是打造一批服装创新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服装行业“设计+”行动,打造一批创意设计资源集聚度高、专业服务能力强和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服装创意设计基地。积极建设一批纺织领域的特色工业设计基地,扶持发展网上设计交易服务平台。
专栏 4:创意设计能力提升工程 |
(一)实施人才引领。依托行业商协会,积极摸排皖籍外省优秀纺织服装行业人才,谋划订单回归、设计理念回归、面辅料回归、原创基地、直播基地等“三回归两基地”建设。 (二)聚焦原创设计。依托皖籍原创设计师,面向全国招才引智,补齐原创设计短板,建立原创设计师品牌矩阵。 (三)做实特色小镇。支持产业特色鲜明的纺织领域特色小镇和产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场景体验、自媒体等新业态、新方式,实现特色发展。 (四)打造展销平台。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行业性组织,搭建展会平台,围绕品牌发布、订货会、时装周、服装秀等举办各类活动。支持省内企业积极与优质品牌强化合作,提升我省纺织服装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
(二)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推进创新协同化。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加快纺织服装领域“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企业资源整合、技术融合、项目联合、人才聚合,加快推进丰原聚乳酸与三宝针织、好波内衣等重点企业融合创新。进一步发挥纺织服装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级创意设计园区(平台)、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作用,引领带动行业创新能力提升。一是加快高科技新产品研发。对标丰原聚乳酸纤维生物环保材料、吉祥三宝发热多功能面料等,在产品设计、关键技术、产品应用等方面加强创新,加强中高端产品布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着力突破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发挥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等专业力量,实施新型纺织材料、节水印染工艺、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计划。三是培育新的增长点。立足细分行业优势,围绕安庆、六安两地家纺、羽绒产业链互补优势,重点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家纺产业。聚焦工信部《推进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部署,开展丝绸行业智能制造探索。把握“三胎”政策的消费需求,重点发展童装和产业用纺织品等。
专栏 5:纺织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
(一)高科技创新研发服务平台。推动建设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中心,过滤、医疗、防护等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创新平台,提升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开发、质量品牌、智能制造等方面服务水平,提升高科技产品品质、功能性纤维产品与差别化开发应用水平,满足功能性纺织品和产业用领域的需求。 (二)高性能纤维材料关键技术。突破生物基合成纤维、仿鹅绒纤维新技术,推动聚乳酸纤维、仿鹅绒保暖絮片等产业化。 (三)产业用纺织品技术。突破功能性敷料、植入修复等医用纺织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高防护性能纺织品和高智能感知的功能性材料及服装。 |
(三)实施自主品牌培育工程,推进品牌知名化。强化品牌打造,大力跟踪培育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服务推广力度。建立国际国内、线上线下多层次、多元化营销体系,依托“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央视宣传平台,打造一批市场影响力大、美誉度高的终端消费品牌、加工制造品牌和区域集群品牌。引导龙头企业与国际设计机构、品牌运营机构合作,提升品牌国际化水平。一是加强自主品牌培育。鼓励龙头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进一步挖掘内销市场,加大对内销自主品牌的宣传投放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好波内衣、鸿润家纺、依立腾服饰等区域品牌培育力度,推动企业加快品牌建设。二是加快推进标准建设。对标国内外先进制造标准,围绕纤维新品种、丝绸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制(修)订一批高水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三是大力提升产品质量。支持外贸产品转内销,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提高产品质量控制的精准性和一致性,树立质量领先企业标杆。
专栏 6:自主品牌培育工程 |
(一)加强品牌培育示范。重点推进纺织面料、服装、家纺等行业重点企业品牌创建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推动一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纺织服装设计创意示范平台。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国际时装周、各种设计大赛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等品牌活动,提高我省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国内影响力。 (二)加强品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组织开展设计师、面料师和商标品牌管理人才培训;加强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对接,加强吸收引进国际创意设计和品牌管理运营高端人才。 (三)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支持企业采用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加强信息化集成系统、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工艺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管控,对产品瑕疵自动识别并加以改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
(四)实施产业链融通工程,推进资源平台化。在研发链、供应链、数据链以及人才、管理、资本等方面资源及信息开放,形成一批涵盖大中小企业的高质高效协同配套体系。实现全产业链信息资源平台化共享。一是统筹推进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路径。协同推进5G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部署,打造高质量、定制化的技术服务平台。二是加快产业数字化。引导企业实施“皖企登云”,协同推进“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持续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三是嵌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共建共用。鼓励纺织企业积极参与组建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实施纺织行业嵌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流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通。
专栏 7:产业链融通工程 |
(一)加快行业互联平台体系建设。积极构建“综合型+特色型+专业型”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滚动遴选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动态评价机制,打造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工业资源要素集聚,加速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变革。 (二)加快工业设备和业务系统上云上平台。推动行业龙头企业核心业务系统云化改造,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业务系统云端迁移。 (三)持续提升平台应用服务水平。围绕“平台+产品”“平台+模式”“平台+行业/区域”等领域打造一批创新解决方案,加快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支持建设平台数据监测与运行分析系统,开展平台基础能力、运营服务、产业支撑等运行数据的自动化采集。 |
(五)实施数字赋能升级工程,推动生产智能化。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纺织服装行业深度应用,在大型企业中推进建设一批绿色智能化工厂,在中小型企业中推进实施一批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逐步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一是加速智能制造升级。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升级”工程,组织实施纺织智能化改造、服装加工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引导红爱服饰、华茂智能制造等纺织服装行业精益制造示范推广,建设一批“机器换人”示范生产线、示范企业。二是加快行业新模式推广。积极开展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形成联网协同、智能管控、大数据服务的制造新模式。通过大数据链接,加强上下游面辅料资源共享,提升企业快反能力。三是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纺织制造企业实施柔性化改造,鼓励开展面向个性化需求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公共平台基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规模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创新等新模式。
专栏8:纺织数字赋能升级工程 |
(一)智能化纺纱。实现纺纱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数字化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工序间物料自动输送,夜班无人值守,设备生产过程、故障可远程控制、诊断,万锭用工15人以内。 (二)化纤材料智能生产。建设涤纶、锦纶等化纤长丝智能化车间或生产线,实现化纤生产过程模拟,化纤生产数字化集成系统应用、卷装落卷、换筒管、堆放、包装及运输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形成化纤长丝系统优化与控制一体化解决方案。 (三)智能化服装、家纺车间。应用RFID技术,具有自动化缝制单元、模板自动缝制系统,智能吊挂系统、柔性整烫系统,自动立体仓储和物流配送系统,建立包含测体、设计、试衣、加工的自动化生产流程及检验、储运、信息追溯、门店管理等在内的信息化集成管理体系。 |
(六)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工程,推进产品高端化。大力发展时尚家纺服装、高端产业用纺织品、新型聚乳酸材料、高端纺织制造等领域。以“智能制造+产品创新”为主攻方向,提升纺织制造环节高端化水平。以“大家居+大健康+大时尚”为方向,促进时尚家纺产业发展。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应用”为引领,进一步做大做强高端产业用纺织品产业。一是积极推进纺织绿色制造。鼓励企业实施无水印染、喷墨打印等绿色发展战略,加快绿色化改造提升。依托《长江经济带负面清单指南(试行)》《安徽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实施细则(试行)》,全面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推进印染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促进印染行业达标排放,促进行业绿色制造。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动“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有序退出和市场出清。加大对“单企效益”企业综合评价排位奖评发布,引导企业在做大规模的同时,加强效益提升。三是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加快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提升企业资源能源利用和清洁生产水平,加快推进全省纺织工业绿色发展。
专栏9:纺织绿色制造工程 |
(一)绿色染整加工技术。加强高效环保型浆料、染料和印染助剂、高效环保化纤催化剂、油剂和助剂在印染行业的应用。开发推广绿色环保型阻燃、防水等功能性后整理助剂。 (二)节能技术。在印染行业推广高效节能电机及智能空调系统、节能型烘干定型设备等高效低耗技术,推广印染太阳能热水系统、智能蒸汽节能系统。 (三)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共性技术。研发适合国内废旧纺织品的快速检测、分拆、破碎设备,开发物理法、化学法兼备的高效连续生产关键技术,突破废旧纺织品预处理、分离、高值化、再利用生产技术。 |
(七)实施行业规模壮大工程,推进产业集群化。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行业发展与资源、要素、环境、市场以及产业基础相适应,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定位精准、产业配套、优势互补、协同协调的产业发展区域布局。推进安庆棉纺、桐城家纺、望江童装、六安羽毛、丁集婚纱、新塘羽绒、太和绳网等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贡献大、经济效益好、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建立完善服装家纺自主品牌跟踪培育名单,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推进纺织企业“小升规”,引导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着力培育一批“隐形冠军”。二是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上市。加快推进松宝智能、天鹅科技等重点企业上市。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围绕全球资源配置、提升产业集中度、完善市场网络等开展并购重组,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三是坚持产业链招商。梳理产业链龙头企业和补链、强链、延链的关键企业,有针对性的进行“双招双引”,进一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四是推动产业聚集化发展。借鉴浙江特色产业集群经验,推动我省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化发展,形成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在现有岳西、望江、孙村、瑶海基础上,推动滁州、六安及皖西、皖北地区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地。
专栏10:行业规模壮大工程 |
(一)坚持做大规模。坚持规模发展和质量效益并进,发挥长三角一体化优势,引导地市加大招引力度,壮大行业规模。 (二)坚持培优培强。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支持力度,鼓励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品牌联盟等形式做大做强,通过龙头带动,促进产业配套和上下游衔接。 (三)坚持重点突破。立足我省产业特色及现有基础,重点发展具有产业基础的服装加工、家纺优势产业,实施纺织、丝绸等行业智能制造,培育产业用纺织品、童装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坚持补链强链。引导各地市编制招商地图和目录,用足用活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各项财税、金融、土地等支持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优先安排和保障建设用地、环境容量等。 (五)坚持聚集化发展。立足滁州、六安等地纺织新材料及羽绒、婚纱等现代纺织服装制造产业基础,依托合肥都市圈科技、商贸、文旅等优质资源,发展具有融合、带动作用的现代时尚产业体系;以华茂集团、申洲针织等龙头纺织企业和望江、岳西等特色纺织产业集群为核心,打造沿长江地区现代纺织产业示范区;推动皖北、皖西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建设新兴纺织产业先进制造基地。 |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双招双引力度
全面梳理省市层面支持纺织服装发展的相关政策,用足用活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各项资源支撑。结合我省产业链和重点产品发展现状,深入谋划、招引、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结合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将纺织产业细分领域工作任务落实到市县,针对性开展产业链招商。依托行业商协会,实施精准招商和以商招商。
(二)实施集群化发展
鼓励各地市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行业发展与资源、要素、环境、市场以及产业基础相适应,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定位精准、产业配套、优势互补、协同协调的产业发展区域布局。鼓励各市、县积极统筹资金,加大对优质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创意设计园区(平台)、重点培育品牌企业、新技术(成果)、行业重大展会赛事活动的支持力度。推进安庆棉纺、桐城家纺、望江童装、六安羽毛、丁集婚纱、新塘羽绒、太和绳网等特色产业基地实施集群化发展。
(三)强化人才支撑力度
针对创意设计和品牌营销短板,加大招才引智和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培养力度,充实壮大一批专业素养高、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品牌营销人才队伍。推进纺织服装企业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高职及高等院校纺织服装类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建设实训基地,为企业量身定做精准化需求人才。邀请纺织行业知名专家、企业家、科研院所专家等,构建纺织专家智库。
(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聚焦我省纺织产业链优势,深化与长三角企业精准合作,支持纺织服装领域行业协会和产业集群举办行业性、地方性交流研讨会、重大项目合作对接活动。支持将安徽国际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打造成为国内极具行业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支持行业协会构建纺织产业联盟。积极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支持在现有岳西、望江、孙村、瑶海基础上,推动滁州、六安及皖西、皖北地区加强与江苏、浙江纺织企业发展合作,补齐安徽纺织产业短板。
(五)强力打造自主品牌
立足合肥瑶海时尚街区、中国服装原创设计小镇,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形成全省纺织产业布局。鼓励好波、依立腾等重点企业,建立原创设计为主的现代时尚产业体系;立足滁州、六安等地纺织新材料及羽绒、婚纱等现代纺织服装制造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婚纱等细分行业培育发展;立足华茂集团、申洲针织等龙头纺织企业和望江、岳西等壮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推动皖北、皖西地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建设新兴纺织产业先进制造基地。积极培育行业知名度较高的终端消费品牌和加工制造品牌。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办公室
2022年3月29日印发